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1 16:00: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游戏,喜爱游戏,教师借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基于此,我模仿七星大擂台节目,创设了展示台,在愉快的情境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6个汉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写字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感悟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喜欢这两只小松鼠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小松鼠与他们交流,学习好吗?

  1、打开学生自制的卡片,小组内坐火车,竞赛读。

  2、集体做猜字游戏。

  (1)教师出字卡,学生读字、组词。

  (2)打哑谜,学生读字动口不出声,老师猜字。(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复习生字,再次强化上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开设展示台学知识。

  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七星大擂台》节目吗?你想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今天就把我们的课堂当成展示台,展示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写字水平、绘画水平、口语表达水平,好吗?

  (这里把生活引入课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

  1、以小组竞赛,配乐朗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评出小小播音员。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生字读音,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自学生字书写笔顺,逐个书写。

  (3)交流学习心得,你记得了哪些字,把字法说给大家听,提醒大家哪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4)师指导写重点字。

  (5)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动脑,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后延伸,动手实践。

  (1)谈未来,续编故事。

  同学们,这只可爱的小松鼠已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么等到将来小松鼠及这片树林会有哪些变化呢?谁愿意把故事接着讲下去?评出:故事大王

  (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学生能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以)

  (2)画未来。

  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自己想到的景象画出来。评出:小小书画家

  (耳听美妙的音乐,身处这样的意境,学生怎能不联想,把们们的所思、所想画出来,使之自然的抒发)

  (3)想未来。

  你们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想怎样争做环保小卫士呢?

  (学生各抒已见,感悟文意,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的小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将学校这个小课堂和生活这个大课堂链接起来,使语言如生活般丰富多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

  调达

  抓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看图,展开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词,读懂荷花美的句段。 3·练习用 "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前3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你知道大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喜欢什么花吗? 有一种花,古人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喜欢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师一同去欣赏那满池的荷花吗?。

  二、观察画面。

  1·从整体人手,观察画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并有层次叙述。锻炼学生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2·完整复述。 说说这幅图画,再谈谈你看了这一池荷花的真实感觉。 (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

  三、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注意:"胀"是翘舌音,要与"宝藏"的"藏"区分开。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挨挨挤挤 —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展开 — 张开,铺开,伸展。本课指荷花开放。 饱胀 — 饱满得发胀。本课形容即将开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轻快地跳舞。"

  3.逐段读文,理清层次。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读课题,谁愿意读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

  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出了画面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语。

  1·荷花有香味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读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先自由读,喜欢哪个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小组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 (培养组内同学的合作精神。)

  3·引读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本环节紊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4·讨论式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重点句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讨论申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力、表达力。)

  5·指导朗读。 本文清新优美,要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程说明:

  本课为自编教材,是教科版五上年级《运动和力》单元“测量力的大小”的拓展课。本课在运用力学知识的基础上,依托“弹簧秤”,应用STEM理念,引导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想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就本课设计意图来说,表面上是引导学生应用力学知识,制作完成一个“弹簧秤”;而深层次的意图是通过“弹簧秤”的制作,引导学生了解到产品制作的基本过程是: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最终指向新课标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理念。

  教学目标:

  1、运用力学相关知识,亲历“弹簧秤”的设计、制作、评价、改进等环节,了解产品制作的基本过程。

  2、能对他人的设计提出改善意见,并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

  3、激发对自制实验工具进一步研究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制作“弹簧秤”。

  材料准备:弹簧秤、ppt、 6套材料板贴(教师);9组贴有白纸的小木板、弹簧、回形针、60枚一元硬币、红色不干胶、剪刀、直尺、铅笔、香蕉、36份学习单(学生)。

  教学流程:

  · 揭示主题:

  1、出示香蕉实物,用什么工具可以测出香蕉的重量,引出课题。

  2、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相关材料的实物图(贴有白纸的小木板、弹簧、回形针、60枚一元硬币、红色不干胶、剪刀、直尺、铅笔)。并提问每一件材料的作用。

  3、出示项目主题:自制弹簧秤。

  · 项目设计:

  1、自主设计:在学习单上,画出 “弹簧秤”设计图。

  2、交流设计: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设计图,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3、完善设计:对设计上的明显缺陷提出修改意见,并明确下阶段制作时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 项目制作:

  1、4人小组讨论,选出最优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2、领取材料,合作完成“弹簧秤”的制作。

  · 项目评价:

  1、用“弹簧秤”称出香蕉的重量。

  2、展示部分“弹簧秤”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技巧与问题。

  · 项目改进:

  展示部分“弹簧秤”的进行优缺点分析,得出改进方案。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编写了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它们依次向我们展示了祖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重在讲北京的夜景亮,用许多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北京的夜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会到祖国首都的辉煌亮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然后联系实际,拓展到我们的家乡的夜景也一样美,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

  词语句子的理解,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词卡,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北京不但白天很美,到了夜里更美,北京的夜景到底有多美,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

  二、初读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2.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

  3.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如:

  (1)拆合法识字:烁、辉、夺、扮、幢、府

  (2)换偏旁:优—犹 换—焕

  (3)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

  三、写字指导。

  (1)指导写正确。 “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并且学生容易把“辉”“煌”两个字都写成“光”或着“火”。

  四、初读感悟,学习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北京哪些地方亮了。

  (1)、师配乐范读,生勾画。

  (2)、生汇报。

  (3)、你刚才在勾画词语的时候都去看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灯光呢?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呢?

  (4)、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机动学习课文)

  2.学习第二段。

  (1)请你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北京亮的词语。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词语或句子,并读出有关语句。(生汇报)

  (3)提出没有读懂的词句,或与课文有关的其他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教师选择小组讨论中有关重点词句的问题或者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金碧辉煌说明了什么?‘勾画’和‘轮廓’是什么意思?)

  (4)教师出示课件相关图片,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或者让学生指着课文插图,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有关画面。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如,“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轮廓”。

  4.自学课文其他段落: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联系课文,体会“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5. .再次自读课文,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夜晚的北京。(明亮、辉煌、美丽、繁华等)结合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如,《北京》、《我们成功了》和本课),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6.引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可让学生练习给录像配解说词。)

  五、积累运用

  1.激趣。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课文是用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2.给出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多。

  高大的建筑物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川流不息的汽车 繁华的大街 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

  一座座立交桥 一束束灯光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3.除课后列出的词语外,还可引导积累运用以下词语:

  勾画 轮廓 犹如 装点 繁华 装扮 古老 年轻 倒映 一幢幢 一座座 一束束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川流不息

  4.读“我知道”中的两段话,引导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六、实践活动

  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用一幅画表现词句的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 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作者以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了蝙蝠的嘴和耳朵的特殊作用以及对于发明雷达的启示,揭示了蝙蝠和雷达的内在联系,介绍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某些仿生学的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比较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定位为: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有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目标,我想我们的教学也一定要做些新的尝试,以便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而且是展示生命价值的舞台;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生长生命的土壤。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既要有智商 的培养目标,又要有情商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试验方案中指出,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情商。

  在《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能发现,再多读几遍就能弄清。如果把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实际上等同于通过记忆储存知识,既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减弱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因此,我们给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家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能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对于以往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探索。

  二、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目标中,我们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教学过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我们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自读理解,调动情感。以往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谓引导,即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情感因素被忽视。渐渐地,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麻木起来。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看看自己读书读懂了些什么。这样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知识的起点、他们还需要了解什么。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问题: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示;蝙蝠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通过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进行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蝙蝠探路的秘密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耳朵里;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看到这里,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继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弄请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上了。因此我们认识到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必须充分的信任学生,因为它所带来的是学生所给予的巨大回报,有时他会让你感到意外,甚至是令你惊喜。

  让学生自读理解这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虽然有的还很浅显,但学生对课文有了自我的理解,并给了他们巨大的酝酿情感的空间,使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了自己体验学习的成功快乐,从而产生了乐于学习的积极态度,对于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过程,培养态度: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我们认为以往的教学中,只把弄清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做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存在中结论、轻过程的问题。我们把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为本课的研究重点,激励学生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做法是:当学生自读理解之后,自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接着,再请同学们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明雷达的。

  经过学习讨论,同学们发现,科学家发明雷达经历了四个过程:发现问题(蝙蝠夜间能够安全飞行,飞机夜间飞行存在很多危险)、提出问题(蝙蝠夜间是怎样探路的?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锐?飞机夜间飞行能不能像蝙蝠那样安全呢?)、解决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结论。)、摹仿发明(摹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雷达。)在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同样是夜间飞行,蝙蝠很安全,而飞机却不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样的问题,这教会了学生要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看到科学家发现了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提出了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这样的问题,他们知道了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提出问题(弄清蝙蝠探路的原理,可以解决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可以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人类和动物一般都是用眼睛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这个问题又使科学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此学会提出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块儿着重探究科学家是如何试验的。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假如你们就是科学家,四个同学组成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开始进行试验。要求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场地布置的、负责试验方法的、负责记录试验结果的、负责得出试验结论的,还要求每位科学家谈谈自己是怎样想的(比如:场地布置方面,谈谈为什么选择一间屋子?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些绳子,还要系些铃铛?实验方法方面:为什么要先蒙上眼睛?这些问题体现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还可以由其他同学提出疑问,由试验人员来解答)。

  学生进行角色换位的过程,让学生去体验科学家的研究情景,使他们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显得兴奋、投入,他们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揭开了科学研究神秘的面纱,他们感到,原来科学研究是这样的啊,我们也能搞科学研究了,虽然这不出自于孩子们的口中,但这确实形成了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们终生受用的。

  科学家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这个问题也非常值得学生探究,因为每次试验,他们都会得到一个结论,第一次试验的结论是:蝙蝠飞行不是靠眼睛。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的结论是:蝙蝠探路和嘴巴有关、蝙蝠探路和耳朵有关。三次试验的结论是: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当他们学到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弄清了蝙蝠探路的秘密时,同学们从反复一词中知道科学家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才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搞科学研究就应该有不懈努力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拓展延伸,形成价值观:

  当他们学到科学家发明雷达这一部分时,我们又让他们想一想,科学家的发明有什么目的?学生知道雷达使飞机能够安全飞行,从而明白了科学家的发明是为人类服务的。这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还有那些发明是人们从生物学中得到的启示?学生思考后有了反馈:人们从齿轮形的小草割伤了手指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锯,人们从蜻蜓飞行的原理中受到启示,发明了直升机趁着这个时机,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表示也要向科学家们一样发明许多东西,为人类服务。这不就是形成了一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吗?这不是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体现吗?

  通过这篇课文的探索,我们感到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的人文性。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06-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2-13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7-1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四篇08-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06-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6-0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7-2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02-0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8-1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