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1 09:48: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珍珠鸟很怕人,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2.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3.帮助学生将文章描绘的“我与珍珠鸟相处的情景”整合成三、四个画面,感受我们“日渐亲近的情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2.准备将自己与小动物间的生活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这两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他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初读

  1.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画面”或者“哪些语言形成的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三、四幅印象最深的配成课文的插图,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细读

  1.学生讲解自己打算怎样配插图。教师整合学生的“配图方法”。

  2.学习第一个画面内容。

  1)我们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画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一会儿请你谈谈感受。(学生自由朗读3~5段)

  2)当学生品味到“我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安全、自在的生活环境”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2.学习第二个画面内容。

  1)这幅图展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的画面,还有谁为这个画面配了其他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6~9段内容,用不同的画面展现“人与鸟的关系”。

  2)根据学生描画的不同“插图”,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指名朗读。

  3)当学生用“小家伙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柜上”作为文章插图时,引导学生想象:“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指名朗读相关文字。

  4)教师小结:小家伙生活的多么的快乐,虽然还在远远的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3.学习第三个画面内容。

  1)“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这份亲近的情谊谁还能用其他图画展示?引导学生根据10~11段内容描画插图。

  2)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谊,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同座位两个人,一个人是小家伙,一个人是大作家,亲近地交流一下吧。学生对读这两段。

  3)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谊,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再指名读这句话。

  4.学习第四幅画面。

  1)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竟赖在我身上睡着了。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的欣赏,默默地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加配乐)

  2)谁来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指名朗读。

  *总结

  1.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这一时感受的理解吗?

  2.欣赏了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书上。

  3.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 课文

  要求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 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 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

  2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 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 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掌握字词。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 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基础较差,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生课后错误较高。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最高位(或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看数位顺序表

  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 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 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 位还可以知道从 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 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 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 28页第5题。 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学生写数汇报

  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 关注学习过程和 方法,使学生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 复习旧知识,为学 习新知识做准备

  让学生写数

  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

  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

  28页第5题。

  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学生写数汇报

  使学生掌握把整 万的数改写成以 万为单位的数的 方法 巩固改写的方法

  练习

  观察图,了解红白细胞的作用

  每人读数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小组讨论

  尝试把整万的数改写

  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改写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四 舍五入省略“万” 后面的尾数求近 似数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改 写和省略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近似 数的含义和在实 际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会把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理解改写与省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经历探索方法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例5 :红细胞:5000000个=500万个 白细胞:10000个=1万个

  例6: 12756≈10000 1389000≈1390000

  =1万 =139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xx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80页例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背6、7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如三七( ),( )十二.

  抢答;并抽问算式的意思.(电脑演示)

  3╳6 6╳5 7╳2 1╳7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根据以前学习口诀的经验.自己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1.准备题(学生制作卡片)

  拿出8张卡片,在第一张上写8,然后8个8个地加,一直加到64,把每加得的数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按顺序摆好.(课件演示)

  2.观察、并回答.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根据卡片的排列顺序,你能编几句口诀吗?先想想,并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然后在同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其余学生进行较对) (电脑演示)

  1╳8 =8 8╳1=8 一八得八

  2╳8=16 8╳2=16 二八十六

  3╳8=24 8╳3=24 三八二十四

  4╳8=32 8╳4=32 四八三十二

  5╳8=40 8╳5=40 五八四十

  6╳8=48 8╳6=48 六八四十八

  7╳8=56 8╳7=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3.课件出示:

  提问:24是几个8相加得来的?

  五八四十是什么意思?

  56是由几个8相加得来的?

  4.揭题.齐读口诀.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8的乘法口诀.(板题)

  三、观察实践,巩固新知.

  1.学生列式,主题图.看第一组有几个人,这是几个8?怎样列式?(学生回答)

  并让学生独立列出2个8,3个88个8的乘法算式.

  2.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指算式,这组题有什么特点?(被乘数都是8,乘数一道比一道多1,积一道比一道多8)

  (课件)记住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比如,忘了四八三十二这句口诀,谁知道可以怎么办?(想相邻的口诀,三八二十四,24+8=32;或者想五八四十,40-8=32)

  3.记口诀.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

  8╳5= 8╳4= 8╳2 = 8╳7 =

  8╳1 = 8╳3= 8╳8= 8╳6=

  4.背口诀,体会一下哪几句最难背.自己重点记这几句.

  5.对口令.师生之间对,学生之间对.

  6.填适当的数.(课件出示)

  7╳( )=56 8╳( )=32 8╳( )=

  ( ) ╳( )=24

  (最后一题鼓励学生用想出多种答案)

  7.数学游戏:摘苹果(课件演示)

  春天到了,我们给果树浇水、施肥,秋天苹果获得大丰收,哪个同学愿意帮助摘苹果。 (可以画一棵苹果树,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写得数,以8的乘法口诀得数为主,也可以有前面学过的题。有6个筐,每个筐上有四道乘法算式,没有得数。每组派一个代表,摘一筐苹果,即算出算式的得数去摘苹果,贴在等号后面,本组同学可以帮助,看哪组摘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到的,学得高兴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 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

  2、音色

  教具选择: 刻度尺 橡皮筋 铅笔 音叉 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声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⑴ 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2、过程展开

  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

  伸出长度

  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频率

  发声的音调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学生阅读书43页“一些声音的频率表”,

  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实验探究:探究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发出的音调高?

  让学生用橡皮筋模拟吉他弦来做这个实验。

  结论: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高;

  越粗、越长、越松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低。

  B、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提问:如果你想要听到更响的声音,你会怎么办?那你觉得响度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直尺。

  注意观察 1、 刻度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2、 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1)结论: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老师活动:敲击音叉,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可以让同学到教室外边或者更远的地方来听。

  (2)结论: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距声源的距离等有关。

  C、音色:又叫音品。

  两个同学同唱一句歌词(或者同说一句话),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位同学演唱(说)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他们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声波的图形 (书中第44-45 页分别介绍)

  波形图有:波峰、波谷。频率的高低:图形曲线中,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频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三、小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定义、决定因素

  A、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B、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越高

  教学反思

  1、以听声为主线,恰当的使用了农村教学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声音的三个特征,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调与响度这两个易混淆概念、声波图”等的教学难点。

  2、以学生参与为主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和展示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代表的准确描述、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好的做到过渡自然、流畅、科学、有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听声、实验探究等,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和探究中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

  干涩

  乳汁

  哺育

  崇高

  浇灌

  寂寞

  嘴唇

  播种

  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

  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

  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

  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

  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唯一)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

  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07-0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7-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10-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6篇05-29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4篇02-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8篇01-29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