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4 11:02: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诵读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3、默读,搜集、感知特点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4、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三、合作探究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四、语言品味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六、拓展延伸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习“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1)(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

  哪些字?(指名说说)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习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卡。

  2、听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3-5段写了图2的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

  (1)自读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

  理解“鲜艳”就是颜色明亮好看。

  (3)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五星红旗、漂亮的衣服、五彩的贝壳等)

  (4)读好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

  (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

  点拨:“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

  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

  4、学习3-5自然段

  (1)引读3、4段: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结果怎么样?(学生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2)朗读指导:小松鼠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样?(很奇怪,也很失望)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

  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3)引导置疑: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读出疑问语气。)

  点拨: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自言自语”。

  (4)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

  (5)思维拓展:通过课前预习,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番薯)

  (对答得正确的学生奖以花生)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1、讨论: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样找到的?

  (去问鼹鼠、自己上网查资料、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

  2、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和鼹鼠一起吃、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

  3、点拨: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4、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

  5、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

  6、集体评价(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课堂实录《给女儿的信》

  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

  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

  读几声?

  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

  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

  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

  同学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便读sha。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问过!

  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我说:李文思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暂时停留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看一下,课文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两次的,有说三次的。

  我要同学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同学说三次,于是我说:至少有三次,是吧?同学们马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同学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方同学之间不时小声议论。

  有同学说:第一次看到的是爱情。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看到的是爱情?不对吧?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同学们继续寻找并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见到了什么。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齐答: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

  同学们说: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对!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这句话的语言。第一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有同学插嘴:爱情。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呀!我笑了,然后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多数同学回答:不可理解的美。

  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对,在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的眼光渐渐地表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

  同学们纷纷说: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同学们齐答:没有。仍然是美和力量。

  我说:但是换了一个定语

  同学们说:无与伦比!

  对!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同学们说:没有。

  我说: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什么?

  同学们说:忠诚。

  我感慨地说: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

  没变。还是同学们七嘴八舌。

  还是什么?我追问。

  同学们大声说:美!

  但美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这定语是什么?

  同学们说:不可理解。

  我故作不解:怎么还是不可理解?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

  同学们说: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

  同学们说: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我说: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那个字?

  同学们笑了:伫立的伫!

  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

  同学们笑了。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的,有同学可能会读成chu。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同学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杨晓梅说: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我说: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戚西川说: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于是我说: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可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我顿了一下,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李运举手了。请李运起来说说。

  李运说:这篇课文引用对话比较成功,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李老师:我认为,对话不但推动情节,还

  汪洋站了起来:同时我理解也是层层递进。

  我说:好,请汪洋同学展开讲讲,好吗?

  汪洋说:先说爱情的美和力量,然后引申到更高层,忠诚,然后再进一层,心灵的追念。这些都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话对话完成的。

  我说:对,层层深入,把对爱情的认识引向深入。刚才李运说对话把情节引向深入,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作者并没有全像我们说的,全都是层层深入。这里,我有意想和学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导,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

  同学们开始重新看课文。不一会儿,何思静举手了。

  何思静说:是这几句,他们一会儿看天,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传情。后面还有,也是这样重复的。

  我问:你说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这样表达?

  何思静说:因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上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告诉对方,他们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说:很好,爱情,不用语言的,而且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看,这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美好!现在,像这种一种古典的爱情方式已经很少了。并不是说在大街上接吻拥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才是爱情。其实,爱情是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

  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知道。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了起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

  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瑞雪问: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只有14岁,作者为什么就说她跨进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金薇说:因为是在苏联嘛,苏联的女孩早熟一些。14岁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说女儿成年了。

  我笑了: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他说14岁是成年的年龄。其实不光是苏联,在我国,14岁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嘛!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上这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跨进了女人的行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苏畅:最后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我说:好,哪位同学给苏畅讲一讲?

  李文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丰富,所以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拥有爱情,懂得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思索没有拥有爱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生物。

  我说: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注意,这里说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你虽然成了人了,但还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其实从生物的角度,动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爱情的种子,要在我们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以年很久就播到他的心田。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时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女儿14岁的时候跟她谈爱情?因为不仅仅教女儿懂爱情,而且是教她懂真正的爱情,懂得做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培养女儿的人性美。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杨晓梅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但我觉得爱情不仅仅是说出来,更要做出来,不应该刻意地去追求,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有许多人把忠诚挂在嘴边,最后还是不忠诚。因此,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而应该让女儿以后去实践。

  金薇反驳:我觉得杨晓梅理解不对,因为这是大天使说的,并不是夫妇表现出来的。

  本来从这里可以开始许多观点交锋,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快结束了。所以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杨晓梅的意思是忠诚应该用行动来体现。这个观点本身还是对的。金薇不同意你的说法,可能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想法,或者还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李老师这里不作结论,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争鸣。好吗?

  我非常明显地感到,通过这堂课,同学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了敬意。于是我说: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你们的时候谈到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两个人?一个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是――

  不等我说完,同学们大声齐说:陶行知!

  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几幅照片: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非常英俊!

  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同学们一片惊叹,他们的确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英俊征服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道: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还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教室里再次进入一种神圣的沉静

  我继续说道:再过一个星期,下周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1998年第一次见面,已经六年不见了。李老师要去见他,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这位当年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同学们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但都在认真地想着。

  我说:这样吧,下来以后你们想好了,每个人写一张纸条交给我好吗?

  同学们大声说:好!

  摄像是给我做了一个时间已到的手势,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我说没问题,成都几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我都认识的。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我对同学们说:下课!

  学生仍然热烈鼓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罚的英雄形象,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神话故事,古希腊也有许多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述:普罗米修斯是对人类有恩的神,他用泥土与河水创造了神,并把各种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了人,使人类由愚蠢变聪明;还把象征光明与智慧的天火偷到人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听了故事之后,普罗米修斯给你的第一印象怎样?

  2、自读课文。思考: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结果怎样?

  3、自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明确自学要求:

  ⑴记住字音(包括田字格上的生字);

  ⑵认清字形;

  ⑶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检查自学效果。

  ⑴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⑶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⑷指名板演。

  ⑸指名读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⑹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5、朗读课文,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节。

  6、指名分节读课文。

  指名评议。

  7、讨论: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三、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霆()折()壮()磨()崖()壁()

  挺()析()状()摩()涯()辟()

  2、照样子,写词语。

  例:轰隆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1节。

  1、自由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如果将没有只好换成没有就行不行?为什么?(板书:没有只好)

  4、用没有只好造句。

  5、这一节最后用了省略号,你能将省略的内容也用没有只好的句式说出来吗?

  6、齐读。

  二、学习24节。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普罗米修斯怎样做的呢?

  1、自读24节。

  2、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3、出示: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

  ⑴指名读。

  ⑵你从哪儿看出他极富同情心?

  ⑶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体现在哪儿?

  ⑷齐读。

  4、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火的?

  ⑴默读第3节,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⑵汇报交流,说出你认为重要的原因。

  (强调躲、悄悄地的原因)

  ⑶指导朗读。

  ⑷指名读。

  5、细读第4节。

  过渡:现在,普罗米修斯已盗取了火种(板书:盗取火种),那么,他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

  ⑴指名读。

  ⑵出示: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

  ①齐读。

  ②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小心翼翼说句话吗?

  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小心翼翼?从小心翼翼,我们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怎样?

  ⑶火种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指名读2、3两句。

  ⑷出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指名读。

  ②没有火,人类的生活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是愚昧的,第1节已经告诉了我们,谁再来说说?

  指名读第1节没有只好

  ③有了火,人类可以干什么?指名读第2句。

  ④所以说,(引读)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⑤男女生分组读。

  (男生读第1节的第2句,女生读第4节的第二句,齐读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⑸想象一下,有了火之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情景。

  指名说。

  ⑹如果当时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赞美普罗米修斯?

  ⑺指导朗读。

  (读出怎样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三、学习56节。

  过渡:我们知道,偷总是形容不好的行为,那么,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不去要火,而是盗火呢?(指名说)

  宙斯知道后,有怎样的反映呢?

  1、自读56节。

  2、你觉得宙斯怎样?

  3、再读,划出体现宙斯残暴、心狠手辣的词句。

  4、汇报交流。

  5、如果宙斯就在你面前,你会怎样跟他说?

  6、想象: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板书:饱受折磨)时,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7、读这两节时,你的心情怎样?那么,你想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节呢?

  分组比赛读。

  四、学习78节。

  过渡: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饱受折磨,我们真难受。那么,他有没有获救呢?

  1、指名读第7节。

  2、齐读第2句。

  3、英雄壮举是指怎样的举动呢?

  4、看到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板书:获得自由),你想说什么呢?

  5、齐读7、8两节。

  五、总结全文。

  读完全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六、板书设计:

  没有只好

  偷取火种

  13

  普罗米修斯盗火

  饱受折磨

  获得自由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意思。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情穷苦人民孩子的悲惨遭遇和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第,一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吗? 安徒生是丹麦人,一生写过168篇童话,被誉为“童话之王”。他出生于贫苦的鞋匠家庭,从小受尽颠沛流离之若,整个童年十分不幸和寂寞,因此他的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厂。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二、预习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①读准宇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⑨按“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一一冻死”这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想想各段的段落大意。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

  正音重点,给多音字组词:

  zhèng(挣钱) huá(划火柴) jī(几乎) zhǐ(只有) zhe(拿着)

  挣 划 几 只 着

  zhēng(挣扎) huà(计划) jǐ(几个) zhī(一只) zháo (擦着了)

  字形难点:不要少点:蜷叉

  不要多点:旺焰捏

  词义重点:辨析“精致、细致”的意思。

  教师讲解:圣诞树、圣诞节。

  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②听课文录音,投影填空题: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是按( )顺序写的,全文可分( )。段。第一段写( ),第,二段写( ):它三段写( )。

  ⑧质疑问难。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讨论: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②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街上是怎样卖火柴的?说明了什么?

  2.划出有关说明小女孩悲惨生活的语句。

  3.重点理解的句子。

  投影字幕:

  ①“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a.前句是什么意思?后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b. 从这两句话中,说明.了什么? (小女孩家里非常贫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的是妈妈的大拖鞋。)

  ②“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a.她忘不了什么?大年夜富人享不尽的欢乐和幸福,小女孩有吗?

  B.小女孩忘不了这大年夜,说明了什么?

  (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向往光明,向往快乐。)

  3.小结:大年夜本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团圆欢聚的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人们欢乐的时候光头赤脚,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她的生活是多么的痛苦悲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课后习题,理解第二、三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代学习任务。

  I.指名逐节读第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她有哪些幻想呢,结局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结合课后问题理解第二、三段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一) 第二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各在怎样的情况下擦火柴?

  ②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幻想些什么?

  2.用“~~”划出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时,出现幻想的语句。

  3.填空练习

  ┌──────┬──────┬─────┬───┐

  │小女孩划火柴│幻想中的事物│ 希望得到 │ 原因 │

  ├──────┼──────┼─────┼───┤

  │ 第—次 │ 大火炉 │ 暖和 │ 冻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表格的内容,重点抓住小女孩幻想的浯句,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美丽的幻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4.指导朗读课文。(表达出小女孩迫切的希望,痛苦的哀求。幸福地飞走的心情。)

  5.理解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的一个地方去?在那个社会里,有这样的地方吗?(拓宽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6.小结过渡: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一次次美好的幻想都破灭了,

  第三段

  1.默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的幻想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②重点句理解。

  “第二天清晨…冻死。”

  小女孩是被冻死的,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⑨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小结: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出现了一次次美好的幻想。得到一个人起码的幸福,可是那个社会并没有给她这些,反而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那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三、作业:练习册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朗读训练,用词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幻想什么?而——次次幻想的破灭又说明了什么?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轻声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人动口、动笔)

  2.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运用“学习提示”)

  三、总结全文。

  1.质疑问难。

  2.问题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填字练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叙了( )的故事。揭露了( ) ,表达了作者( )。

  3.感情朗读训练。

  4.造句训练(练习册第五题)。

  本课板书设计:

  18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问题

  第1题: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一次一次擦着火柴,幻想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奶奶的爱抚。

  第2题:因为小女孩冷得难熬,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能得到温暖:她想得到食物。因为她一天没有吃一点东西了:她很想自己也能享受节日的欢乐。因为,富人都在过年,而她还在街头挨饿受冻:她想着死去的奶奶,她想得到慈爱。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疼爱她。

  第3题:①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但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②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所以嘴上带着微笑。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xx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xx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

  (板书:下雨了)

  3、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

  补上课题:

  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

  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

  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3、大家替他们想一想:

  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

  读读说说,例:

  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

  ( )正忙着( )!

  3、小鱼、蚂蚁什么心情?

  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4、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

  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5、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

  齐读最后一段。

  6、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己有什么感觉呢?

  7、请学生再分角色朗读。

  8、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

  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9、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⑴ 要下雨了,燕子( )。

  ⑵ 要下雨了,小鱼( )。

  ⑶ 要下雨了,蚂蚁( )。

  ⑷ 要下雨了,天气( )。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 捉虫

  16、要下雨了 鱼游出水面 透气

  蚂蚁搬家 防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抽读。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成词语。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

  1、小组交流运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

  2、说说识记方法:

  ⑴ 熟字带生字记忆:

  池──潮──湿 悄──消 吃──喊 门──闷

  ⑵ 加一加记忆:

  申──伸 车──阵 华──哗

  皮──坡 害──割

  ⑶ 虫也可以熟字去部分记忆:

  蜂──虫

  3、猜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描红寻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字贴:

  学生说出关键笔画,教师描黑。

  3、学生临写。

  4、同桌同学互换课本再写。

  5、展示评价。

  四、课堂作业设计

  1、看偏旁写字:

  口:( )( )( )

  2、读句子加标点:

  ⑴ 是要下雨了吗( )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

  ⑶ 天气很闷( )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班的班干是怎样选出来的?你有没有勇气当着大家的面,宣布你选你自己呢?

  板书:

  我选我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并把生字作好标记,思考:

  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补选班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

  ⑵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⑶为什么起初大家都愣住了?

  ⑷为什么后来大家都鼓掌?

  2、学习生字词:

  委补室宁愣切集掌

  注意:“掌”、“室”声母是翘舌音;“宁”、“愣”、“掌”韵母是后鼻音,“宁”、“切”是多音字,本课中分别读“níng”和“qiè”。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词。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尤其是注意字形相似的生字,如:室和宁、样和校。容易写错的字,如:切。还有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如:教、班。

  ⑵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范读课文

   1、播放视频或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把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划下来。

  二、朗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三、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补选班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

  (提示:因为大家都在考虑谁合适。)

  ⑵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提示:他爱劳动也爱集体,他想向李小青学习。)

  ⑶为什么起初大家都愣住了?

  (提示:大家没想到,之前也没有过自己选自己做班干的事情。)

  ⑷为什么后来大家都鼓掌?

  (提示:因为王宁的勇气令大家佩服,从他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很合适做劳动委员,同时,大家也为他希望为集体服务的精神感动了。)

  2、请同学想想:

  如果是您,您有勇气选自己吗?如果是您参加竞选,您打算竞选什么班干,您打算怎么说?

  四、小结

   这篇课文写王宁小朋友自已选自己做劳动委员,说明了一个人要自信,要敢于表现自己。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07-0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7-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9-2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十篇07-2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10-09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12-1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10-0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07-1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06-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十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