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8 01:09: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米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米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②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要求: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引导:(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小结: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

  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认识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4-14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3-15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07-23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5-31

《圆认识》教学设计03-06

《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3-23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4-24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06-23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