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8 09:32: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走近作者:曹文轩简介/teach/5341、html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3.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4.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关于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长篇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学法指导

  课文情节单纯,是一篇富于诗意的小说。虽是长篇小说节选,但作者经删改,行文更为洗炼,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篇独立的作品。鉴于此,学习本课,除了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之外,更要潜心品味语言,带着想象进行诵读,走进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一落千丈、哭腔、置之不理、嬉闹、觅食、打消、撩逗、驱除、青森森、肥硕、歇斯底里、没头没脑、稠密。

  二、内容理解

  本课为自读课文,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扣紧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来深入理解课文。

  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故事中的时间变化,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理情故事情节。或编写课文提纲,或简要复述故事。

  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思考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写“孤独”:

  一是以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来写“孤独”。在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行文中对此有细腻的描写: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二是以环境来凸显“孤独”。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具体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①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③恐惧自然环境。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形式把握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一)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迸,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二)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三)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语言揣摩

  要引导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找出并点评自己认为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以下示例可供参考: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情景,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浮躁变动的青春期的孩子。这些孩子面对升学、生活的压力,在初三这一年,心理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文主人公杜小康和学生是同龄的孩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同时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2、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观观:

  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验成长的感受。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本课以阅读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为主进行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争论,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本文篇幅很长,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快速切入相关文本、情景,有效的利用、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出示相关的图片,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画意“引孤独”

  (课前播放歌曲《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直到上课。)

  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们缠着父母撒娇,当我们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此时此刻,你会产生怎么的情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出示插图,引出课题)

  (教师采用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二)成长故事“找孤独”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解孤独”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知识点: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与父亲交流越来越少。

  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恐惧。)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知识点:回避孤独——恐惧、害怕、胆怯

  面对孤独——长大、坚强、成熟)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归纳: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自然环境“悟孤独”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归纳:(多媒体展示)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烘托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说一说、练一练:

  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适当点评。

  (五)各抒己见“话孤独”

  1、畅谈孤独(多媒体展示)

  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雨果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曹文轩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2、体验感悟

  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孤独”吗?能不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畅谈)

  (六)教学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苦难、挫折都是一种美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们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使在孤独中,也要挺过去,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七)学生作业

  1、课外阅读《草房子》。

  2、学习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写一个片断。

  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中结束本课教学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7、小结全文并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在关怀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作业中成长、考试中成长……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小说: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题: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鸭群──

  芦苇荡──

  风雨──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第1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2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l)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

  【教学对象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

  二、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

  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

  三、分组合作交流

  四、习作练习

  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1

  【自读导言】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解说: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解说: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

  (解说: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自读程序】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解说: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解说: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解说: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解说: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解说:可参见自读参考内容。)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解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自读点拨】

  一、关于题目

  让学生自由命名,可以从很多角度人手,如:介绍人物(主人公),概括内容,渲染环境,揭示主题,引起悬念等。只要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既然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而我们的作者却独独选用了孤独之旅,匠心何在?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解说:这是一个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与小说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好题目,它对我们学习为文章命名有颇好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孤独

  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比比皆是。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读思考】

  1、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他们一点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写鸭群也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请将它们找出并加以鉴赏。

  明确:如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少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反复朗读并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4

  【思路综述】

  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从而引向作品的深处,进而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是这节课把握的重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这是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故事,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象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诗性化的语言、水墨画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有所触动。

  二、读课文

  1、静读课文:

  此环节要求学生静静的读课文,教师不提阅读任务,不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学生一起静读课文。

  2、掩卷回味:

  静读一遍后,要求学生或伏案、或闭目回味课文两分钟。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丰富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对课文的关注点。

  3、赏读领悟:

  在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并初步得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有所触动之处勾画,再次赏读,引发思考,力求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点拨、引导

  在充分独立感知课文,并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面,有见地、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1、传授方法:

  有关小说的定义、要素等常识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小说的社会作用等方法、技巧。

  2、问题命题化:

  三遍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三次对话,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心理历程。有感动也有疑惑:为什么那个胆怯、恐慌的小男孩在“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暴风雨面前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比他的父亲表现的还要坚强?为什么当杜小康向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题目为孤独之旅,而对于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时却充满了温情?为什么这个单纯无奇的故事读到最后感动的想流泪?……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阶梯,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转化成命题,使之成为深入欣赏的切入点。如问题1可从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启发学生拟一个独特、鲜明的题目唤起倾诉的欲望。

  3、抛砖引玉:

  教师就自己的阅读感受拟定不同的鉴赏标题,并且给学生自己思考、鉴赏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教师的设想不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不同于老师、高于老师的见解。拟题目如下:

  ⑴

  人物鉴赏:

  一个小男孩到男子汉的心理历程

  父亲的沉默与孤独──感受深沉的父爱

  缠绵的依恋凸现冷漠的孤独

  ⑵

  环境鉴赏:

  如诗如画的景致渲染宁静与孤独

  风雨中来不及恐惧

  (与人物分析有交叉)

  ⑶

  情节、立意鉴赏: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泪下的“惊喜”

  ⑷

  语言鉴赏:

  诗意的语言,淡淡的忧伤

  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立意方面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命题。当然,鉴赏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

  四、撰文、交流

  鼓励学生将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钟以内写出来,在前后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展示在学习园地)

  【精彩板书】

  读书──想象──感悟──深思──抒写──交流

  【相关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学鉴赏篇。

  2、美好的欺骗──《草房子》的魅力在那里?(逄金一)

  3、曹文轩的《草房子》(蔡诚)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关孤独作文03-15

孤独中成长作文03-18

孤独的狼作文06-29

暑假之旅05-22

月球之旅03-18

长城之旅05-23

西安之旅03-20

大连之旅04-30

青岛之旅05-09

孤独中的成长作文03-2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走近作者:曹文轩简介/teach/5341、html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3.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4.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关于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长篇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学法指导

  课文情节单纯,是一篇富于诗意的小说。虽是长篇小说节选,但作者经删改,行文更为洗炼,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篇独立的作品。鉴于此,学习本课,除了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之外,更要潜心品味语言,带着想象进行诵读,走进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一落千丈、哭腔、置之不理、嬉闹、觅食、打消、撩逗、驱除、青森森、肥硕、歇斯底里、没头没脑、稠密。

  二、内容理解

  本课为自读课文,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扣紧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来深入理解课文。

  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故事中的时间变化,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理情故事情节。或编写课文提纲,或简要复述故事。

  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思考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写“孤独”:

  一是以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来写“孤独”。在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行文中对此有细腻的描写: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二是以环境来凸显“孤独”。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具体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①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③恐惧自然环境。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形式把握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一)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迸,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二)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三)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语言揣摩

  要引导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找出并点评自己认为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以下示例可供参考: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情景,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浮躁变动的青春期的孩子。这些孩子面对升学、生活的压力,在初三这一年,心理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文主人公杜小康和学生是同龄的孩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同时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2、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观观:

  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验成长的感受。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本课以阅读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为主进行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争论,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本文篇幅很长,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快速切入相关文本、情景,有效的利用、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出示相关的图片,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画意“引孤独”

  (课前播放歌曲《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直到上课。)

  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们缠着父母撒娇,当我们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此时此刻,你会产生怎么的情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出示插图,引出课题)

  (教师采用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二)成长故事“找孤独”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解孤独”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知识点: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与父亲交流越来越少。

  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恐惧。)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知识点:回避孤独——恐惧、害怕、胆怯

  面对孤独——长大、坚强、成熟)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归纳: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自然环境“悟孤独”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归纳:(多媒体展示)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烘托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说一说、练一练:

  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适当点评。

  (五)各抒己见“话孤独”

  1、畅谈孤独(多媒体展示)

  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雨果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曹文轩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2、体验感悟

  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孤独”吗?能不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畅谈)

  (六)教学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苦难、挫折都是一种美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们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使在孤独中,也要挺过去,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七)学生作业

  1、课外阅读《草房子》。

  2、学习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写一个片断。

  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中结束本课教学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7、小结全文并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在关怀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作业中成长、考试中成长……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小说: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题: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鸭群──

  芦苇荡──

  风雨──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第1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2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l)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

  【教学对象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

  二、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

  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

  三、分组合作交流

  四、习作练习

  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1

  【自读导言】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解说: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解说: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

  (解说: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自读程序】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解说: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解说: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解说: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解说: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解说:可参见自读参考内容。)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解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自读点拨】

  一、关于题目

  让学生自由命名,可以从很多角度人手,如:介绍人物(主人公),概括内容,渲染环境,揭示主题,引起悬念等。只要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既然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而我们的作者却独独选用了孤独之旅,匠心何在?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解说:这是一个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与小说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好题目,它对我们学习为文章命名有颇好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孤独

  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比比皆是。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读思考】

  1、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他们一点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写鸭群也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请将它们找出并加以鉴赏。

  明确:如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少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反复朗读并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4

  【思路综述】

  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从而引向作品的深处,进而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是这节课把握的重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这是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故事,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象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诗性化的语言、水墨画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有所触动。

  二、读课文

  1、静读课文:

  此环节要求学生静静的读课文,教师不提阅读任务,不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学生一起静读课文。

  2、掩卷回味:

  静读一遍后,要求学生或伏案、或闭目回味课文两分钟。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丰富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对课文的关注点。

  3、赏读领悟:

  在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并初步得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有所触动之处勾画,再次赏读,引发思考,力求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点拨、引导

  在充分独立感知课文,并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面,有见地、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1、传授方法:

  有关小说的定义、要素等常识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小说的社会作用等方法、技巧。

  2、问题命题化:

  三遍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三次对话,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心理历程。有感动也有疑惑:为什么那个胆怯、恐慌的小男孩在“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暴风雨面前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比他的父亲表现的还要坚强?为什么当杜小康向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题目为孤独之旅,而对于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时却充满了温情?为什么这个单纯无奇的故事读到最后感动的想流泪?……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阶梯,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转化成命题,使之成为深入欣赏的切入点。如问题1可从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启发学生拟一个独特、鲜明的题目唤起倾诉的欲望。

  3、抛砖引玉:

  教师就自己的阅读感受拟定不同的鉴赏标题,并且给学生自己思考、鉴赏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教师的设想不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不同于老师、高于老师的见解。拟题目如下:

  ⑴

  人物鉴赏:

  一个小男孩到男子汉的心理历程

  父亲的沉默与孤独──感受深沉的父爱

  缠绵的依恋凸现冷漠的孤独

  ⑵

  环境鉴赏:

  如诗如画的景致渲染宁静与孤独

  风雨中来不及恐惧

  (与人物分析有交叉)

  ⑶

  情节、立意鉴赏: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泪下的“惊喜”

  ⑷

  语言鉴赏:

  诗意的语言,淡淡的忧伤

  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立意方面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命题。当然,鉴赏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

  四、撰文、交流

  鼓励学生将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钟以内写出来,在前后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展示在学习园地)

  【精彩板书】

  读书──想象──感悟──深思──抒写──交流

  【相关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学鉴赏篇。

  2、美好的欺骗──《草房子》的魅力在那里?(逄金一)

  3、曹文轩的《草房子》(蔡诚)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