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二、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小节。第一小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浪水变淡水;到海底去探险;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浪花图)
3.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着三个孩子一起去看浪花吧!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好吗?(生自由读)
3.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在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把这几个词拼熟了,读会了。(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吗?有不能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5.掌握了这些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更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6.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7.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几句话,等会选一束你最喜欢的小浪花读给大家听。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2.因为老师很喜欢这束爱提问题的小浪花,同样也喜欢爱提问题、认真学习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近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近,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一起读读这句话。
2.连天涯说明什么呢?形容什么也能用连天涯呢?(沙漠、草原)能通过朗读把连天涯的感觉读出来吗?
3.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5.这个孩子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浪花听了可高兴了,不住地欢叫着(引读哗哗)能把浪花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6.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生齐读。
5.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1.(再次出示5句话)读一读,说说你发现这5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它们分别把浪花比作什么?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
2.看着这些浪花,相信每个小朋友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信封上,让海鸥把你的愿望捎给浪花,带给大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师导语:我们的地球母亲是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星球,它有巍峨的高山,奔腾不息的大海,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有风霜雪雨,有春夏秋冬……总之,值得我们歌颂、赞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你想把那个词送给我们的地球母亲呢?(诗情画意、蓝天碧水、春意盎然、碧水青山……)
2.如果一个字来形容地球妈妈,你会把哪个字送给她?(美)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认识地球母亲的女儿——火烧云,你们愿意吗?
二、精读课文
(一)勾画说读,识云“美”
1.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火烧云的美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出示中心问题: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火烧云的美的?找出相关的地方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
(二)品读赏析,读“云”美。
学习一二自然段
重点环节预设:
1.天上的火烧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a.抓住火烧云名字来历的句子,首先让学生思考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景象怎样,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从“红彤彤”“一直”体会火烧云的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
b.在充分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提出哪一个词用得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点,深入体会烧一字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
(三)品读赏析,读“云”变。
学习三——六自然段
重点环节预设
1.颜色
a.颜色多
“红彤彤”“金灿灿”这两个叠词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
b.颜色变化快
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一会儿”来体会颜色变化快。
c.火烧云颜色怎样,你能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吗?
2.形状变化
a.从四、五、六自然段中选择一段重点研读、感悟,其余两段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理清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层次: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引导学生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深入理解文本。
b.你能不能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
(瞬息万变 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c.由扶到放,看云说话。(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火烧云)
天空的火烧云瞬息万变,瞬间即逝,天空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它们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四)、品读赏析,读“云”去。
学习第七自然段
重点环节预设:
1.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空恍恍惚惚的?
2.孩子们此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舍不得的心情读一读。
3.教师小结:火烧云走了。正如地球妈妈所说,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发现。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有一双火眼睛睛,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大自然里会有更多的美。
三、课外延伸,知识积累。
1.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写一写自己看到的美丽的云。
3.画一画自己看到火烧云,并配解说词。
4.抄一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5.读一读课外书中写景的文章。
(第一、二项作业必做,后三项作业中选一项)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通过游戏猜字,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活即是语文,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字词是学习文章的最基本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学习课文的基础
分层次的朗读要求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带着问题默读思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课件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不动笔墨不读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反复读中引导学生品味、领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给烧换词这样的环节,使学生深入体会烧字的精妙课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表现色彩的.繁多,使学生体会了词语的特点,学会了表达颜色的不同方法。
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整理、归纳,锻炼了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条理性,深刻性。
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的习惯,又克服了课堂上不分轻重、平均使用力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效率。
借助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不同程度的孩子选择不同的作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知识能力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能联系上下理解“气恼”、“讥笑”“畸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多读多想,读懂课文内容。
4、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人文目标:
学会关爱他人,要有爱心。
重点、难点:体会老师对我的爱和这八个字给我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准备:观察身边有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气恼 裂唇、 畸形 倾斜 温馨 抚慰等。
2、解决下列问题:
(1)“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2)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交流,互相释疑。
四、重点引导理解:
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
(引导学生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和因我的相貌而自卑的心理)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a) 指导书写个别生字如:
“龄 试 幼 鼻 摔 ”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
三、布置作业 :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
可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 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回更加嘲笑我”
(练读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由相貌引起的自卑,体会“我”的心情)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
4、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5、弄懂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人生的看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描写“我”自卑、喜爱、激动等感受的句子。
三、拓展活动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四、布置作业 :
抄写本课的词语。
再读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4、难忘的八个字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教后小结:
“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一个问题抛出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为什么?“因为她有爱心!”
那么,你喜欢你的老师吗?学生的声音弱下去。难道你们的老师没有爱心吗?“不是。有的老师虽然对我们也很好,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温暖阳光的感觉。”是呀!我们都爱孩子,这就如泉水,孩子们需要的是滋润,而不是浇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请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初读识字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
三、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看图发现导入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所查资料,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⑴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⑴ 自读自悟。
⑵ 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⑶ 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⑷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比如,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3、看图听读想象:
⑴ 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⑵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 敬爱的总理 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龙船 一串串花炮 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座(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火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
沉
浮力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1-06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06-1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7-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5篇02-15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7篇01-3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01-2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2-1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1-3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