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07 09:30: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相关文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22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05-17

《观潮》教学设计09-22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0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01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2-15

《观潮》的教学设计01-31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5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