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表面积
(2)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和体积单位
(2)体积计算公式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第10-11页的例
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2、光盘
3、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铁丝做棱,的长方体框架,
观察一下: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牙膏盒、魔方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提问:你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
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引导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观察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
介绍长方体的棱和顶点,让学生指一指。
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成表格。
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正方体
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与长方体进行比较。
小组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填写表格。
汇报交流,归纳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记录下来。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习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在理解棱的长度关系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练习中加强巩固。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等。
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提问:如果要给这个纸盒的表面贴上彩纸,需要多少彩纸呢?从而引出表面积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小组合作,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观察展开图,讨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 。
举例计算,加深理解。
2、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思考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6 。
(三)巩固练习
计算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决实际问题,如给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制作玻璃,需要多少玻璃等。
(四)课堂小结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表面积计算的习题。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并计算其表面积。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引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用棱长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所用小正方体的数量。
观察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
2、探究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
(三)巩固练习
计算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等。
(四)课堂小结
回顾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强调在计算体积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体积计算的习题。
测量一个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计算它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较好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但在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需要加强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表象。
2、让学生知道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测量物体的体积需要用什么单位呢?引出体积单位。
(二)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 1 立方厘米
展示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的棱长。
2、认识 1 立方分米
展示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感受它的大小。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体积大约是 1 立方分米的物体。
3、认识 1 立方米
用三根 1 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让学生观察 1 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米作单位。
(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推导 1 立方分米 = 1000 立方厘米,展示一个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将其切成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从而得出 1 立方分米 = 1000 立方厘米。推导 1 立方米 = 1000 立方分米
同理,通过想象 1 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多少个 1 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得出 1 立方米 = 1000 立方分米。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练习。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体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体积单位的习题。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体积,并用合适的体积单位描述。
五、教学反思
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实践,学生对体积单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在体积单位的换算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题意,找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些公式呢?
(二)例题讲解
1、出示例题 1:一个长方体水箱,长 5 分米,宽 4 分米,高 3 分米,这个水箱的容积是多少升?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求水箱的容积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单位换算,1 立方分米 = 1 升。
2、出示例题 2: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 6 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石料重 2.7 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让学生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出正方体石料的体积,再乘每立方分米的'重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如修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 60 米,宽 30 米,深 2 米,需要挖土多少立方米等。小组讨论: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要认真审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应用题。自己编一道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的应用题,并解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部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掌握重点知识点。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法、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等方面。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强调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知识梳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框架。教师展示整理好的知识网络,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复习题,如判断对错、选择填空等。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宽、高分别是 8 厘米、6 厘米、4 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四)拓展提升
出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如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手抄报。
完成练习册中的综合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与复习,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但在拓展提升部分,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制作中的问题。
难点:设计和制作具有创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作品。
三、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展示一些精美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作品,如纸盒模型、积木搭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作品呢?
(二)任务布置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收纳盒、正方体的礼品盒等。明确制作要求:测量尺寸准确、制作工艺精细、外观美观实用。
(三)实践操作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绘制草图,确定所需材料和工具。分工合作,进行裁剪、折叠、粘贴等制作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从外观、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打分。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强调在活动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迁移类比等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12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填空:
(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3)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二、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1、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是什么图形?(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些?观察猜测。
2、引导学生得知用肉眼估算这种方法去计算日常生活中集装箱、体育馆等长方体的体积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引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动手操作,探索思考。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摆成长方体,按教师要求小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在答题卡上登记结果。
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1)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四、出示教学例题,发现规律: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题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以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五、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V=abh。
3、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1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高增加1厘米(图上在上边增加一排),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麽图形?
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六、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等。展示一个长方体纸盒,提问:如果要给这个纸盒的外面贴上一层彩纸,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呢?从而引出表面积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教师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让学生观察展开图,理解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 。举例计算,加深理解。
2、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思考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6 。
(三)巩固练习
计算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等。
(四)小组活动
分组测量教室中一个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计算其表面积。每个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和计算过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表面积计算的习题。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并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和小组活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于无盖、靠墙等特殊情况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强指导。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画:两个大小不同的盒子,分别装满了同样大小的积木,比较哪个盒子装的积木多。引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让学生用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记录每个长方体所用小正方体的数量以及长、宽、高的数据观察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
2、探究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
(三)巩固练习
计算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土坑,长 5 米,宽 3 米,深 0.5 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才能填满?
(四)拓展提升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 2 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56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回顾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强调在计算体积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体积计算的习题。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计算,并计算其体积。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较好地推导出了体积公式。但在拓展提升部分,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难题的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牙膏盒、魔方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
引导学生观察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总结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棱,感受棱的存在,数一数共有几条棱。小组合作,通过测量等方式,探究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介绍长方体的顶点概念,让学生指出顶点的位置。
3、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总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引导学生对比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结合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对于正方体,强调其每条棱都叫做棱长,且长度都相等。
4、巩固练习
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让学生根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棱长总和等。
5、课堂总结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强调两者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找一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测量其长宽高或棱长,并记录下来。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长方体纸盒,提问:如果要给这个纸盒的表面贴上彩纸,需要多少彩纸呢?
引出表面积的`概念。
3、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模型,展开后观察其表面的组成。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2 。
3、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拿出正方体模型,展开观察。由于正方体六个面完全相同,得出正方体表面积 = 棱长×棱长× 6 。
4、实际应用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5、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6、课堂总结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7、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计算其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索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
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相关知识。
2、新授(15 分钟)
类比长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公式:正方体表面积 = 棱长×棱长×6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得出公式: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它的六个面,让学生观察。讲解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它六个面的总面积。
3、表面积的概念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4、巩固练习(15 分钟)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给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做玻璃罩需要多少玻璃,计算一个正方体礼品盒的包装纸面积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3 分钟)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
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盒子,里面分别装满了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
提问学生哪个盒子装的小正方体多,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2、新授(2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得出公式:正方体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让学生用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观察并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得出公式:长方体体积 = 长×宽×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说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总结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体积的概念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4、练习巩固(10 分钟)
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与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长、宽、高(棱长),计算它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计算过程中还需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概念,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区分体积和容积,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容积的概念。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
正确区分体积和容积。
三、教学方法
对比教学法、实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提问学生体积的含义。
2、新授(15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总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从测量方法上,体积从物体外面测量,容积从物体里面测量;但对于同一个物体,容积一般小于体积。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异同。得出结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展示一个空的长方体盒子,里面装满了沙子。把沙子倒入另一个更大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3、容积的概念
容积的计算
4、巩固练习(15 分钟)
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的容积。解决一些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如一个油箱能装多少油,一个游泳池的蓄水量等。
5、课堂小结(3 分钟)
总结容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布置作业:让学生调查家里一些容器的容积,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体积和容积,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对两者的辨析。同时,应多提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
(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4、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教案10-25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0-28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0-27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10-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04-02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大班数学教案10-1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5-04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教案05-15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