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1
教学资料: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圆周率的好处.
3.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好处.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直径为4厘米、2厘米、3厘米圆片各一个,线,直尺.
2.电脑软件及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谁能说说什么是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幻灯图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问:这些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周长?
出示:平面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想一想:什么叫元的周长
出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圆的周长都能够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这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哪些部分有关?(半径或直径)再看电脑演示(半径不同周长不同)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或半径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用线或滚动测量),再和直径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四、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五、统计测量结果.
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六、电脑出示:
(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明白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63页,默读“其实”到“π≈3.14”.以及“你明白吗?”
七、看书后回答问题:
1.什么叫圆周率?
2.你明白是谁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吗?
师: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祖冲之就已经把圆周率精确到了7位小数了,他的发现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何等漫长的时间啊!为了纪念他,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脉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3.明白了圆周率,还需明白什么条件就能够计算圆的周长?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π表示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就应怎样表示?
此刻你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决定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决定:
1、π=3.14()
2、只要明白圆的直径或者半径,就能够明白圆的周长()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求下面圆的周长:(见课件)
师:十分不错,大家基本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我们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看例题1:
八、出示例1:
一辆自行车车轮的半径是33厘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小明家离学校一千米,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C大约转了多少圈(π取3.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实际指的是什么?
解:c=0.33单位:米
c=2πr1000÷2=500(圈)
=2x3.14×0.33
答: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207.24(cm)
≈2(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2米.
九、课堂练习:
(一)应用题:
1.一张圆桌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的周长是多少米?
2.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转过多少米?
3.汽车轮胎的半径是0.3米,它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0圈前进多少米
(二)选取填空:
1、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距离是求车轮的()
A.半径B.直径C.周长
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
πC.3
3、大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小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A.大于B.小于C.等于
十.思考: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它的半径或直径呢?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直径=圆的周长÷圆周率
半径=圆的周长÷圆周率÷2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验证、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究圆周率的近似值,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老师家的菜板有点开裂,你有好办法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给它加一个箍。
教师:在它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是个好办法,那么需要多长的铁皮呢?
教师:求铁皮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
学生:求铁皮的长度,也就是求圆的周长。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学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教师:圆的周长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区别?
学生:以前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2.合理猜想,确定方向。
教师: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
学生:直径、半径。
教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
教师:怎么验证你的猜测呢?
学生:量一量,算一算。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圆的周长。因势利导展开猜测,确定研究方向。
(二)设计方案,展开探究
1.探讨设计方案。
(1)如何化曲为直?
教师:圆是曲线图形,尺子是直的,怎么办?
学生:滚一滚,绕一绕……
(2)如何减少误差?
教师: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有什么办法尽量准确一点呢?
学生1:多量几次,选出现次数量多的数据。
学生2:用计算器计算,提高正确率。
教师:除不尽怎么办?
学生1:用分数表示。
学生2:取近似数。
教师:一般保留两位小数,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圆与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曲线图形,如何化曲为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预习知道用滚或绕的方法可以解决度量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准确性,遇到除不尽怎么办,这些问题对老师而言可能不是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教师对此必须有充分的预设。通过讨论统一认识,为下面的实验扫除障碍。
2.操作获取数据。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三)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1.交流质疑。
(1)小组汇报,教师直接将结果输入电脑。
【设计意图】在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控件,学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在播放状态就可以直接输入,既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增强了授课的互动与趣味性,又便于开展讨论。
(2)质疑不同数据。
教师:为什么测量计算的结果不相同?
学生1:测量有误差,绳子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学生2:尺子不够精确,不到一毫米只能估计。
教师:是不是尺子再精确一点,测量结果就准确无误?
教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有没有唯一的得数?
【设计意图】讨论是必须的,对于学生的困惑不能以书本、师道尊严压服,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理解测量的局限性,才更能理解圆周率的特殊性。
2.概括小结。
(1)圆周率的意义及读写。(课件出示内容。)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3.14。
(2)概括周长计算公式。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C=d或C=2r。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例题教学。
(1)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2)学生尝试解答。
(3)规范书写。
C=2r
2×3.14×33=207.24(cm)≈2(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2.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①2×3.14×3=18.84(cm);
②3.14×6=18.84(cm);
③2×3.14×5=31.4(cm)。
(2)解决问题。
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 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3.14×5=31.4(米)
答:它的周长是31.4米。
②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7 m。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77÷3.14≈1.2(米)
答: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是1.2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直接加入已知周长求直径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练习时可以追问学生: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
【设计意图】对圆周率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确立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能不能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而是如何来激疑,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疑——提出问题
(出示摩托车里程表)(1)师:这里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呢?
(学生思考后师出示有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
(2)师:你们跳过绳吗?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车轮滚动的圈数有关。
(3)师:你们知道滚动一圈的长度是什么吗?生答:圆的周长。
(4)师:用硬纸板表示车轮,请你摸摸它的周长(揭示课题)。
(5)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往在教学圆周长的过程往往比较注重公式的运用,比如计算圆形水池的周长等等,看似和学生比较贴近,但实际有几个同学看见过圆形的水池,而且计算圆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这样所谓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摩托车的里程表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并引导学生从跳绳的计数器上去思考,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B、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3)师:测量的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生答:半径、直径
(4)师:请学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的线段作直径画圆
(5)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小小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6)师:你估计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师:你有办法验证吗?学生讨论
演示:用绳绕的方法验证(3倍多一点)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关联知识的迁移是很有经验的,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都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以4,圆的周长和直径或者半径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通过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感到圆的周长和直径可能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在学生的猜想后,通过绳绕的方法加以证明,使学生确信周长和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需要通过比较精确的测量、计算才能证明。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我想“猜想——验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我认为运用这种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C、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发现——构建新知
(1)师:你还有别的办法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吗?
(可以用绳绕滚动的办法分别测量一些圆的周长)
(2)学生在小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厘米)周长(厘米)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3)小结
a、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测量,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26……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请学生写一写л)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C=лd或C=2лr)
D、运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1)学生尝试例题求圆的周长
(2)基本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计算,确认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师生共同推导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一些基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评价体验
(1)师:这节课研究了什么?
生1: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生2: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师:(出示一棵古树图片)你能测量它的直径吗?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花花和亮亮进行赛跑比赛,花花绕着长方形地跑,亮亮绕着圆形跑。花花跑的路程是长方形的什么?亮亮呢?同桌互相指一指学具中圆片的周长,说说圆的周长与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谁能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如果两人用相同速度,都跑一周,你认为花花和亮亮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直尺是直的,而圆是由曲线组成的,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易拉罐(指底面),这是一个什么圆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先绕后量”和“滚动测量”)
(3)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个物体,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先绕后量或滚动测量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03-3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8篇)03-17
《豆儿圆》教学设计02-19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02-28
初中数学知识点:圆的周长12-18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11-16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03-20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03-13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01-09
高一数学下册《圆的方程》教案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