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1
我们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回顾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基础上,类比出正数的n次方根的定义,从而把指数推广到分数指数·进而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再推广到实数指数,并将幂的运算性质由整数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
教材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外就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先给出两个具体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碳14的衰减问题·前一个问题,既让学生回顾了初中学过的整数指数幂,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函数模型,并且还有思想教育价值·后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函数模型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的兴趣与__,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本节安排的内容蕴涵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的思想(指数幂运算律的推广)、类比的思想、逼近的思想(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等,同时,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三维目标
1·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的能力·
2·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3·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4·通过训练及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掌握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运用有理指数幂的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难点
(1)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3
1、教材(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性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为可以用函数的定义来抽象和规范三角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可以类比研究函数的模式和方法来研究三角函数;启后是指定义了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征,并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在其它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堂课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提出整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圆周运动等具周期性规律运动可以建立函数模型来刻画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钻研教材,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改造或重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运用类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新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内化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并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学会运用这一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在数学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学会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理性之美。
4、重点难点
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类比与化归思想的渗透。
5、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函数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关概念、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将学生的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改造为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并形成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园的交点的坐标来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教法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7、学法分析
本课时先通过“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类比学习法引导学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法,来研究三角函数一些基本性质和符号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教学设计5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_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_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数学教学设计7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
1、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个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到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几岁?
解法一:设经过x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由题意得
26+x=3x 解法二:设母亲的年龄为x岁。 由题意得
x=3(x-26)
(二)精选讲例,探求新知
例
2、某班有45位学生,共有班费2400元钱,准备给每位学生订一份报纸。已知《作文报》的订费为60元/年,《科学报》的订费为50元/年,则订阅两种报纸各多少人?
巩固练习 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规则: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20次,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三)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
3、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100次,小明投中率为40%,小明投中率为40%,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问题
4、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3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6000元/台、B型4000元/台、C型2500元/台,我校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学校采用。小红的方案:她认为可以购进A型和B型电脑,请你判断小红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并通过计算说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A、B两地相距36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4小时候相遇。若6小时后,甲所余路程为乙所余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2、某班借来一批图书,分借给同学阅览,如果每人借6本,那么会有一个同学没书可借,如果每人借5本,那么还剩5本书没人借,问该班有多少人,有多少书。
(五)拓展
1、变题训练问题2中,若学校要购买A、B、C3种型号的电脑,有如何安排?
2、某中学新建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⑴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⑵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师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1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
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
生1:制成统计表
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教科书第106~107页上的内容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汇报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说)
(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看图,并计算出,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4)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生活中的数学。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2、小小统计员
(1)统计自己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成扇形统汁图。
(2)进行数据分析,为家庭开支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数学教学设计12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数学教学设计15
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什么?计算、算理、概念……,是的这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不是惟一决定性因素呢?是不是影响我们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教育论文专辑中中曾叙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确定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重要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一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问题解决”,要解决我们学生过去、现在、将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思想
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与数的表示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合理化思想和结构思想等。数学观念主要有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主体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核心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这个特定的情境。摘自《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教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修改执行方案的系统过程。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所进行的设计。
三、数学核心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数学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体的话,那数学思想就是躯体的灵魂。数学活动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而教学设计则应以数学核心思想的渗透为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本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围绕数学核心思想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一)数学核心思想为教学设计的路标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即制定教学目标;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核心思想的确立,教育者会在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思想蕴含到教学教学活动之中去,有了灵魂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核心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历史上,无论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数都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基石。这学前至十年级的数学都扎根在这块基石上。代数中的解方程原理和数系中的结构特征一致,几何和度量特性是用数字描述的。(摘自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一数学核心思想设计这样一组教学活动:
1、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千”和“万”的概念。
出示了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后分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接着数10个一千个小正方体,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再通过对比一万和一千、一千和一体会1万和1千。通过课件回忆数的过程,发现十进制,从而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测量长度”数一些数量较大实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练习中让学生数大约一万个豆子,这时孩子肯定不一个一个数,也不会十个十个的数,(学生认为这样比较麻烦)。这时出示二百个豆子,并把它放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受到启发用,量出二百个豆子的高度,然后画出4个同样的高度,迅速的数出大约一千个豆子,同时可以想到用同样的方法能数出一万个豆子。
3、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利用十进制建立长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万厘米有多长?一万米有多长?为后面学习千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06-1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02
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01-11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2-15
数学教学设计推荐02-08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02-09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2-21
数学智力教学设计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