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反映的是二战以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教材的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密切。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虽然起步较迟,但进入60、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又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借鉴。因此,本节教材的教学成为本章教材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高二历史说课稿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1、主要掌握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均衡增长”战略、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概念。结合区域,掌握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2、发展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使学生善于从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原因中比较其异同。并分析亚洲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3、使学生在解读历史中感悟历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亚洲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史实中总结经验。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自己进行预习。
2、出示《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图,让学生熟悉亚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3、提出问题:“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引导学生从国际政治和经济、亚洲国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利因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民族独立;劳动力和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亚洲国家生产力落后。
4、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简况表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国家
发展概况
经济类型
存在问题
备注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5、比较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原因的异同。
6、归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类型多样。
7、讨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也要更加国际条件,适时调整政策;同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8、强化训练:(1)二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2)战后,北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各呈现怎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应如何认识?
历史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1 / 4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2 / 4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 / 4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八、加强岗位练功
1、练“三笔一话”基本功,每周写一页正楷钢笔字,对照字帖认真训练;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板书。
2、练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苦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化的历史教学操作,教学语言、教态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好互联网和空中课堂为教学服务。
5、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重点学习“课标”和课标解读;认真阅读历史方面的期刊和杂志,收集教育教学信息。
6、坚持写好教学手记和案例。真实反映教学中和得失,积累经验。
九、本学期教学指标:本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名学生,严爱结合。力争使平均分超过60,及格率超过65,优秀率达到达20。
历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史料史图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多媒体显示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旧中国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独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史实怎样理解它?
2、建国初期中国处在怎样的外交环境之中?
3、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响等)
4、讲述万隆会议的情况。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参加国家、讨论主题、意义等)
三、展示提升
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
4、根据“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导言框”和“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示周恩来外交魅力资料(简略)
四、梳理内化:学生谈收获
五、测评达标:见多媒体
布置作业: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见多媒体
历史教学设计4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和个人感兴趣的问题。
2.师生互动交流、查疑解惑,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
2.通过分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其体现的阶级本质。
3.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
4.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难点:佛教是如何在种姓的印度社会兴起,学生理解有难度。实现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提问: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吗?
我们曾了解古代中国的悠久历史,今天一同走近这三大古国。
二、 推进新课
(一)神奇的金字塔
1、说起古埃及,你会想到哪些形容词来形容它呢?说明理由。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讲述埃及的统一
统一之后的古埃及法老是最大的奴隶主,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掌握各方面的国家大权。
4、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埃及去旅游,你会去游览哪些景点?
古埃及的象征性建筑——金字塔(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修建、内部结构、神奇之处、数字之谜等)
5、因为它的雄伟壮观所以被尊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且在历经4500多年之后依然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它体现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同时它也是古埃及法老实行专制统治、残酷压迫农民和奴隶的最好的见证。
(二) 《汉谟拉比法典》
1、(出示“空中花园”图片)这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知道是哪一个吗?
2、请同学介绍,讲述空中花园的故事。
3、巴比伦文明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的位置。当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了政权——古巴比伦王国。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君主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这是一部怎样的法典呢?
(阅读课后材料,知道法典在同等级实行同态复仇法,不同等级间维护高等级的利益,体会和理解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4、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人类的贡献很大。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文明影响深远,希腊人从这里学到了数学、哲学,犹太人学到了神学,阿拉伯人学到了建筑学。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之中,古老的文明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很多的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到抢劫、文物流失。随之流失的是我们古老的文明和历史。
(情感教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三、“种姓”的国度
1、说起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古巴比伦还不算厉害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印度吧!
2、阅读课文,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体会古印度社会等级分明、界限森严的现实。
直到今天,在印度仍随处可见种姓制度的影子,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生活贫困。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仍占1.6亿,其中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水。虽然印度政府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很难根除沉淀几千年的思想,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3、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有位古印度的思想者已经在思考当时印度社会众生平等的问题了。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由学生介绍佛教诞生的故事及相关情况)
4、佛教是当时印度社会反对种姓制度众多思潮中的一个派别,他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种姓制度相抗衡呀?(佛教的教义)
5、针对这样的教义,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佛教?
(学生各抒己见)
6、由于统治者们的认同,佛教发展很快,并且广为传播。我们中国的佛教就是在汉代从古印度传入的,对古代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并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本课小结]:
(出示地图)根据地图将四大文明古国填到相应的位置。
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之处?(产生于河流)
为什么?(思考、讨论、阐述,达成共识)
[课后作业]:
从四大文明古国中任选其一,就相关内容动手制作一张板报。
历史教学设计5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讨论: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教师总结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历史教学设计6
1.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能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电子地图,学生能更为清楚的把握隋朝灭亡的形势。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主人以及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隋炀帝的暴政。
教学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电子地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首描写扬州以及隋炀帝的诗导入:
扬州市我国的历史古城,其中一首描写它的诗是这样写的,课件展示: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雷塘”就是咱们的扬州。那么同学们告诉我“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那一朝代的史实呢?
学生回答:隋朝,隋炀帝。
教师总结:对,是隋炀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图片展示),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乱衰亡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这节课的第三目,隋朝的灭亡。
(板书:第1课隋朝的灭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隋炀帝的暴政
我们前面学习过,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大军渡江,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统一,并且为了使隋朝能千秋万世、国祚绵长,创立了三省六部、科举等一些政治制度以及开凿大运河。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出现巩固统一的局面,其中一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到了二世隋炀帝的后期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公元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从统一算起只维持了29年。享国日短,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炀帝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恶暴政主要表现在建东都、开运河、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按组内异质,组间同的原则把学生质分成四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开运河的农民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材料,看完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表述,教师点评总结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四个方面)。
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短短几年,连续大规模建设,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爆发农民起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隋末重要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灭亡
PPT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结合图片与课本叙述,学生说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起义(山东长白山、翟让李密瓦岗军)。
教师总结: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隋炀帝的很多建设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即使是正当措施,如果时机、实行措施不当也会民不聊生。那么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范文,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学生们思考一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与隋朝灭亡相似的朝代,那么它是哪一朝代?试比较两者异同?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7
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本课的教学。
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
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
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历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三个图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根据三幅图片讲述: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洋务运动》。
3、释题。
《洋务运动》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同时结合目录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1、组织学生欣赏一段关于洋务运动的视频。
2、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自学卡。
(1)什么是洋务派。
(2)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目的、性质、结果、标志)。
(3)洋务运动的内容。(表见后面)
3、检查自学效果。(幻灯片出示)
最近网上流传一本新编历史剧《洋务运动》,请根据教材知识,判断下列剧情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有错误,指出错在何处。
剧情1:在乾清宫,慈禧召集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倭仁等大臣商讨国事,李鸿章提出要修铁路,遭到张之洞的坚决反对,张之洞说:“电线铁路,冶铁织布,变华为夷,鄙见迂疏,期期以为不可。”双方激烈辩论,难分高下,慈禧问倭仁意见,倭仁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剧情2:1872年某月某日慈禧对奕说:“小六子(奕的小名),李鸿章前日上奏折,说是要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国会,设议院,这不是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吗
4、解决重难点问题。
(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出示材料解析题,(幻灯片出示)
材料1:洋务派在办洋务洋务运动的的整个过程中机器主要靠进口,技术人员主要聘请洋工洋匠,他们在受聘期间挟技居奇,惟利是图,如崇厚筹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他不懂洋务,委托英国人总管,筹备了三四年,耗资不少,但进展不大。
材料2:慈禧太后权利欲极重,又善于玩弄权术,大力扶植那些反对奕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用以牵制奕和洋务派。
材料3:1875年后,慈禧太后极力
拉拢奕寰,并利用他排斥奕,奕寰宠信日隆,势力也随之膨胀,而奕的权利处于日渐减弱之势。
材料4“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②、思考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③、重点强调根本原因。
(2)评价洋务运动
出示如下问题:
①、什么事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指出:洋务运动的评价:
首先,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其次,洋务运动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表现在: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民族工业的兴办,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课堂延伸
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
课后小结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板书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培养新式人才
结果:
目的:
性质:
积极意义:
历史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说明文阅读指要”,学会阅读说明文。
一、明确说明对象。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二、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2、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
3、试列举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4、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其他说明文,并说出它们的说明顺序。
三、概括对象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识),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信息(知识),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帮助说明信息的语言。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文章局部。
A、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B、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C、精读文章第五部分,回答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应怎样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历史步伐?
历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比较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多媒体展示)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介:1、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2、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相应段落,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使学生深刻感受“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媒体展示)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日军很快侵占辽东半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旅顺陷落,旅顺大屠杀”相关内容,揭露日军累累罪行。
(多媒体展示)讲述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教师过渡设问: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查阅教材回答:清政府战败,并和日本签订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和结果。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地点(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地点:日本马关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多媒体展示)
教师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内容,教师分析割地的影响: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教师分析赔款的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三、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教师分析设厂的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教师分析增辟通商口岸的影响: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3、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多媒体展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地展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多媒体展示)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师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言论是错误的,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三、小结(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4——1895
目的: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甲 黄海大战 邓世昌
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日 战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性质: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自主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1、清政府的无能;(主要原因)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军备的松弛落后 。
自主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迪是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寄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多媒体展示)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第4课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起止时间:1894——1895
3、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代表:李鸿章(中) 伊藤博文(日) 地 点:日本马关2、内容:割地 赔款 设厂 增辟通商口岸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历史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2、 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 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12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历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学生了解、收集有关孙中山和武昌起义的故事(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课、读书指导、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媒体)】
电脑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程】
导入新课:
(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师问)请看,他是谁?(生答孙中山。师又问)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吗?(生答辛亥革命。师引导)这场革命是怎样组织发动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示或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师讲)“酝酿”是一个组织和准备的过程,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组织的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等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革命团体的建立。
(师讲)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清军惨败。在此严重危机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抗争。(课件显示。同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1、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建立人、宗旨、性质
(师指出)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团体,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联合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意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解读)在这里,“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过渡)在《民报
历史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活动1
王桢:通过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知道了史前时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知道了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更知道了农耕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历史,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亲密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意义。
李垚: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我们今天所演绎的只是这条长河中的几点几滴。让我们凝神静气,穿过那时间的隧道去看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
王桢:首先,我们来到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位闻名遐迩的名医到底神在何处?请看《神医扁鹊》
(刘桥滨、何少华等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故事表演的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五位同学都很尽力,使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
活动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领教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扁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医学名著《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桢:穿过春秋,我们又到了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战国时代。为了城池,为了宝物,为了霸权,为了人才,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归赵。
(马琳、金将柳、吴军、郎吴晓四位同学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们准备了剑等道具。金将柳扮演秦王,马琳扮演唐睢,吴军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吴晓)
表演过程如下:
旁白:战国后期,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对于安陵,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第一场景
秦王高高在上,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语气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小的安陵,这样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不卑不亢的语气)
旁白:听了安陵君的话,秦王很生气,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为难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面见秦王。
第二场景
秦王一脸傲气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参见秦王(行礼)
秦王:(不屑一顾)免礼,免礼。(起身走于唐睢面前对他表示藐视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我秦国现已灭掉韩魏两国,而安陵君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是因为我看安陵君是长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敢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拍案,怒气冲冲)
唐睢:(拱手行礼)秦王,您别生气,并不是像您说的那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胆唐睢,你别以为我想换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气势高傲,甩袖转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么大王你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秦王:平民发怒,哼,真是好笑,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甩袖)。
唐睢:(一脸正色,不卑不亢),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士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现在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迅速拔出宝剑,将剑搁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脸色大变,挺身跪起)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评注:金将柳和马琳两位同学经过了充分准备,台词说得比较流畅,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所表达的情感也比较到位,从他们的表演中能让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严和唐睢的凛然和机智。
(唐淑倩、汪丽君、邵明华等同学表演完璧归赵)
评注:汪丽君扮演赵王。此角色虽然言语不多,但汪丽君同学很努力,她说话的口气、走的步子,反背的双手,似乎都流露出一个王者的气质。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邵明华扮演的蔺相如也比较好地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和无畏的精神。
活动3
李垚:二百多年动荡不安的战国结束了,曾经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烟云。经历了“扫六合,挥剑击浮云”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统一后,我们驻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关中之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项羽决心要杀掉刘邦,自己一统天下,于是,设下了鸿门宴。
(李垚、王桢、邵华江等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几位同学很努力,很认真地进行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活动4
王桢:“鸿门宴”之后,项羽攻占咸阳,火烧秦宫。但是后来,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过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中国进入了新的大一统朝代。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史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倾尽全部生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看《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
(洪雯、徐鹏超、郎玲芳、王静等同学进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马迁)
评注:郎玲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表演还是比较充分的,她用比较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司马迁面对逆境时的那种犹豫、彷徨和奋起。
活动5
王桢:被鲁讯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我们可以不知道汉武帝时的那些高官大臣,却不能不知道这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是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榜样,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
李垚:西汉结束了,历史的车轮又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并起,群雄割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桃园三结义”、“隆中对”等故事。
(汪欢、周永华、金剑等同学表演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评注:金剑同学扮演张飞。虽然金剑个子不高,但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欢平常看起来文质彬彬,扮演的关羽倒也有一些气宇轩昂,英雄豪气,真让人感到有点惊奇。
(王涛、何雷彬、缪李静等表演隆中对的故事)
评注:何雷彬扮演的诸葛亮一出场便受到了同学的欢迎。手执羽扇、端坐桌前,面对地图,与刘备共商三分天下之计,很有诸葛亮的感觉。)
活动6
李垚: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增强,后建立蜀国,与曹丕的魏、孙权的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王桢:三国之后,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后,又陷入了长达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统一。在隋统一的基础上,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唐朝。作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请看孙瑛玲、金立强、黄素丹等同学的表演。
评注:孙瑛玲扮演魏征。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魏征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为一代谏臣。
活动7
李垚:创业难,守业也难。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位时,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如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从而使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
王桢:唐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历经了五代十国后,中国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权。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坐稳皇帝位子,便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杯酒释杯权》。
(钟子依、邵增辉、吴仙君等5位同学进行)
评注:吴仙君扮演赵匡胤。虽说平时吴仙君同学平时话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说着台词,还真是不错!
活动8
李垚:北宋之后,中国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开创了600多年统一的局面。
王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悄然翻过,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
合:我们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却不会结束。“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了解历史,借鉴历史,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3、教学活动三
教师:正如两位主持人所言,活动虽已结束,但对历史的学习却不会结束。希望同学们以史为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学们在今天的表现都很不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洁的语言来评价自己的表现或其他同学的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何雷彬: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可以。在其他同学中,我认为汪丽君同学的表现最好。
金杭飞:我认为自己的表现一般。我认为马琳的表现也很不错。
王静:我认为我们组郎玲芳的表现也很好,胆子很大,声音说得很响亮。
四、教学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处:
(1)本教学设计独特新颖,一改以往复习课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开放,通过营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参与,展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班同学均参与了表演),通过对学生潜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让他们在情意共鸣中沟通,在学习中明了待人处事的道理,以真正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参与表演的同学,基本上达成了预先设计的要求,尤其是两位主持人,情感丰富,串词精彩,使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现,知识点在“无形”中得到了落实,这也是本堂课的成败之关键,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4)在学生开展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结合各个故事场景,运用多媒体同时同步地呈现出相应的一些动画、图片或背景音乐,有效地刻划出故事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2、本案例的不足之处
(1)因时间仓促,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所以学生的表演还是过于粗糙,表现在:一是活动放不开,自信不足;第二经验不足,表演能力不强,没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征。
(2)学生的“评价”不够深入。学生过于重视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即对外因的评价),而对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挖掘不够(即对内因的评价),使评价的主题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历史教学设计15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____,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______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出现了和。
5、宋朝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远达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管理对外贸易。
6、前期,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纸币的产生。
7、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拓展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
A.蕃市B.市舶司C.蕃学D.蕃坊
8、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A.越窑B.哥窑C.邢窑D.景德镇
9、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A.交子B.铁钱C.信用卡D.支票
六、构建知识网络:
类别朝代发展成就
农业发展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兴盛纺织业1、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北宋
南宋1、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2、浙江哥窑烧制瓷器;
造船业1、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1、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2、出现了
对外贸易1、广州、泉州是大商港;2、对外贸易范围扩大:
3、设立,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1、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叫。
2、“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1)宋高宗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2)为什么宋朝时期这个部门这么兴盛?
【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12-21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04-17
设计的分类教学设计04-17
高三历史教学心得12-08
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02-19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历史教学教师心得03-05
《画》教学设计01-12
《分类》教学设计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