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6 12:07:06 诗婕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 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

  前指导。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2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3

  《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5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6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 《春蚕》《秋收》 《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7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8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9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20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04-07

白杨礼赞课文及解析01-27

白杨礼赞选文阅读答案01-17

《白杨礼赞》的阅读练习及答案05-04

茅盾《白杨礼赞》写作背景09-22

白杨树的礼赞作文07-06

白杨礼赞阅读理解答案03-08

《白杨礼赞》语段阅读及答案02-14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节选)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