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8 22:22: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手段:多媒体powerpoin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读课题,点拨多音字“塞”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告诉大家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安塞腰鼓是怎么敲得?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鼓……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期待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积累字词(自主学习)

  幻灯片展示题目,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最后幻灯片展示规范答案。

  三、赏视频,谈感受。

  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地域文化信息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随便说)(/场面呢?/击鼓的声音呢?/击鼓的人呢?)

  生:热情、奋放、雄壮、壮观、野气、火烈、热闹、有激情、气势磅礴、有活力。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的不错,那如果用语言文字再现这一艺术形式,并且还表现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那种感受的话,该怎么写呢?

  四、品语言,寻美感。(合作探究)

  1、请勾画出能印证刚才观后感受的句子。用“———好,好在——”这一句式点评。(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说得越多越好。)

  2、归纳出本文写作技巧: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反复

  五、深探究,寻难点。(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

  2、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的搏击着。文中为什么不用“敲击”,而用“搏击”呢?

  明确: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敲击腰鼓,他们是在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与苦难的命运进行着搏击。

  4、你认为本文除了歌颂安塞腰鼓还在歌颂什么?

  明确:陕北人民、黄土高原

  六、同步达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达标题。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把它写下来吧!

  2、作业:

  学习本文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描写一段你所见过的精彩热烈的场面。(如一场舞蹈、运动会等)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今日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教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能够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可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以静衬动

  (5—13):火烈的舞蹈(动态美)

  (14—17):激越的鼓声(气势美)

  主体(5—27)(18—22):击鼓的后生(阳刚美)

  (24—27):变幻的舞姿(艺术美)

  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静寂美)无声衬有声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一样?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构成鲜明的比较;第二与第—部分构成前后呼应。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设计的分类教学设计04-1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画风》教学设计04-21

鸟语教学设计05-12

篮球教学设计05-25

《秋天》教学设计05-17

《草原》教学设计09-11

《挑山工》教学设计07-01

赵州桥教学设计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