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读文中的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4、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片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带着登长城和游颐和园的美好印象,前往西安,那里有一支震憾人心的“威武之师”——秦兵马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生:介绍资料。
师:秦兵马俑能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举世无双,享誉世界。同学们是否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要一睹风采呢?请大家欣赏图片,看后谈谈你对秦兵马俑的印象。
(预设学生会答:规模大、数量多、栩栩如生……)
师:看看这篇课文展示给我们什么样的兵马俑。请同学们开始学文。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 检查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3、 请和找出课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第三自然段)。这个句子是课文中的中心句,也是过渡句,起了概括全文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4、 请生齐读该句。
三、 自学课文,感悟读文。
1、自学:课文中讲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你们能找也相关的语句来说明这些特点吗?请大家自学课文,把能说明这三个特点的内容找出来,并思考作者是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或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描述的,在句子后作批注。
2、生自学。
3、生汇报:A、规模宏大:生汇报该句后出示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更准确形象。
B、类型众多:课文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请生读自己喜欢的类型,最后小结:作者抓住了穿着和动作神态来写,使我们感觉到前面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人。
C、个性鲜明:出示第八自然段,指导同学发现了什么?(作者用了排比的句式,加入了自己的联想,使我们感觉到他们似乎和我们共同呼吸,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上。让我们不禁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鬼斧神工,更让我们对古人肃然起敬。)
4、请生再读这一自然段,后面有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内容的省略,请生运用“有的……好像……”句式来说说。)
5、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如果让你参观这么恢宏的秦兵马俑,最想说什么?
6、秦兵俑的历史地位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都有所有表达,请生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 小结。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给我们介绍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它的发现,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身为中国人,都应该到西安秦始皇亲眼目睹这世界奇迹。
五:作业:请当个小导游,向朋友与家人介绍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教学反思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收获良多。
1.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师不太相信自己,读教材之前习惯先读教学参考书,认为只有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我的观点是:教学参考书不是教师的“圣经”,优秀教师的教案蓝本也不必当作“神祗”来膜拜。每一遍读课文相信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新的理解。我常常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抢着读课文,就是出自这种见猎心喜的心态。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自己以前也教过,也曾经听许多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过,但对课文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记得这篇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是指导习作的好范文。备课组活动之前,我细细地品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流连,在不同的兵马俑之间徜徉,我似乎真的听到了他们细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热的心。我读到以前未曾读到的很多东西。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读进去,忘掉自己;走出来,揣摩写法。
2.学会引导,顺学而导
以前备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问题提出去,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该如何设计引导的语言,因而感到无比的为难。上本课之前教研组里有很多其他老师已经体验了教学过程,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教学感悟,我是最后一个上课的应该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再归结到文本上,哪部分内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也了然于胸。这种在不断地教研中,揣摩课堂教学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课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抛开了原先设计的引导语言,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一步一步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升,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了感动和激动。
3.让学生用笔思考
教学设计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写的练习,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用笔去思考。不过在汇报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对文中介绍的文字进行补白,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兵马俑介绍具体,很多学生已经进行了用笔思考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令人欣喜。我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已经随着文本的情感在震荡,在共鸣。介绍的时候,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所以在这里耽误了很多之间。这也是我课堂教学中总不能收放自如的原因。
4.在文章的精妙处,给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
这一点是我今天教学本文的一大遗憾。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我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在一节课时间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精练紧凑,连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显得比以往要干脆很多。所以在重点部分,特别是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让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很少,所以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广,只是一些平时语感很好的同学能够瞬间跟上我的思路。
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深入的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关键,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学生从多角度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