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5 09:42: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屏幕上出现三峡自然风光图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风光?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整体感知

  1、读得熟:

  ⑴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阙嶂曦襄溯湍山献漱峻属裳

  ⑵听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

  ⑶指名读,分组读

  2、看得懂:

  ⑴听读课文,注意着色字词意思

  ⑵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质疑解疑;反复读,熟读成诵。

  四、品读课文,品析美景

  1、当回小导游:

  (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几幅图画与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体诵读相关语句。)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郦老夫子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来当回小导游,把三峡的绝美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可以从地貌特征、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

  (在编写、解说导游词的基础上明确: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征:山高岭连

  山水画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水枯谷凄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备: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一字一景,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五、质疑探究

  1、本文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说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

  3、请你也问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七、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

  复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作者作品。

  2. 能分析童话、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3、掌握联想与想象的表现手法。

  4. 积累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识记多音字。

  2、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3、了解寓言、神话、童话等体裁的特点。

  4、能区分联想和想象,掌握联想与想象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5、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

  6、口语交际:追寻人类起源。

  复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éng(  )报 luán(  )生 lǎ(  )叭头xián(  )

  pìn (  )请 xūn(  )章 bì(   )下 lǒng(  )罩

  真题演练

  (1)我想那piāomiǎo( )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他liàngqiàng( )跌跌爬爬地往家走。

  (3)人们说,他们像一对 luán shēng( )兄弟。

  (4)这也真够huájī (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5)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hài rén tīng wén 了。( )

  2、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  )(  )失马 神通(  )(  ) 举世(  )(  ) 随声(  )(  )

  耀武(  )(  ) 骇人(  )(  ) 趋炎(  )(  ) 指鹿(  )(

  驰chěng(  ) 疲惫不kān(  )

  3、理解默写

  (1)华夏文化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就表现了这种美学 思想。 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 这真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写诗人主观感受的两句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4)以动显静,含蓄隽永,通过悠远的钟声来写“万籁俱寂”之境的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夜雨寄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词语和用一种修辞写一段人物心理描写的话。

  炫耀、惊惶、红润、眨巴、澄澈、随声附和、。

  二、知识回顾

  (一)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运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童话的特点。

  1、通过分析皇帝的心理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

  2、通过分析女娲的描写来了解女娲的特点

  方法指导: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人物的( ),刻画了人物的( )(性格、精神、品质、心理等)。

  (二)区分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由此及彼)

  1、诗人由远处街灯想到无数明星,又由天上明星想到地上街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像:在原有的已知形象上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虚构、无中生有)

  2.诗人由联想而进入对天上街市的想象,那么他具体想象了街市上哪些情景呢?

  3、拓展练习: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三、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复习 寓意归纳

  (二)字词过关: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墙坏 2、不筑,必将有盗 3、暮而果大亡其财 4、甚智其子,5、邻人之父6、善术者 7、无故 8、吊之9、何遽?1 0、居数月

  (三)句子翻译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众人之父。

  2、此何遽不为福乎 3、不筑,必将有盗。

  四、口语交际:人类的起源

  1、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你都知道哪些?请选择其中一个写出来,简要介绍一下。

  2、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几条理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肯尼亚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沼泽草原、皑皑雪山、大沙漠,还有苍凉古老的历史遗迹,是人们亲近自然的胜地。其中也蕴藏着太多神秘莫测的故事,成为旅行者们的探险之地。然而,凶猛的野生动物和险恶的地质环境常常为旅程带来惊险,一位专业的当地导游此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会以怎样的开场白接待他们呢?

  假如你是其中一位导游,请设计一段导游词。(不超过80字)

  4、请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以色列科学家参与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以色列发现了40万年前的智人牙齿,新发现再一次对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有可能改写现代人类的进化史。现在,国际研究小组在特拉维夫以东12公里的Qesem洞穴中发现了8颗40万年前的牙齿,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智人遗骸。

  六、 阅读理解《小羊的名片》

  详见配套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课的代表性篇目之一,集中体现了他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可行的做法。这次在许昌市一中亲耳聆听了余老的亲自作课。

  这节课是余老师和七年级9班的学生一起上的。余老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余老把课堂活动安排为课文感知和阅读理解两大板块。感知课文,余老以“今天,我们学习《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语,简洁的直接导入。同时屏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文本内容,要求孩子们齐读课文,并对同学们的朗读简单评价。

  第二个小环节是介绍背景知识,内容有:寓言、伊索、《伊索寓言》和背景知识。通过对寓言的文体知识的了解,余老着重让学生明白并批注:寓言和小说、童话等一样,属于文学作品,它是“运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在背景知识介绍中,余老则是理清了宙斯、赫拉、赫尔墨斯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余老强调了这则寓言以“神”为主人公。

  第三个小环节里,余老带领学生积累语言,区分了“雕像”与“现象”两个不同的“像”与“象”的区别,指出“像”是人工创制的图像,一般有外在形态,“象”是自然因素,是自然形成的物象。强调了“庇护神”中“庇”字的读音和字形。

  课文理解,余老用“一课四练”来组织安排课堂活动。

  第一练,练习读课文:读出故事味,读出人物的神采。余老先示范读书,再要求同学们用讲故事的语气、语调读课文。纠正了学生齐读的读书现象,要求学生各自“旁若无人”的读书。

  这一过程,有余老自己的示范读书,有学生的各自个性表达的读书,有学生的齐读,更有余老对朗读要点的指导读。如:对“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白送”这些关键语句,采用语调上扬、拖音、语调下沉不同的音调,厚重(重音)、轻巧(轻音)不一的读音,欢喜期待、轻蔑等不同的语气,读出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时双方的不同心理,使赫尔墨斯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余老在这一过程着意于训练学生的朗读的技巧,通过一再指导关键语句的品读,“要读出味道”,收取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练,概写训练:写一个句子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要求:1,使用“通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句式;2,运用一两个四字短语,或者修饰赫尔墨斯的品质,或者概括寓言的道理。3,时间为三分钟。

  学生展示朗读自己概括的语句时,余老又增加了一条要求:前面同学使用过的四字短语,自己必须回避,选择另外的不同的词语加以修饰。

  第三练,概括描写、具体描写训练。问题一,这则寓言怎样分为两层?各写了什么?明确:故事和寓意。第一层,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并且指出同学们以后遇到的很多文章或文段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展开的。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着眼点。不管是写景文,还是叙事文,还是讲道理的.文章,概写一笔和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它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着眼点之一。

  问题二,怎样把故事在细分为两层。提示学生可以从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辨别纠正学生的回答,共同得出结论:故事的第一句话“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是概括描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是具体描写。

  接下来,余老对学生进行了有思维梯度的短文阅读训练。分别出示了《中国石拱桥》、“香港的灯”、《呼兰河传》中的段落,让学生辨别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掌握了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的写作内容的辨别。

  再下来,又结合课文,分析讲解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方式,以及叙议结合的寓言写作方式,又引入《蚊子和狮子》一文,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这种写作方式。

  第四练,品析训练:训练一,“笑”字的欣赏。问题呈现:“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笑”字写出了什么?“笑”字又表现了什么?

  在学生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个银元”在奴隶制的古希腊是很贵的,值很多钱,但是相对于掌管商业的神赫尔墨斯来说,又算不了什么。因此,他屏显出示了以下内容,供同学们思考,并批注:释然的笑;情不自禁的笑;骄矜的笑;暗自得意的笑;幸灾乐祸的笑。

  对这个笑的理解品析,加深了学生对赫尔墨斯多重性格的理解,也开掘了学生深层次研读文本的能力。

  问题二,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雕像者的回答,赫耳墨斯的雕像可以“白送”。赫耳墨斯绝然想不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果,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雕像者的回答让故事情节有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表现手法,就是“陡转”、“反差”。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这是它最高妙的手法。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得到(如欧亨利笔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习“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习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天上的街市》的整体基调;通过设计朗读脚本,体会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听说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请学生讲述牛郎织女故事。

  诗人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涉及了牛郎织女,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天上的街市》,了解郭沫若先生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刚才大家所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体会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主基调。

  自由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这首诗的主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关注作者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得到主基调──抒发对美好的追求、向往之情)

  2.再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抓住能反映本诗歌基调的.语句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三)内容探究

  我们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不是郭沫若所写的那样,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们在朗读时,读到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时,有什么感觉?再请2位同学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在诗中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想象的内容在你的脑中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布置学习任务:

  1.请2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圈画出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

  2.小组内合作,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描述“看到”的画面;相互补充后,派代表与全班交流。

  3.班内同学倾听别人的发言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学生朗读,其他人圈画。学生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将关键词写在黑板的指定位置。展示后,学生先用一个词表达听后的感受,之后进行阐释。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相互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评议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关注学生有理有据的阐释。)

  诗中的珍奇物品与牛郎织女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美好的事物令作者心驰神往,这种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诗人借这样一些美好事物,表达出自己的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诗歌是高度精炼的语言,老师发现在这首诗当中反复提到了“定然”这个词。反复出现一个词未免显得有些啰唆,以第二节为例,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这个词是否可以删掉?

  删一删: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原版和删除“定然”的诗歌,其他同学体会两种表达有何不同。

  请同学将比较后的感受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并用简介的语言对自己的感受加以阐释。之后,再次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活动学习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批注。

  朗读脚本范例:

  重音用“?”标注,停顿用“/”,语调用“↗、↘”标记。

  2.小组内相互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推举小组代表,参加班内朗诵竞赛。

  2.请小组代表按照组内设计的朗读脚本来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六)布置作业

  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 裸全身在大街上游 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 裸全身游 行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9

  复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作者作品。

  2.学会阅读分析说明文。

  3、赏析文艺性小品文的语言。

  4.积累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

  5.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

  复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ì(  )去万zǎi(  ) fǔ(  )朽qū(  )壳zhòu(  )纹dàng(  )案

  háng(  )船猛mǎ(  )zhuó(  )越轻yíng﹙﹚操zòng(  ) lǚ(  )行

  guǐ(  )道xián(  )舱海yù(  ) tǐng(  )立

  真题演练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gèng shèng yī chóu ( )的歌手了。

  (2)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cuàn duó ( )了你的名声!

  (3)不一会儿,整座云山bēng tà ( )了,乌云mí màn ( )了天空。

  (4)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cōng lóng ( )

  (5)那些最qīng yíng ( ) 、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根据所给意思,归纳出恰当的词语。

  (1)远古的时代。﹙﹚(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3)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

  (5)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6)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

  (7)即将出现的迹象。(    ) (8)安静。(   )

  3、理解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中通过“ ”的优美诗句把江南浩淼平阔、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3)《天净沙秋思》中以萧索凄凉之景衬托游子内心之悲苦,其中最为典型的两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关切、担忧之情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鸟儿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热闹景象,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4、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词语和一组关联词,用一种修辞写一段连贯的语。

  隐隐约约、惊惶失措、变化无常、弥漫、静谧、有的…有的… 、如果…就… 。

  二、说明文阅读复习

  (一)说明方法及作用

  方法指导:1、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使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更具有代表性。

  2、分类别:通过逐项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富有条理。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这样更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更精确、科学、具有说服力。

  5、作比较:将……与……对比,突出强调了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给……下定义,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使说明更严密。

  7、打比方:具体、生动的说明……事物的……特征,8、作诠释:对……进行解释说明,让读者更清楚。

  9、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10、引资料: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俗话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权威性

  答题格式: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特征。

  例题:分析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4、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二)品析说明文语言

  1、题型一:准确性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往往”、“常常”不可删除,为什么?

  2、题型二:生动性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分析“招牌”一词的表达效果?

  B、有时我甚至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逃窜。分析勇敢和惊惶失措的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复习:《山市》

  (一)内容复习

  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二)字词过关

  1、通假字: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2、词类活用:窗扉皆洞开层层指数楼渐低

  3一词多义:

  数:见宫殿数十所

  数至八层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居然城郭矣

  尘气莽莽然

  (三)句子翻译

  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2、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3、而楼上人则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四、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

  1.“月亮”的美称你知道的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月亮在古代诗歌中是怎样的形象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举例说明一下。

  3.根据你对月球的了解,为它写一段简短的说明性文字,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这个地球的伴侣。(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说明方法。100字左右)

  五、阅读理解《水中老人——高鸣鹤》

  详见配套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

  1、导入新课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惆怅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二、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个问题。

  三、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写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四、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重点)

  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三、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学习目标】

  1.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课程设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二)近三年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课内外比较阅读

  20xx年:《聊斋。于成龙》;20xx年:《言默戒》;20xx年《程氏爱鸟》

  优点:增加考生得分率。

  缺点:考察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命题趋势:课外文言

  《考试指南》辟有课外文言专项训练。掌握应对课外文言的策略,尤其重要。

  根据你对《指南》课外文言题型的考察,归纳选文类型和考点。

  (四)课外文言选文类型: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意义 、有相对完整情节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成语故事等。

  (五)课外文言文的.考点:

  1、文言实虚词解释;

  2、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考查;

  4、拓展考查。

  (六)课外文言阅读策略: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2、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揣摩语境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4、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七)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1.翻译实虚词时,根据语境,尽量联系课内所学的知识解释,实在找不出,找和它相关、现在仍在使用的词义代入,再联系上下文检验是否合适。

  2.翻译句子时,宜用”逐字逐句直译法“,句中的重点实虚词一定要翻译出来,注意特殊句式的位置调整。

  3.理解内容时,宜引用原文(或照原文翻译);无法引用原文就找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题。

  4 .做课外拓展题时,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模式,多角度考虑,要善于联想,勇于创新。

  (八)小试牛刀:

  第一题: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题目。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题目。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2分)

  (1)先自度其足( )

  (2)反归取之(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 曰 何 不 试 之 以 足 曰 宁 信 度 无 自 信 也。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先自度其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 至4 题。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玄秘。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中国。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又求四方有高手者敌之,皆败。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连败,诏棰杀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运:

  (2)诏释出之 释:

  (3)靖请以盘贮桃 贮:

  2. 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3. 这只深得仙人棋术真传的老猴为什么会败在杨靖手下?(2分)

  4.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3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养鸡

  一人善饲鸡其鸡冠不色①爪不利羽不美素②迟钝啄食饮水皆无神。而遇敌则为雄;鸣晓亦早与他者。人誉之为“天鸡”。

  其术传于其子。然③,其逝后,其子背其父之道。非羽艳冠气者不养。久之,其鸡惟耸冠抖羽,只知啄饮,而别无他能也。

  【注释】①色:出色。②素:平时。③然:但是,然而。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一 人 善 饲 鸡 其 鸡 冠 不 色 爪 不 利 羽 不 美 素 迟 钝 啄 食 饮 水 皆 无 神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久之,其鸡惟耸冠抖羽,只知啄饮,而别无他能也。

  3、父亲与儿子所养之鸡有哪些外在和内在的区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4、父子二人所养的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十)课堂小结:

  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你掌握方法,消除思想上的畏惧感,多加练习,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十一)作业:《考试指南》课外文言阅读两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4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2. 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学生的写景能力也有待提高,学习课文时还应借鉴作者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 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它属于四季美景的审美板块。从单元前言来看,是这单元的教学重点,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他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带给人以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评价任务:

  1. 说出写景句子的妙处。

  2.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春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抖擞(sǒu)

  涨水(zhǎng) 应和(hè)

  涨红(zhàng) 和平(hé)

  宝藏(zàng) 和牌(hú)

  黄晕(yùn) 和药(huò)

  头晕(yūn)和泥(huó)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明亮滋润。(朗润)

  (2)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4)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写并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点拨】课文围绕“春”写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第二部分(第4-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交流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深层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交流点拨】示例:(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2.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交流点拨】(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任选一种)【交流】生甲:我为春山写了一首诗:“刺骨的寒气已被东风吹去,迎来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丽。那可爱的花儿争着展示自己,给翠绿的山们披上了一件花衣。啊,亲爱的山儿!你们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啊,美丽的山儿!你们手拉手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生乙:我选春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呵,河流醒来了!它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生丙:我选春日。春姑娘来了。清晨,太阳在鸡鸣的催促声中,慵懒地伸伸胳膊,微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红红的光束射过来,像年轻的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你。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映照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

  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

  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注:

  本集主要内容为“大圣闹天宫”: 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孙悟空,封他作齐天大圣。玉帝担心孙悟空闲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园。王母娘娘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惹怒了他。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与之展开激战,但无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猴王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时长:33秒);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时长:3分13秒);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时长: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时长:17秒)。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3.通过回顾六要素知识,及分析《散步》情节作为样例,使学生能列出理想的情节思路。

  (1)知识回顾。

  我们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写详细些;最后,“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贯穿故事过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课文样例。

  《散步》情节

  4.再次列出情节思路。

  学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节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师预设:

  (其中有些还可细分,如:偷吃仙桃时,孙悟空先在树下摘吃,后来又脱掉冠服跳上树吃。)

  5.教师小结: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式提示学生记事要以清楚、明白为基础,并为写作任务搭起框架,绘出“主干”。

  6.完成写作:请同学们依据所列情节思路,完成故事的写作。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指出:叙事过程中,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明白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使人爱读,则需要展开重要情节,详述事情经过。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 (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目前。)

  (4)侧面描写(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馋得要命”,不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觉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从侧面呈现出孙悟空馋的模样,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的基础上,补充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叙事生动、具体。

  (四)课堂总结

  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自己记事的能力,今天我们通过完成写作任务,主要学习了两点:首先要做到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讲述明白。第二,在叙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内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五)布置作业

  1.用本课所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课堂习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写作。(注意:叙述完整清楚、条理清晰、具体生动。字数:不少于500字)

  2.做课本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练习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观察笔记中选择一篇记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业一。

  (注:作业一必做,作业二和作业三可任选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1-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23篇)02-22

七年级语文上册梁实秋的《鸟》教案设计10-04

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10-31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设计10-03

语文教学设计07-06

语文《尊严》教学设计10-13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25

六年级语文上册《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06-09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学设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