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学生自读、自悟难度不大。
另外,文章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利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寄寓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训练,训练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将自我创编的故事和原文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田老师创编故事的目的除了要在每个幼小的童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外,还利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应该怎样做人。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教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为什么使你难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要求: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引导语言训练:田老师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教语文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老师能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五)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1、 师恩难忘
口才、文笔都很好
田老师 教诲之恩 终身难忘
每上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备注:
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