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10 15:5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登高杜甫教学设计

  导语:教师们在古诗的教学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高杜甫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登高杜甫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 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本 ( 28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 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 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 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 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 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 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 移情入境悟诗情

  1.提问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诗人如此的“悲”(哀)呢?诗中哪些地方集中写了诗人的内心和现状?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 (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 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 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 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 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登高杜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新年登高”作文03-05

新年登高作文08-24

绝句杜甫扩写06-06

杜甫头像简笔画06-20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03-08

赞美杜甫的优美段落03-11

杜甫诗人的头像简笔画07-20

杜甫头像简笔画图片07-20

关于登高望远的励志诗句02-11

《学画》教学设计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