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有林优秀教学设计
上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老师的目标,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贲有林优秀教学设计,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贲有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认识
1、定性把握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是谁?
生:贲老师。
师:太小了,看不清楚。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①)长边拉长(图②)?
生:变胖。
师:宽边拉长(图③)?
生:偏瘦。
师: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④)。
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
生1:第4幅。因为边同时放大。
生2:第2幅太扁,第3幅太高,只有第4幅是按比例的。
生3:第4幅宽扩大多少倍,宽也扩大多少倍,它们同时扩大。
师:这次长也放大,宽也放大,你觉得是放大吗?
生:不对,长和宽一定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认识了放大。(板书:放大)
认识: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2、定量刻画
思考: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认识到图④是图①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①与图④,图④
是放大了,放多大呢?我们怎样表述呢?
出示图①(2厘米,3厘米)、图④(4厘米,6厘米)的有关尺寸。
师:图1是怎么放大到图4的?能用我们学过的比来说一说?
生:扩大2倍。
师:按几比几放大成图4?
生1:按1:2来放大的。
师:有没有第二种想法?
生2:1:4.
生3:2:1.
师:有没有第四种声音?
生4:4:1.
师:有可能四种都对吗?我们不妨验证一下,可以请教不说话的老师,拿出老师发给你
的阅读材料,先自学圈出比较重要的内容,等会儿再交流。
师:看好后有想法了吗?我把这句话摘录了下来: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比划。(上来演示)
师:按什么比放大的?
生1:1:2.
生2:2:1.
师:还要回顾一下刚才的数据,来继续看尺寸,怎么会有1:2的呢?
生:你说的是图1与图4的比例。
师:那我应该怎么说?图1到图4是按什么比放大的?
生:4:2.
生:6:3.
师:我们都约成2:1。刚才有人说谁比谁呀?
生:原来的和放大后的。
师:前项是什么?后项是什么?
生:前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
师:我们在放大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要同时。
生2: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生3:前项和后项不能混。
师:2:1是放大,后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前项是放大前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
生:把图形缩小。
师:再看图1,按1:2缩小,那么长是长的几分之几?宽是宽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看一下,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
师:为什么?
生1:放大是变大,前项比后项大。
生2:前项是变化后的,后项是变化以前的。
师:如果比值大于1,就是什么?
生:放大。
师:小于1呢?
生:缩小。
师:等于1呢?
生:不变。
【随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就数学学习而言,这也就是指“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因为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可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识,而且由于这事实上就是把学生摆到了与数学家同样的位置上了,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贲老师课始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什么是放大”。】
二、巩固
师:这儿有几幅图,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上来说一说?
生1:5号是1号放大后的图形。5号长12格,宽4格,是按2:1放大的。
师:也有掌声,也有举手,说明
有不同的意见。
生2:4号是1号放大后的图形。
师:面向大家,有什么问题?
生2:5号是平行四边形。4号是1号放大的。
师:有掌声,有的`是赞扬,有的是鼓励你有勇气。
生: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是斜着的。
生:我认为一个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
师:一个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那平行四边形是怎么来的?
生:通过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然后拼出来的。
师:刚才的交流有没有新的想法?
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
师:长还是长,为何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斜的。
师:几号是1号缩小的?用手指告诉我。
生:手指做“2”。
师:为何不是3号?
生:因为图3的宽与图1的宽一样。
生:长是缩小了,但是宽没有变化。
【随感: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有比较才有鉴别。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上面的填空中,有错例,有放大,有缩小,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比较、观察中比较、倾听中比较,进而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达到对放大和缩小的深度理解。】
三、操作
师: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行不行?
学生操作:
1.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2.把一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师:时间关系,说给我听就行了。
生:放大后长是12,宽是6。缩小后长是2,宽是1。
师:观察放大和缩小后,变化的是什么?
生:面积。
师:不变的是什么?
贲有林优秀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感受、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能联系发现的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发现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过程预设:
课前准备,打开练习本,拿出一枝笔,准备好的示意老师。
可以上课了吗?
一 创设教学情景,初步感知规律
1、引出规律
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画几个图形,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来画。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
开始: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问:是圆多还是三角形多?继续画。
问:学生再画,好,暂停,前面我说你画,后面我没说你怎么也懂得画什么?说说为什么?(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师:很有节奏,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是吗?看到间隔排列你想到一一对应,那兔子和蘑菇谁多呢?还是一样多呢?
生:兔子多。
师:老师希望能听到兔子比谁多?多多少?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
师:柱子和网是间隔排列的,手帕和夹子也是间隔排列的,那么它们 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等一下我们一起汇报交流。 生:柱子比网子多,因为柱子和网是一一对应的,最后多出一根柱子,柱子没有对应的网子。柱子比网子多1个。
生:手帕和夹子??
2.思考、讨论、交流(辅以画图说明)。
用〇代替兔子,用△代替蘑菇
师:我们继续来看这幅图(夹子和手帕), 这个圆表示什么?三角形呢?一看就明白了,这前面一一对应,这个圆没有对应的三角形,夹子比手帕多1个。
师:(兔子和蘑菇)这里的圆形和三角形分别表示什么?同上 师:(柱子和网)同上
3.把三幅示意图合并成一幅图。
师:咱们可以把把三幅图合并成一幅图。用圆表示夹子、兔子、柱子。用三角形表示手帕、蘑菇、网子。演示合并。
师:看中间这幅图形,圆表示的物体和三角形表示的物体,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一一对应的,个数是相等的。)如果后面还有一个圆形表示的物体。那么这时候圆表示的物体比三角形表示的物体多1个。
师:现在再来看这幅图,又有不同的想法了。现在的圆形和三角形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物体,这两种物体是间隔排列的。
4、课件演示:上面图中的三角形渐渐隐去。
师:再来看这幅图,又有变化了。(三角形变没了)只剩下一种物体了。不过物体和物体之间又出现了空的间隔,那么物体和物体之间的间隔数有什么关系?(物体的个数比间隔数多一个)为什么?(因为最后一个物体没对应的间隔)
三 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间隔排列的物体呢?(教室的桌子) 出示:电线杆和广告牌,学生读题。
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想像一下,我们就站在路边,我走到第一根电线杆,接下去是和它对应的第一个广告牌,接下去到第二根电线杆,??第三根电线杆??就这样走下去,我走到第24根电线杆,??,我走到第25根电线杆,对应的是?
师:电线杆25根,广告牌多少个?
出示:烤香肠箱。
师:这一排有多少根香肠?数不清,就不用数了。你希望告诉你什么,你就知道有多少根香肠了?(转筒有11根)
【贲有林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2-15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03-12
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8-09
《歌词两首》优秀教学设计12-23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02-19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5篇12-15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9篇08-12
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优秀教学设计推荐02-24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04-02
《跨越百年的美丽》优秀教学设计3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