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推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长城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长城优秀教学设计 例1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预设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程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2、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
1、揭题:
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板书课题:
长城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
引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2、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重点赏析,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
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美感,达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设计理念: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五、披文入情,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要求:
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六、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七、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设计理念: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3、展示积累:
你们一定有了许多美丽 的收获,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4写感悟:
看来大家收获颇丰,现在让我们回顾全文,静静地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写一句话,写在书上。
个别交流。
(设计理念: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八、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二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读过了《长城》这篇课文,了解了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都是举世文明的伟大建筑。
二、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蜿蜒、嘉、隔、垒”五个字。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设计理念: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起来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只是做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巩固。)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
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设计理念:让学生读、摘、写词语,养成积累优美语句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长城优秀教学设计 例2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长城优秀教学设计 例3
【情景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通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XX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1、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
板书:
长城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长城形,仔细听配乐诵。
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
2、同学们,看完画面后,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3、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可能会交流到长城很长、长城高大坚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小组学习,自读自悟。
5、讨论交流:
⑴ 交流一: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长城)
你从哪看出来的?
②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
(借助图理解词语,从而体会到长城的特点。)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打比方、列数字)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④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⑤ 指名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交流二:
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③ 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了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④ 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介绍长城的设计。
(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
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⑤ 指导朗读。
⑥ 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录象边给大家介绍。
(课件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⑦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试背诵第2自然段。
6、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想像)
可见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⑶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话。
⑷ 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⑸ 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⑹ 正式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1、再次朗读全文。
2、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年会迎接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来,他们一定也会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开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长城》这一案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珍惜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巧妙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修筑长城的年代,认识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设计「推荐」】相关文章:
长城赞教学设计12-06
长城的作文【推荐】12-12
【推荐】长城的作文12-04
【推荐】爬长城作文10-21
爬长城作文【推荐】10-14
游长城作文【推荐】07-09
【推荐】登长城作文07-04
【推荐】游长城作文06-08
登长城作文【推荐】05-27
【推荐】长城作文四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