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9 13:44: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 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 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板书) 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加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44+56 37+23 180+20 42+8+10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说明理由:

  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

  137+357=357+134、

  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124+235○235+1240+25○25+0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

  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20+8=2+26 2+0=0+2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的含义?

  (学生讨论)

  五、布置作业 。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例

  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7+0=7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2、教材分析

  对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先教学加法,然后以加法及加法的意义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观察比较,弄清楚加减法的已知条件,最后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有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的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是对加、减法运算认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加、减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3.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

  1、出示例题后,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尝试解答,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答。

  3、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加、减法的意义,分析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你能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吗?

  ① 23+24=47 47-24= 47-23=

  ② 3468+475=3943 3943-3468= 3943-475=

  (2)请你各编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减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和减法。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熟悉《天路》这首歌吗?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课件:

  例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能改编成减法问题吗?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些都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2.问题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尝试解答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想一想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②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814km与1142km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

  ③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考、交流

  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的意义

  ④回顾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①尝试解答

  刚才同学们还根据加法改编了两个减法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②汇报交流,交流思考过程

  同学们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

  ③提出问题,概括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目,思考: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一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规范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④回顾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的关系

  观察三个算式,思考: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归纳:加法是“合”的情境,减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说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4)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整理总结: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3.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多少张?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2)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3)猜猜我是几?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4.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加、减法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列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②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①370+630=1000(包) ②843-418=425(人)

  解析:第一题要求运来的包数,就是把卖出的和剩下的合起来。第二题要求女生部分就是把总人数去掉其中男生的部分。

  【考察目标1】题号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3+24=47 47-24=23 47-23=24

  247+435=682

  643-175=468

  569-346=223

  答案:682-247=435 682-435=247

  643-468=175 468+175=643

  569-223=346 346+223=569

  解析:【考察目标2】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或各部分间的关系列算式

  题号3:篮球125元 足球115元 排球148元

  (1)买两个足球和一个篮球一共要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115+115+125=355(元) (2)答案不唯一

  解析:【考察目标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题号4:小芳做作业时遇到一道加法题,一不小心把37错写成了137,结果得到的和293,问原来的两个加数分别是什么?

  答案:37和56

  解析:【考察目标2、3】因为把加数37看成137得到293,所以多加了100,原来的和是293-100=193,因为一个加数是37,所以另一个加数应该为193-37=56。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4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

  (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

  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回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加、减法的逆运算。

  请再次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做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1题。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算法的道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的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请您仔细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一第3、4、5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

  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

  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2.5=6.03+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接着讨论:

  (3)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2.让学生做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学习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78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

  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教案10-27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06-03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04-27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03-0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05-0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16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5-06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3-31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5-11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