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李时珍》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感受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打开思维。但在学习《李时珍》一课的时候,由于文本特点的原因,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理解的引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及其伟大贡献;
2、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文中关键词;
3、结合“金钥匙”联系概括,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志愿和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通过理解、想象等体会他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难点:感受编写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训练点:通过想象、对比、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从而感受编写过程的艰辛,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介绍李时珍,板书课题。
2、学生谈自己对李时珍的了解。
3、教师小结:李时珍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编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
二、走进《本草纲目》,初步感受“伟大”。
1、 抓住数量词,指导朗读,初步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本草纲目》?
生:《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数量词“一百多万”、“一千八九百种”,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3)、师小结:两个数字,说明了《本草纲目》全面、详细而准确,因此,《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药物书。
2、 通过和旧的药物书对比,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1)、师:而当时旧的药物书却有??
(2)、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通过对比,体会《本草纲目》的完善,再次感受它的伟大。
(3)、引导男女生对比读:总而言之,女生读——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可《本草纲目》却男生读——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
(4)、教师小结:《本草纲目》全面,详细而准确,这样一比较,我们不由感叹——《本草纲目》真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
3、 抓住“终于”,体会不易,感受伟大。
(1)、引导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整整二十七年”、“终于”体会编写的不易。
(2)、通过删词比较法进一步对比,感受艰辛,指导读出感受。 课件示句子: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
4、师生轮读五段,整体感受《本草纲目》这部书的伟大。
三、走进艰辛的准备过程,进一步感受伟大。
(一)、出示自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李时珍做所做的准备工作:采药、尝药、访药。
(二)、学习采药片段,感受“不怕”。
1、 默读“采药”片段,感受艰辛的付出。
2、 汇报交流,理解“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读出词语中饱含的艰辛:
(1)、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山高路远”,感受采药中环境的艰险。师:看到“山高路远”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浮现怎样的画面?预设生:山很高,高得插入云霄,路很远,远得看不到尽头。
(2)、通过对“暑”字的学习,理解“严寒酷暑”,感受采药时气候的恶劣。
师:这个词语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热,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预设生:上面有个“日”,代表太阳,火辣辣的,下面是个“者”,指的人,顶着烈日在行走的人就是李时珍。
师:火辣辣的太阳晒着,烤着,真热。其实,在古代,“暑”字是这样的。出示课件(说文解字“暑”的由来)。指导书写“暑”字。 暑,篆文(日)(者,饮煮)。古人认为“暑”是热之极;
3、教师指导个体读句子:严寒酷暑,山高路远,李时珍毫不退缩,读出他的坚定。
4、想象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课件示句式:他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的名山,进行语言训练。
5、通过朗读,读出李时珍面对困难的坚定和不退缩。
(三)、体会尝药的危险和访药的艰苦。
1、在尝药和访药的过程中,李时珍还不怕什么?指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归纳,完成题单。
2、交流,走进内心,感受李时珍不畏艰辛。课件出示:
(1)、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他不怕______________,许多药材都亲口品尝。
(3)、他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体说,引导学生个体读。
(1)师:你怕山高路远,严寒酷暑吗?
预设生:怕。
师:可李时珍却??以此类推?引导学生个体读三个“不怕”。
(四)、感受“不怕”背后的精神力量。
1、教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这几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那就是——不怕。所有的不怕,正如李时珍曾所过的一句话(课件出示):
“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
2、体会心中的信念。
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志愿,让李时珍“至死不怕难”?相机板书:救死扶伤。你是怎样理解“救死扶伤”?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救死扶伤”。
(五)、紧扣信念,动情诵读。
1、师:是啊,正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尝药的危险,许多药材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3、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艰辛,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4、师:是的,孩子,他所有的不怕,所有的付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立下这样的志愿——生读: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
四、凝聚感动,铭记伟大:
1、读写结合,凝聚感动。
(1)、师:就这样,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而这部书也成就了李时珍伟大的人生,在世界医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板画:书与丰碑)
(2)、书写墓志铭。汇报交流。
2、向李时珍致敬。
师(结合板书总结):同学们,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字字都凝
篇二:李时珍教案
一、复习并导入
1、指名读课件上出示的词语
2、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勤奋是通过理想境界的桥梁。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成功地修订了医药史上的伟大巨著《本草纲目》,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们来深入研读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吗? (因为他们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2、从这一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时珍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
过渡:在钱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两人焦急地走着,突然,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
3、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呢?下面看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回答问题;
⑵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⑶这样的地方能住人吗?(不能)
⑷看到如此破败的古寺,李时珍是怎么说的?
(“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⑸从李时珍的话中,我们体会到他在想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在古寺里干什么呢?
1、读课文第五段,从这里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他们吃的也很简单。)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他们们吃得也很简单?
(陶碗、泉水、啃干粮。)
3、在我们看来,他们住的简陋,吃的也很简单。可是,这一切在李时珍看来苦不苦呢?读师徒俩的对话。
(李时珍也觉得苦。)
4、如此艰苦,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得苦也是值得的。“万民得福”与个人吃苦对比,强调“吃苦”值得!
(以苦为乐,甘于付出。)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月亮渐渐升起来了,师徒俩又在做什么呢?
1、自读课文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
2、师徒俩人又在做什么呢?
(记录药材,区别药材。)
从他们师徒俩人记录药材、区别药材,可以看出他不计个人安危、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心为民造福。
3、文章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明环境恶劣,强调夜已深,师徒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令人感动。)
4、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五、合作探究
李时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在察访过程中,为了辨明一些药物的药性,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用亲口品尝的方法来鉴别,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荒凉古寺 为
吃苦感觉值得 民
月下记载草药 造
冒险品尝草药 福
反思:本课教学,我始终抓住一个“苦”字,引导学生从“吃、住、行、记录”四个方面去体味李时珍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
篇三:李时珍公开课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李时珍察访药材时衣食住行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一二段
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读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一心赶路 飞鸟归林 焦急 隐隐约约 轮廓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蜘蛛网夜幕 降临 枯枝杂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长年累月 奔波 皎洁 行囊 砚台 垒成 端详 嚼嚼 山风呼啸
2、你能用上面一些词语复述一二段内容?以上词语,是李时珍察访药材的经历,感受到什么?(苦累)
二、读文寻“苦”。
文中介绍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读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写批注,再同桌交流。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三、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 ,没有 ,没有 。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四、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
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李时珍》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03-31
李时珍的历史典故作文12-02
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4-11
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9-30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5篇)04-01
《学画》教学设计02-19
《画》教学设计01-12
《纪念》教学设计02-19
《插秧》教学设计02-19
《泉水》教学设计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