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22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 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 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学生在掌握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①一支钢笔9元
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2)汇报交流:
①95=45(元)
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复习求总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题的设计稍微灵活一些,可以引导学生从横行和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①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②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32人要乘车)
(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①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②说说解决过程。
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两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③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预设:
解法一:74=28(个) 解法二: 84=32(个) 解法三:58=40(个)
28+5=33(个) 32+1=33(个) 407=33(个)
④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二)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2.提升训练
(1)找规律,填一填。
1+2+3=23
1+2+3+4+5=35
1+2+3+4+5+6+7=( )( )
(2)根据上面的规律算一算,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新知,因此,在基础练习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空间,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提升训练中,设计找规律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系统回顾乘法口诀,一举两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设计说明
“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释,还采用课件演示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亲身体验画图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了,你们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
教师请学生在这个魔盒里抓橡皮。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魔盒里还剩多少块橡皮。
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来的橡皮放回魔盒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6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把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1)请学生把整理好的信息在课本上填一填。
师: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原来”是什么意思?(原来:以前固有的、本来的,没有经过改变的,在这里指哨子被取走前有多少个)
(2)请学生把了解到的信息用圆片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
取走的:○○○○○○○
剩下的:○○○○○
师:观察圆片图,你想到解题的方法了吗?
①师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求原来的,就应该把取走的再放回来,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②请学生说算式,师板书:7+5=12(个)。
③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教材板书画图)
2.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
(1)为了弄清题意,我们是怎样做的?
(2)看看题中的文字和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3)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使用画图这个手段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做一做”。
(1)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列式解答。
2.教材100页5题。(学生独立分析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画图策略,并愿意应用画图策略。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畅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6、8题。解决问题(二)
7+5=12(个)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课后反思:
略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
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13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p104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不仅能用一种方法解决,而且常常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这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获得的,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情境,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5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8-1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临了,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们高兴吗?在去之前,你们会准备些什么呢?
师:在组织你们春游时,你知道老师会考虑些什么吗?老师必须考虑我们班有多少人,该租什么车,你们愿意帮老师一起解决吗?
1、利用班级资源统计人数
师:怎么统计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1:一个一个数
生2:先数男生有几人,再数女生有几人,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人
生3:分别算出每个小组有几人,再相加。6+6+6+6+6+7=37(人)
生4:我有一个好办法,第1小组到第5小组每组都有6人,第6小级有7人,我可以这样算:6×5=30算出第一小组到第5小组的总人数再加上第6小组的人数总共是36人。
老师对第4种算法给予表扬鼓励。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课始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挖掘素材,为学生熟知的感性材料,并注意挖掘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2、租车
师:我们班共有36人,加上老师是37人,有一辆小巴,每排有6个座位,共有7排,这些座位够我们班坐吗?还剩几个座位?
小组交流,发表看法
生1:先算出这辆车共有几个座位,用6×7=42(个)有42个座位,我们班有37人,用42-37=5(个)还剩5个座位。
评析在情境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方式。
(二)学习例3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上车吧,车很快到达目的地,大伙儿来到了翘翘板乐园,你瞧明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生1:我用4+4+4+3+2+2=19(人)一堆一堆地相加。算出共有19人
生2:我先算玩跷跷板的有几人,一组有4人,有3组,用4×3求出共有12人,再加上有7人准备玩,共有19人。
生3:我可以列综合算式是:4×3+7=19(人)
生4:我还可以用7+4+4+4=19(人)
生5:我用7+(4×3)=19(人)
(对于第5种方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由于去括号不是这节课的知识点,暂时不讲解去括号。)
评析: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利用资源信息,让学生畅所欲言,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对于好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开放练习,拓展应用
师:小明玩完翘翘板还不尽兴,他带了20元,来到游乐场,价目表上写着:划船:7元
碰碰车:5元
海盗船:8元
过山车:2元
1、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他该怎么玩,还剩多少钱?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评析: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的设计巩固所学的知识,从多角度去考虑的多样性。
(四)全课(略)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且方法很多,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老师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评析或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春游贯穿其中,在春游路线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把学习数学建立在现实有力的背景之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学习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最后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的设计巩固所学的知识,从多角度去考虑的多样性,为学生获得终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8
教学目标
1、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⑴.观看学校的篮球比赛,提出数学问题。
⑵.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写在卡纸上。
⑷.小组汇报。
2、观察比较几种方法的联系,找出相同与不同。
3、。
4、质疑。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创设练习一第1题接力跑的情境,请小记者现场报道。
⑴独立完成并说出想法。
⑵上台展示。
⑶集体订正。
2、轻松一下:老师为教这么优秀的学生感到特别的幸福。你幸福吗?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扭腰......”
知识应用,体会成功
1、算出篮球比赛四强的总分。
⑴小组比赛,四人小组合作分别算出四个班的总分,而且要列出算式,哪个小组最快又准确的为第一名,评出前三名。
2006年“体育节”篮球比赛
六年级四强得分统计表
班级
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得分
总分
六(3)班
比下半场多5分
13
六(4)班
12
比上半场多4分
六(6)班
14
比上半场多8分
六(7)班
比下半场少3分
15
⑵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长上台展示,集体订正。
2、学会合理的用钱,学会乐于助人。
⑴.刚才比赛的小运动员们来到了麦当劳,每小组50元,请你们小组合作帮他们选择买什么,再算算,钱够吗?
⑵小组汇报。
3、应用新知,现场编题
⑴.联系生活中的情境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⑵.同学现场解决。
课堂
1、自己,学习别人的优点。
⑴.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⑵.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最好?
⑶.你觉得这节课袁老师表现怎么样?
⑷.:让我们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2、作业: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回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比赛?
22-6=16(人)22+13=35(人)
16+13=29(人)35-6=29(人)
22-6+13=29(人)22+13-6=29(人)
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9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解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学习重点:
认识不等式
学习难点:
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围绕长方形公园的栅栏长280m.已知该公园的面积为4800m2. 求这个公园的长与宽.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通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2.概括总结.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
3.典型例题:
例1、我社组团去龙湾风景区旅游,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今为500元。
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现计划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
例2、建造一个池底为正方形、深度为2米的长方体无盖水池,池壁的造价为100元/平方米
池底的造价为200元/平方米,总造价为6400元,求正方形池底的长。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4.巩固练习:
(1)在三位数345中,3,4,5是这个三位数的什么?
(2)如果a ,b ,c 分别表示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这个三位数能不能写成abc形式?为什么?
(3)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是8,把这个两位数的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数乘以原的数就得到1855,求原的两位数。
(4)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12,积等于32,则这两个是
(5)求 x:(x-1)=(x+2):3 中的x.
(6)三个连续整数两两相乘后,再求和,得362,求这三个数。
三、归纳总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解的取舍情况.
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1)
【课后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某电视机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把某种型号的电视机的成本降低36%, 若每年下降的百分数相同,则这个百分数为 ( )
A、10% B、20% C、120% D、180%
2、若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56,则它们的和是 ( )
A、±15 B、15 C、-15 D、11
3、一种药品经过两次降价后,每盒的价格由原的60元降至48.6元,那么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 。
4、某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三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员累计达95万人次,其中第一年培训了20万人次。设每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次的平均增长率都为x,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
5、西瓜经营户以2元/kg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kg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kg,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每降价0、1元/kg,每天可多售出40kg,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润200元,应将每千克小型西瓜的售价降低多少元?
6、如图,有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a为15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
(1)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
(2)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2-21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2-1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18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2-1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07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2-13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12-19
数学《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4-0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