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7 11:57:18 登绮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11篇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教学案例

  《学弈》的教学设计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五、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六、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七、相关链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入

  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是现在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学生学会断句,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句读类似于现在的段落和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古时没有像现在的段落或标点符号,所以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快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的朋友留下他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厚脸皮留下。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看到秀才还在那。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让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可见,不明句读会误解语意,甚至会闹出笑话。同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么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也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进入对于文言句式的学习。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1、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不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练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

  二、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语[]谓语()宾<>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未之有”——“未有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欺余”)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未闻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莫能御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无)莫“等。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例如: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司马迁《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3)“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二)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是“少年”的定语。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定语。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4.中心词+数量词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是“人”的定语,“八”是“窗”的定语。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

  (三)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多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词短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后,此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句:

  1、无礼于晋;

  2、言于郑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战于长勺;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得双石于潭上。

  (四)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译文:“梁惠王不仁!”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角色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范读】

  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起读。【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意义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学程单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可以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听到过蝉叫吗?一起来学着叫一叫吧。【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三、情趣讲述,角色对话,旨在明理。

  1.【出示学程单2】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点评。】现在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可以加入动作,甚至还可以想象和创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应该怎么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 ,螳螂想抓的是 ,黄雀盯的是 ,童子瞄准的是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

  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分角色读故事】

  《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课后请大家背诵文言文《螳螂捕蝉》,让我们的语言仓库储存一些古汉语的材料。朗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并试着讲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是个故事,其结构类似于“文包诗”,螳螂捕蝉只是“故事里的故事”。可是教参里面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关资料,也都说是寓言。到底是故事还是寓言?这个问题令我非常纠结。因为不同的文体,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后来我想,编者把这样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级下学期,应该是有意图的。小学阶段学过的很多寓言故事,学生对于寓言的特征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个故事安排在这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寓言的运用。当然,这篇课文中少年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点最后还是落在了寓言上,确定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学寓言,用寓言。

  基于这个想法,第一次试教时我把寓言故事拎出来单独讲。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思路,读故事,明道理。然后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寓言来劝吴王。结果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分析,试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

  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为什么选用这个故事来劝吴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体特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学中去;二是少年为了用好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个问题着眼让学生体悟于少年劝说的巧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一举一动和讲寓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选择清晨,手拿弹弓,都是为了给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做好铺垫。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了自读、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设计了“少年,你的心思我来猜”的课堂情境对话。最后再让学生为吴王设计讲话稿,让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回顾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还有这样几个不足与教训:

  1、文体需要关注,但不能被文体束缚。因为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关注文体”,为了突出寓言的文体特征,我把故事进行了重组,却忽视了情节的连贯性。虽然在课堂上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整堂课还是由我在牵引着学生,有些问题的设置生硬而牵强。

  2、忽视了表达形式的体悟。这篇文章语言精炼,含蓄,很有嚼头。细细研读,无论是寓言中反复出现的“却不知道”还是少年与吴王的对话,都值得好好地品味。但是因为课堂重点和容量的关系,没有能够深入文字,是个遗憾。

  3、课堂应变能力不强,关注教案甚于关注学生。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如果吴王就在你的面前,你想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讲道理?学生回答说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当时心里意识到这个答案不妥当,但是为了保持课堂的流畅,轻易地放过了这个本该精彩的生长点。

  新的一年,新一轮同研共进活动又开始了,这一学期我们又将进行哪些思考,收获怎样的精彩呢?共同期待着……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意。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预习导航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南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的困惑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课内探究

  一、观雪色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二、品雪韵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诵读课文(学生试诵读,师生点评,修正,逐步提高诵读水平。)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悟雪情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PPT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独行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能自渎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口技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突出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听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练习中要重点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声 中间(jiàn) 许许(hǔ) 几(jī)欲先走

  2、学生自己尝试解释字词义,疏通课文大意,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标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或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家境清贫却心高志远,博学善文,才华横溢。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存稿》、《口技》等。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

  分别找高、中、低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评析。(如果读得好,可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否则,可再由几个同学试读,进行练习,教师做朗读指导。)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4、查重点词义。

  (1) 会宾客大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五、精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的`两个场面是什么?

  2、“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3、文中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5、课文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确:

  1、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做铺垫。

  3、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保持完整,同时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此外,首尾两次清楚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侧面描写。

  六、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背诵:可用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背诵,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这些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二、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

  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 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 苫 少时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 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要停顿(常见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读课文,读注释,读内容

  基本思路:

  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 以:投以骨 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师结:翻译文言文时,字词方面,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常见虚词句子方面,重点关注倒装句、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3、 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助: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入手,按照“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的模式来 进行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全书将近500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鬼妖,多数作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三、 拓展延伸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 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四、 巩固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的本课的授课思路:以读为主,读字音节奏——读注释内容——读情节人物——读中心寓意,并学习其写作手法

  五、堂清检测

  1、 作者?代表作?

  2、 释词:缀 敌 洞 隧 几何 犬

  3、 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8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

  六、布置作业 :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9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述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

  ⑵ 了解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物外之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山市的形成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

  【课前准备】

  查古汉语字典,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为我们描绘了这种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山区里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请位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共收入作品近500篇,除小说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怪的事。他为我们描绘的山中蜃楼,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山市》。

  二、学生(个体)朗读课文、正音、检查预习情况

  三、全班活动:质疑答难,疏通文句大意,感悟整体课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五、探讨课文

  讨论1:

  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麽为序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

  讨论2:

  山市的景物变化是快还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表示极短的时间,说明山市的景物变化很快,景物层次分明。

  讨论3:

  山市变化如此之快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找出山市变化中的不同景物?孤塔的底部在哪儿?周围有哪些景物?你看见城中的房屋了吗?危楼大概有多少层?楼层里的人在干什麽?楼层里有多少人?

  作者是以目击者的口气来描写山市的变化的',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景物变化有: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孤塔的底部在山头

  讨论4:

  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讨论5: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山市的道理?

  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奇特,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偶尔的机遇里能够看到它。

  小结: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作者用描写的手法来再现山市这一景象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我们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一次呈现出山市的景象来。山市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接下来的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最后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六、学生诵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练习二。

  2、拓展练习:自学文言文《地震》。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文言文》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伊索寓言》教材解读10-16

《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03-03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04-26

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09-23

设计的分类教学设计04-1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解读青春作文11-28

解读人生作文12-16

解读黄河作文10-03

解读春天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