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1 09:25:44 嘉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精选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精选7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1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区分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了解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并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比较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等测量工具。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固体物品,如小石头、玻璃珠、橡皮等。

  准备记录本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分组实验材料:

  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或谜语等方式,引出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你们能举出几个固体的例子吗?

  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师生交流,讨论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你们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吗?

  合作探究:

  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讨论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分组实验,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记录观察结果。

  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比较不同固体的差异。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如沙和水、面粉和水等,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实践,如和面、筛沙子等,进一步感受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提问: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固体的特性会改变吗?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固体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的例子?它们还是固体吗?

  小结本课:

  总结固体的特征和性质,强调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固体,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分类、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认识了固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文具盒、石块、笔、鸡蛋、水、饮料、胶水、酒精、天平、量筒、量杯、多媒体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小刀、放大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揭示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液体),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固体)。

  提问: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认识固体的共同特征

  提问:纱巾、羽毛、食盐、面粉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固体的共同特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举例: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面粉虽然细小,但也是固体。

  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提问: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研究问题:出示三组积木图片,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研究问题:出示黑芝麻和白芝麻图片,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使用直尺测量高度的方法)

  巩固练习

  小组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烧杯、沙子、水、小刀、放大镜),研究固体的其他性质(如颜色、软硬、透明等)。

  汇报交流:小组内交流研究成果,描述固体的性质,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课堂小结

  总结固体的共同特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外继续研究固体的其他性质,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了固体的共同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使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大小的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岩石,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难点: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准备: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之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50克的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在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等。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

  学生:可以用筛网来分离。

  师:很好。那像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这些混合物该怎样分离呢?

  学生思考。

  师提示并讲解。(用磁铁或沉浮的方法来分离木屑和铁屑,用先溶解后蒸发的方法来分离红糖和沙子。)

  【板书设计】

  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占据空间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三、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

  (一)、导入新课

  1、演示

  教师手上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我把他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给物体分类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预估:孩子们可能认为液体都会流动,固体不会流动。)

  解决办法:刚才有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你们看(演示):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动,它们都是液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如何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四、探究固体混合后的变化

  1.课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问:花生米和小米属于固体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颗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3.提问:将它们混合后还能倒满2杯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解决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记号的方法以便观察对比)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5.我们该怎么办?(先称---混合后---再称---比较)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9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板书)

  五、自制筛子分离混合的物体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1.学生:一粒一粒捡。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一些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七、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像铅笔盒、石头等物体是()

  2、像水、酱油等物体是()

  3、固体有一定的( )和( )

  4、固体混合后,重量( ),体积( )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二)判断

  1、固体都是硬的。()

  2、液体能流动,沙也能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3、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

  4、鸡蛋是固体。()

  5、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都没有变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

  九、课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2.下节课带来你的好办法与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十一、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共同性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化。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6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能够列举并分类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质。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观察和比较固体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固体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识别并分类固体物质。

  难点: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以及如何使用简单工具和方法观察固体的特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固体物质样本(如石头、木块、塑料玩具等)、天平、量筒、放大镜等。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袋子,用于收集课堂上找到的固体物质样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

  提问:你们能区分出哪些是固体吗?为什么?

  新知学习

  定义固体: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定义,即具有确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分类固体:展示多种固体物质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如按材质、颜色、用途等分类。

  观察固体:使用放大镜观察固体物质的表面特征,如纹理、颜色、光泽等。

  比较固体:使用天平比较不同固体的质量,使用量筒测量固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注意: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固体,可采用排水法测量体积)。

  实践操作

  寻找固体: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并收集固体物质样本,放入自己的小袋子中。

  记录观察:学生记录自己找到的固体物质的名称、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找到的固体物质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总结固体的`特性。

  巩固练习

  判断题:给出一些物质名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连线题:将固体物质的名称与其对应的特性连起来,如“石头”与“坚硬的”、“木块”与“可燃烧的”等。

  课堂小结

  总结固体的定义和特性。

  强调观察、比较和分类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固体物质,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和理解固体的特性。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固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固定性。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如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学生将学会使用科学方法探究固体的特性。

  学生将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

  各种固体物质样本(如石头、木块、塑料玩具、金属块等)。

  液体和气体样本(如水、空气等,用于对比)。

  观察工具(如放大镜、尺子、天平等)。

  记录表、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教师展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样本,并提问:“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物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三态。

  二、探究固体的'特征

  观察固体

  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几种固体样本。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固体的表面纹理、颜色等特征。

  讨论: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固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比较固体的形状和体积

  活动: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固体的尺寸,比较不同固体的形状和体积。

  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固体形状和体积的固定性。

  探究固体的质量

  活动:教师演示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学生分组操作,测量并记录不同固体的质量。

  讨论:学生分析测量结果,理解固体质量的固定性。

  三、巩固练习

  活动:教师提供一些混合物质(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物),让学生识别并分离出固体部分。

  讨论:学生分享分离过程,讨论如何根据固体的特征进行识别。

  四、拓展延伸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固体的哪些特性会保持不变?”

  讨论: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固体的弹性和塑性等特性。

  五、总结与反思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固体的基本特征。

  反思: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7-08

《圆认识》教学设计03-06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4-24

《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3-23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2-17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06-23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5-31

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10-27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1-07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