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3 17:12: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是九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上个世纪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之一。有人说,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对朦胧诗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

  诗人徐敬亚认为诗,诗飞翔着的东西。读诗,要自己先飞起来。他说的是读诗要有怀疑精神,不必轻信现有的名家解说。在徐敬亚看来,诗是没有固定的解释通道。无论从创作心理学或者接收美学的角度,一首诗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生命个体,也就具备了内在的多义性与空间的歧路性。任何阐释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阅读时展开的空间越大越好。

  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这首诗,是本设计的起点与归宿。

  【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问题设计:

  看到星星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活动建议:

  写出你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问题设计: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

  交流的重点: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听录音、自由散读等。

  (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另外再选择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探究核心:作者的星星。

  文中九次出现星星的形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温暖和希望等美好的东西。

  活动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说明:要把握作者的星星是什么,出发点还是诗句本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圈划,体会,理解,比较,归纳。这个环节要落到实处,尤其是交流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善于点拨。讲讲读读,仔细玩味。)

  四、比较辨析,知人论世。

  问题设计:回忆上课伊始,大家由星星想到写下来的种种内容,与作者诗中星星的内在含义有哪些相似点,哪些不同点?

  (更直接的问法:比较你的'星星与作者的星星。)

  活动建议:自由发言,师生对话碰撞。

  (说明: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很多类似的设计往往目的单一,只是为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许多时候可以把一个设计用足,前后勾连起来,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想象等与作者的想象、体验相印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

  作者的星星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个性直接相关。《星星变奏曲》是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的,是诗人的处女作。有人认为江河似乎是含蓄的江河总是腼腆地他的诗与顾城的诗一样,充满了悲伤、失望和依依不舍。

  引导学生比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能够知人论世,能够亿多元的眼光打量自己,打量这个世界,进而用多元的眼光对待自己,对待这个世界。这就会有宽容,有和谐。)

  五、拓展交流,发散思维。

  问题设计:

  1.星星 (还可以是什么)

  2.如果不是星星,还可以是什么?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09-11

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02-19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02-19

《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钢琴谱10-21

家庭变奏曲作文05-08

生活变奏曲作文04-18

星星05-12

卡农变奏曲吉他谱03-25

毛线绣教学之星星针绣法09-25

曲式常识之变奏曲式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