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8 11:07:16 优秀范文网 我要投稿

杠杆教学设计【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杠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杠杆教学设计【必备】

杠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1、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2、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1、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2、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3、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2、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杠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杠杆教学设计07-02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10-25

设计的分类教学设计04-1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春晓》教学设计01-15

鸟语教学设计05-12

《挑山工》教学设计07-01

篮球教学设计05-25

枣儿教学设计07-25

《秋天》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