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1
男,1956年生,入党。该同志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经济嗅觉和创新水平,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怀揣远大理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一、为乡亲艰难创业,一心帮邻致富。
1982年,他开始搞私营运输,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积累了一定资金。在跑运输过程中,发现农村新兴的养殖厂比较多,但鸡饲料比较紧缺,农民买饲料不知道真假,有时花冤枉钱,上当受骗之事时有发生,为此,他决心自己建立饲料厂,为村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好饲料。,他通过多方协调资金,筹集600万元建立起了华明饲料厂,华明饲料占地10亩,拥有职工40余人,每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华明饲料生产的优质饲料能够供应本地20余个村,100余户养殖户,为养殖户年节省资金10余万元。
二、为梦想致力创新,使诚信深入人心。
他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如不创新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出局。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达到邻里共同致富的梦想,他多次聘请潍坊、龙口等技术人员完善公司技术创新,邀请了部分养殖户作为公司的顾问,随时为厂家的发展提供反馈信息。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从不因客户欠债欠债而不与发货,并多次给予困难养殖户与无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全体养殖户都富起来,共同把养殖业做大做强,使群众尽快脱离贫困边缘,走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他的付出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为乡亲再次创业,勇担商业风险。
华明饲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原料,给村民解决了不少困难,但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因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鸡苗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户感觉资金压力较大,并且利润空间压缩的很小,很多养殖户纷纷改行,养殖大棚闲而不用,杨富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又经过多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与其他有志之士通过贷款、筹借筹方式共筹集资金1200万元,于成立了盛国畜牧有限公司,占地62亩,专门从事孵化产业,现正在建设中,预计夏便可投产运营,将更好的为民解忧。
四、为理想不断学习,道德文明永相传
同志从未放松对思想理论的学习,他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他还希望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在公司内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订阅各种党报、科技杂志、文学信息等刊物及报纸,鼓励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提高员工素质。华明饲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职工从来未发生过打架、斗殴,甚至不文明的行为都很少出现,并且每位职工在村里渐渐都成了孝子、孝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是民间一大奇迹。
五、为明天继续奋斗,公益事业常放心间。
他指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用低成本吸引客户,用高质量赢来客户,他满怀信心的说“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司,为了更好的带动客户致富,为了更好的赢得支持,我们下一步将成立无棣华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养殖、宰杀一条龙服务。”发展宰杀业也是为养殖户提供销路问题,此心可见一斑。
杨富国同志创业已有28个春秋,他一直以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目标为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修路、建桥、治病、救灾等社会捐款已记不清,至少已10余万元。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典范,是企业家学习的楷模,是村民道德的榜样。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2
上任前,村里穷,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群众背地常说:村官不村官利益就占边,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新两委班子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如何摆脱贫困的局面, 他和村干部们坐下来进行了多次仔细讨论研究,最后达成了局面不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的共识。为此,村两委把班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勤开会,勤学习,把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作为班子建设的根本目标,注重在自身建设上做文章,求突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自治作用。尤其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在带领群众共同治富上,强化亲民、为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把依托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作为立村之本,开辟一条致富之路,填鼓农民的钱口袋;另一方面,在强化村级管理上,把清廉务实村务公开民主决策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廉洁自律制度,对村财务,办事程序,涉农有关政策,重大事项等逐一进行了公开,让农民一看就明白,一问就知道,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公益事业夯实了基础。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为契机,投资18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和党建活动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和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并制作了党建展版,做到了制度上墙、表册齐全,保证了党建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领好路 增收致富
张家滩村始终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村民对市场认识淡薄,习惯于种小麦、油菜。要实现张家滩村的大发展快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足的好日子,村干部带头是关键。党群关系缓和后,村干部又考虑怎么样才能让村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力实施和宝库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优势,陈国胜抢抓机遇,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内容,在全村树立示范典型,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户开始种植以云杉为主的苗木,此产业一直延续至今,()现全村家家户户种植云杉,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2个,产权界定合作社1个,培养致富带头人3个,党员致富能手12名,在整村推进项目中,种植云杉达到600亩、125万株,每年户均增收7-8万元,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实力逐年上升。
办事实 建设新村
全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结构、破解增收难题、党员带头致富、群众共享和谐"为创先争优活动载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支部建设。通过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党员设岗定责、群众评议等活动,为村里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村里的道路每逢次啊雨天村民都不出门,陈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通过多方关系筹集资金,并向上级争取部分资金。20xx年-20xx年,村投资90万元将村各主道、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路,共计7公里。当了解到群众种植云杉浇水难的问题,他及时与县水务局联系,在该村实施了渠系配套项目,极大的缓解了耕地缺水的困难。积极与上级部门和联点单位联系,争取退耕地节能烤葙180个,总投资22万元。在退耕还林户低产田改造项目中争取化肥18450公斤,秋翻600亩。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3
小李,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大学时代,培养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小李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小李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小李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小李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小李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用心帮扶,助力凉山州脱贫
20xx年6月,小李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小李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小李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小李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李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小李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小李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小李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小李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小李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小李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小李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小李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小李每年都要进凉山十几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回忆起刚到凉山的日子,小李笑着说:“起初什么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他们,就像父亲教孩子读书一样一遍遍地去教,虽说很辛苦,但是帮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众脱贫走向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科技扶贫,发展智慧农业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小李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小李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小李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小李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小李说。
扶贫期间,小李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小李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4
人生有多少路口,就会有多少选择,决定人的选择的是一个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人民群众身陷穷困、需要帮扶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享受自己的安逸生活,有的人选择与人民群众一起奋斗。黄丕臣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毅然选择后者,虽然已不年轻、且身体患病,但却依然坚定执着、一心为民。
20xx年7月,黄丕臣被选派到安乐乡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桃源村委会驻村队长、第一书记,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因在扶贫工作、群众工作中,他一心为民、经验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傅”,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黄师”。
面对扶贫他选择服务群众
20xx年7月,黄丕臣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颗炽热之心,选择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到偏远的安乐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他积极组织村、组干部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逐户逐人进行摸排,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桃源村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提出“强支部、夯基础,调结构、兴产业”的`工作思路,为桃源村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为桃源村的发展,为桃源村群众的脱贫,他想的多、做的也多。村里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住址所在、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联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比包片的村干部还熟悉。他还积极协调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实施了迆桃源、温家村村间道路硬化、者四冲坝塘维修工程;向县总工会争取资金6.7万元,用于补助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建设;两次到州老体协,协调桃源村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目前,投资64万元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由他主抓的桃源村史馆也即将开馆。
面对困难他选择建强支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作为第一书记,黄丕臣深知基层党组织是推进精准脱贫、维护社会稳定、带领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是带领群众脱贫的主心骨。他充分发挥自己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熟悉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的思路,帮助桃源村制定完善了村组干部定期学习、公开承诺、议事决策、结对帮扶等制度,有效促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带领村组干部到戌街、共和参观产业发展、基层党建工作,主动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到桃源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有力提升了村班子和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指导桃源村制定“三会一课”年度计划,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把组织生活与农村工作相结合,既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又服务了人民群众,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了支部班子,改变了村民小组无人理事的状况。刘家坝党支部、迆桃源党支部成功创建为规范化建设达标党支部。
面对纪律他选择带头遵守
作为工作队长,他始终带头遵守驻村工作纪律,严格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和驻村在岗、考勤签到、请销假、工作例会等制度,切实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坚持带头转变作风、多办实事,严格按“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落实和公开公示,切实做到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确保了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坚持每月召开1次全乡驻村队员例会,了解驻村队员思想、工作情况,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扶贫工作文件会议精神,研究解决驻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病痛他选择重返岗位
20xx年5月27日,黄丕臣到羊旧村开展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他突然感觉头晕目眩、全身无力,倒在了地上,被紧急送到州医院进行抢救,经全力救治,终于转危为安。主治医生说,黄丕臣同志是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幸亏转送和抢救及时,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单位领导、同事和身边朋友要求他出院后申请回单位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他说,“我没事,桃源村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桃源村的贫困户还需要继续帮扶才能稳定脱贫,组织交给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桃源村的老百姓还在等着我。
他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一年多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他已经和村民心心相通,成为了村民的知心人。在他的努力和带动引领下,村“两委”找到了引领发展的方向,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桃源村巩固脱贫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5
小延,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18年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延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延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18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19年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6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刘艳军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刘艳军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刘艳军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刘艳军是否来镀金。但刘艳军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刘艳军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刘艳军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刘艳军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刘艳军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刘艳军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刘艳军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刘艳军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刘艳军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刘艳军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刘艳军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刘艳军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精选7篇)7
小胡同志自20xx年3月入驻拉伯乡拖甸村委会以来,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四项工作”,以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为前提,以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与当地党员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拖甸村委会帮扶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访,准确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于拉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47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1户,667人。
小胡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验,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访贫问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足迹踏遍了拖甸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他还不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认真记好民情日记。通过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访调研,他不仅准确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还清楚掌握了整个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
小胡同志刚来,正赶上全省扶贫工作转入整改阶段,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先后进行了7次“回头看”。他先后参与了拖甸村委会易地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摸底调查、拖甸村卡外农户的摸底调查和托甸村精准扶贫动态调查等专项活动。小胡与两委班子一道,及时组织广大扶贫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政策要点,吃透政策精神,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九五六”贫困退出标准,严格对标对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等工作任务。
在调查工作中,小胡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脱贫目标,深入查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贫困退出是否真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对村内建档立卡户进行核实,拟定贫困户于组内,经村内评议、村内张榜公示后无异议报乡政府,确保了全村贫困户的准确性。
摸底调查结束后,他与其他队员一道不辞辛苦,认真撰写出《宁蒗县拉伯乡托甸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统计表》、《托甸村回头看整改意见汇总》、《托甸村回头看统计表》《托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增减情况明细表》、《托甸村贫困户信息表修改》等,准确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员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变动情况,着力降低错评率、漏评率,努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从而确保了拖甸村委会“整改”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谋划项目,农牧民受益匪浅
小胡同志与云南省社科院驻村工作组,筹建了托甸村委会精准脱贫作战室,并以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出发点,同村班子一道,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跑办帮扶项目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
小胡与他的队友们,在确保托甸村委会贫困户1万元挂联配套资金、家庭助学基金10万等足额投入外,时刻关注并落实托甸村委会三江口、布落、两家村“灌溉用水”、托甸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同时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民解决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建设。为此,小胡同志亲自认真撰写了《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等报告。经过小胡等同志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社科院共落实项目资金27万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鲁甸三个村组试探性地实施了太阳能路灯项目,经评估验收后进行运营,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成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小胡还直接参与了《托甸村精准脱贫示范村建设项目》方案的草拟工作。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初步确定了以打造4个示范村,即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环境净化工程、特色产业、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基层党建创一流工程等为主的10大惠民项目。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拖甸村委会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发展思路明确,农村经济有了坚实的保障。走进拖甸村,一条条宽敞的路面、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一间间整齐的民房、完善的各类公益设施,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
牢记宗旨,展现人民公仆形象
在离开昆明时,小胡在他的日志中写道:说实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项全新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何况是去偏僻的乡下,有那么一瞬的忐忑。但这次去的地方,却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能拒绝吗?我拒绝得了吗?故乡时时象一只无形的手,牵绊着我的心,何况我的故乡还是那么落后、闭塞,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好吧,去了再说,那怕只有三分力,我会使出四分劲!就让我带着一颗诚心,一份热忱,故乡我来了!
刚入村那天,看着从车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乡党委书记惊讶地说:“真住啊?”小胡真诚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从此,一住就是5个月。作为云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小胡同志首先认真思考了四个问题,一是省委为什么要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为主题的整改活动,二是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村做什么,三是驻村期满给党员群众留下什么,四是回去收获什么。小胡同志为了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他时刻警醒自己,驻村工作队是一面旗子、一面镜子,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小胡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他深知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他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投入乡村。时刻把基层党员群众的反映做为第一信号,时刻把群众满意又不满意做为标准。他时常对身边的年轻队员说,我们工作队来村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是来享福的,要多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改造,自觉把廉洁自律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小胡同志善于宣传教育和政策落实,他不仅带头讲党课,而且在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家中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释政策变动的原因及新政策要点,使群众理解支持政策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几个月的相处,老百姓把小胡和他的队友当成了亲人,他们的住处也成了村办公室,一天到晚总会有老百姓来唠家常,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和工作队商量。小胡感慨地说:“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通过驻村这几个月工作经历,我看只要心里始终有老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宁蒗,回报家乡,这是本人长久以来的一个强烈愿望。在驻村期间,我一定严守扶贫工作纪律,勇于担当,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项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给组织和当地民众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这是小胡同志抵达拖甸村委会后第一篇日志中的话,可也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事迹11-13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11-20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范文(精选10篇)11-18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精选7篇)11-20
个人乡村振兴先进事迹范文(精选10篇)11-20
乡村振兴事迹范文(通用5篇)11-19
乡村振兴她力量个人事迹范文(精选6篇)11-18
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事迹范文(精选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