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精选2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
我叫小国,今年43岁。幼儿时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下肢萎缩干瘪,开始只能靠一张小木凳挪步,后来靠双拐行走,从此我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长大后,我勉强上完了初中就因为身体原因辍学在家中,为了自食其力生活下去,我不得不四处求事。有一句话叫做“阳光总在风雨后,事业成功靠奋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从亲戚那里学会了服装设计和制造的手艺。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学习时,我格外卖力,在满师后凭着扎实的手艺功底,在镇江市区一家服装厂一干就是好多年。九十年代初,这家服装厂倒闭了,遭受双重打击的我并没有退却,靠着厂里给予的一笔很少的经济补偿,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买了一辆残疾车,用辛辛苦苦拉客的微薄收入作为启动资金,想自谋出路,开一家服装加工厂。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我任劳任怨,历尽艰苦,光是拉客就翻车过好几次,命都差点丢掉。
20xx年底,我在丹徒区政府和区残联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找到了地皮,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盖起了新厂房,还购进了三十多台新自动缝纫机,在上党镇附近招收了二十多名有缝纫技术的女工和部分残疾人,一方面完善了服装厂的人员配备,搭起了框架,同时也解决了一批和我一样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经过各方筹备,我的“国方”制衣厂开张了。可“万事开头难”,创办之初举步维艰,由于对进货渠道的陌生,对顾客需求的不了解,我真是吃够了苦头,甚至一段时间入不敷出,但我并没有气馁,凭着自己精湛的服装设计手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渡过了难关。我的生意日渐红火,客户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边远地区和国外加工的客户也慕名而来。
20xx年7月,我厂生产的第一批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就赢得了对方的`好评和称赞,10月初,又有一批出厂服装全部达标合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个人常常需要兼顾里外的事情,忙起来一天只吃两顿饭,从早到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为的只是能够把厂发展起来,壮大起来。
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服装厂效益很差,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我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人活一口气,我要为残疾人这个群体争那么一口气!最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今年,服装厂的效益稳步回升,难关最终度过了,实实在在让我松了一口气。如今,面临发展的良机,我迫切地希望能够将厂发展壮大,我打算今年把服装厂申报福利企业,再招一批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到自己的厂里来就业。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残疾人地位和尊严,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省委省政府和镇江市,丹徒区的领导都来慰问过我,鼓励我自强自立,将服装厂办好。我的心里暖和和的,下定决心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不辜负大伙的期望。
服装厂创办至今,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虽然我渴望扩大规模,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跘脚石。在这个节骨眼上,恳切希望各级领导能在百忙中关心一下,帮我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好让我这个展翅跃飞的小鸟不折翅夭折。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我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度过困难,走出一条残疾人创业的阳关大道。
天道酬勤,我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风雨相随、寒暑奔波,唯有爽朗一笑。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样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2
小王,温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苍南县盲人协会主席。
1982年,20岁的小王,因双眼患视网膜脱离症完全失明。但他没有消沉,练就了一手编织竹具的`绝活,维持了全家人的俭朴生活。
1992年,他赴杭参加省残联盲人推拿培训班,通过一年的艰苦学习,熟练掌握了中医推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借钱在县城开设了全县首家盲人推拿诊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现已发展到两家推拿店,员工30多人,床位50多张。20xx年,他参加北京“中国百强推拿按摩师大赛”,在高手云集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个人赛金奖。他先后免费提供食宿、免费培养学生上百名;
他受邀参加县教育局讲师团,以《励志成才,自强不息》为主题,为中、小学校免费演讲上百场,还为教育基金和贫困学生捐款数万元;20xx年,他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主动承包老家100多亩荒山,注册资金100万元,决心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3
初见小康,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干练踏实的汉子,但是,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在石家庄将化工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老板竟然是个残疾人。而的的确确,就是这个小康,用他残缺的身躯为八旬老母和妻儿撑起了一个家,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身残志坚再苦也要干事业
小康1968年出生,一岁时因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了右下肢的终身残疾。而从小康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练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18岁中学毕业前夕,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依旧每日早晚操劳,小康决定放弃学业挑起家里的重担。他显示在一个村里当起了装卸工,装卸沙土、砖块,这种工作连正常人都会觉得又苦又累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双手很快就磨出了许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
可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时,咬咬牙又走出家门。就这样他坚持了一年多。1993年又在一个村办搪瓷厂当起了工人,后来调到了业务科跑业务。在这段时间里,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他去了很多地方,也饱尝了许多的酸甜苦辣。同时,他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受触动,于是,决定尝试自己创业,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一再创业十几万元“打了水漂”
1994年,小康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令许多人羡慕的业务工作,在所有人诧异的眼神和冷嘲热讽中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创业。在广安街市场,他租下摊位搞海鲜批发,因为没有经验赔光了近万元的本钱。那段时间,家人的责怪和不理解,使他很痛苦。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他去了印刷厂跑业务,每天骑着破自行车起早贪黑地往返于正定和石家庄的路上。
随着阅历的增加,小康心中的创业热情又高涨了起来,又开始筹备创业的事情。没有资金,他就从亲朋好友手里借来了十几万,于1997年筹建了物资供应站。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毫无经验的他被人骗了,十几万元转眼间打了水漂。外面还欠下了很多外债,要账的人整天赖在家里不走,弄得家无宁日。为了还上小康创业所欠的'外债,贤惠的妻子罗菊英就用自己当村医院护士的每月几百元工资,除了用于老母亲每月必须服用的药和家庭开支外全部还了债。“那段时间,简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自信心严重受挫!”小康自己总结道。
自强不息创业终成功
两次创业的伤痛时刻刺痛着小康的心,然而埋藏在他心底的梦并没有破灭。2003年,当他把重新创业的想法跟家人一说,自然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妻子甚至以离婚相威胁。然而,他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小康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就这样,倔强的他擦干眼泪,拖着残缺疲惫的身躯又一次奔波在创业的征程上。
2004年,小康决定成立一个工贸公司主要经营化工生意。项目考察、公司占地、人员手续都有了头绪,可是资金又遇到了困难,他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支持他的表哥,谈了自己的想法后,通情达理的表哥很快帮他从朋友那里筹措到了20万元,他自己又从朋友那里筹集了一些,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工贸公司开业了。从此以后,小康日夜吃住在公司里,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很快打开了自己的产品销路。他总结之前的失败教训,精打细算,诚信经营,理性管理,和许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并取得了国内多家优质化工产品的代理权,公司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两个事业一起抓
规矩做人,踏实做事,良好的信誉必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慢慢地,小康还清了所有债务,然而,下一步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呢?在常人看来,扩大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而小康却决定用自己的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亲人,回报社会。
2004年由于小康热心帮助残疾人朋友,被石家庄南高营镇残联指派为南高营村残疾人联络员,负责村内100余名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这个工作其实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义务的。由于之前没有任何资料和信息可用,工作量非常大。和各种各样的残疾人打交道,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可是他却看得比公司业务还重要。由于村子比较大,住得比较散,小康自己行动也不方便,工作非常困难。为了方便联系,他做了联系卡发放到每个残疾人手里,并给每个人做了档案……出色的工作年年受到残联表彰。
一方面是小康的事业顺风顺水,一方面小康的爱心事业也是处处开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小康捐款2000多元;2009年全国助残日前,康建中慷慨解囊自费组织了由南高营村残疾人和河北东化化工公司共100多名残疾人参加的游园活动;为沧州重病村妇倪玉艳捐款1000元……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4
20xx年,患有听力障碍的管新民参加了市老年大学摄影班,从此,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年来,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用镜头记录多彩的生活和伟大的`时代,作品曾荣获国际聋人摄影展金奖、中国残联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等,还被市体育局与温州网聘为特邀摄影记者。20xx年,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授予“温州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
当无人机航拍面世后,他成为了温州首批无人机航拍的飞手,并受到中央电视台采访。
如今,在温州公益助残活动中,处处可见他的身影,处处看见他用镜头记录下残疾人的自强风采、志愿者的爱心善举、大爱之城温州残健共融的文明景象。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5
小陈,平阳城西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共党员。多年来,在从事残疾人工作中,她不畏艰辛,拄着双拐,挨家挨户对社区309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为198位残疾人申请了困难补贴;为115位残疾人申请了护理补贴;为30多位残疾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帮9名残疾人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让30多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小陈时常帮助不识字的.残疾人填写申请表,为出行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障碍者提供代办服务。
节假日和残疾人日,还组织开展慰问残疾人、组织志愿者助残等活动。她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残疾人,连续多年获得县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20xx年平阳县“最美助残人”,20xx年昆阳镇残联工作先进个人,20xx年鲜花送雷峰最美平阳人。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6
小林从小患病致肢残,后又不幸经历了车祸,坎坷的人生没有改变她的乐观坚强,没有抹去她对艺术的追求。自担任鹿城区心灵馨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和温州市社会福利企业协会秘书长的六年来,她积极培养特殊艺术人才,带领艺术团开展特殊艺术演出及公益演出近200场,足迹遍布温州各个县市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充分展示了特殊艺术风采和残疾人自强精神。
她创作的`作品与组织编排的节目在市、省、全国各类艺术大赛和残疾人艺术汇演上,频频摘金夺银,不仅多次获得省、市“特等奖”和“金奖”,节目还登上了温州首届春晚的舞台。她参与编剧的中国首部福利企业微电影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公益微电影奖”。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7
小海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中断学业。1994年,进入电子行业,从学徒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中层管理者,并自学电脑知识,获得国家认证初级技能证书和电脑办公自动化二级证书。
20xx年,他成立了洞头区航飞电子孵化中心,搭建起提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实体平台,带领十余名残疾人从事电子加工,同时启动“孵化”工程,持续滚动、孵化和培育、辅助残疾人创业的载体,利用掌握的技能开授焊接技术、电子技能等课程。焊接班30多人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初级技能证书。
他还牵头中、高级培训落实、创业项目推介和创业信息咨询等,培养、输送残疾人人才进入企业。因此获得了“洞头区最美劳动者”和“洞头区兰小草式人物”殊荣。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8
小张,男,1963年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失业前在牟平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工作。
1996年,小张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双目失明对小张打击很大,丢了工作,生活失去了来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想离开这个世界。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和开导下,在残疾人创业典型事迹的感召下,他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1996年,他踏上了去西安求技学习的征程,到西安盲人按摩医院学习按摩推拿技术。
1998年,学习了2年按摩推拿技术的小张,按摩推拿技术有了很大长进,并取得了按摩推拿技师证书。因为工作和技术出众,他被西安盲人按摩医院留用。
中国推拿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这种疗法已经流传很久。它简单有效,而且极少创伤,目前不少人被颈肩腰腿疼痛、内妇疾病或儿科疾病所折磨,因惧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手术的疼痛而不愿采用药物或手术,或手术药物也不能解除病痛。看到被颈肩腰腿疼病折磨得患者,更增强了他掌握一流推拿技术的决心。平时,他虚心向老中医学习,与老中医切磋技术,掌握了不少推拿技法。2年后,他的按摩推拿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找他按摩推拿的人络绎不绝,声誉很高。
1999年年底,学有所成的他,谢绝了西安盲人按摩医院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开始了他人生的创业奋斗历程。
20xx年年初,他租用亲戚的草铺,在牟平区牟山路开了一家按摩推拿店。刚开始,店里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残酷的现实,让他有了关门的念头。但他又不甘心。心想:这推拿按摩技术就这样白学了?是不是自己的技法不好?还是收费过高?他开始反思,不能让学到手的技术,就这样没有用武之地。他试着免费为有颈肩腰腿疼的熟人和朋友推拿,经过他的推拿按摩,都说效果不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的推拿按摩店一下火了。这样4年来,他克服了常人都难以克服的困难,生意越来越好。创业成功后,不忘回报社会,他用学到的知识,又培训了2名学员。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9
小刘,男,现年56岁,临城县东镇村人,肢体残疾。原临泉水泵厂正式职工,在工作期间因一次事故造成右臂部分缺失,20xx年企业改制,成为一名失业工人。自强不息的他,经过15年的不懈奋斗,成为一名拥有60多人的服装厂厂长,其中安置残疾人8名,在奋斗中奉献着人生的智慧。作为残疾人代表,参加了20xx年邢台市第六届残疾人代表大会,先后被评为“临城县残疾人创业典型”、“邢台市残疾人创业标兵”。
失业后的彷徨
小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在水泵厂任业务科科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的事故使他的右臂造成残缺,为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吃饭要学着用左手,曾经开车技术熟练的他,连普通的自行车都骑不了,他沮丧过,一度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屋漏偏遭连夜雨,偏偏正在这时,20xx年企业改制,他失业了,成为一名下岗工人。没有工作对他的创伤是心理上的,加上身体上的,他受着命运双重的考验。七尺男儿——家中的顶梁柱要坍塌了。
他躺在床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闷头大睡,把家人吓坏了,母亲的呼唤他不理睬,妻子把饭放到床头他不知觉,他在考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右臂残缺了,他还有大脑还有双腿还有左手,企业改制是国家的形势所迫,失业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家中的妻儿老小都期盼他的照顾,人生在世,要有志向,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他越想越激动,心态的转变使他变了一个人,从此,他踏上艰辛的'创业之路。
创业的执着
他只身一人来到石家庄了解市场行情,他只想走出当前的困境,挣钱就行,了解过餐饮业,小吃店,服装店,在石家庄住了三天,就要回家的时候,大哥刘立民邀请他吃饭,问他的打算,他说想开一家服装店,卖服装。大哥赞成他的创业精神,同时开导他说:“卖服装不如做服装”,立国一脸愕然,大哥说:“办个服装厂,专做学生校服”。“可是我不会裁缝啊?!”“学啊!”“卖服装谁都会,竞争压力大,做服装虽然起步难,但今后生活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有了技术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到你这个岁数,还想二次创业?”立国觉得大哥的话有道理,于是在大哥的帮助下,在石家庄学习了三个月的服装裁剪,这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对于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来说,身体的残缺是不可抵挡的困难。
三个月学成之后,他到了家乡,由于没有资金新建厂房,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东拼西凑了10万元,把自己的老房子进行了整修,购置了20台缝纫机,安置工人12名,东镇服装厂开业了!他做人低调,诚实,做活精细,价格合理,很快他的.服装“穿遍”县城各个学校,从此,本县学生校服不用再跑到外地去定制了。
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服装厂的事业上来,青春的激情再次燃烧,缝纫机全部换成电动的,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各种各样的图标都能制作,厂房进行了扩建,石家庄,山西、河南等地中小学也慕名而来,签订了长期合作意向。
美好的未来
他的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梦想。20xx年县政协组织全县政协委员对立国服装厂进行了视察,他的创业精神得到政协委员的普遍赞赏。
上帝为他关闭一扇门总会为他开启一扇窗,如今,他的服装生意越做越大,在牙更建立了分厂,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安置工人60名,为8残疾人安置了适合的岗位。他说:“我是一名残疾人,知道残疾人创业的艰辛,我要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他的创业精神影响和感动着周边的每一个人,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希望!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0
2014年,为响应永嘉县“工商资本回归三农”的号召,小郑召集了一批在外永商回乡二次创业,联合成立了瓯美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家乡传统土特产“美化”、“品牌化”。公司一举成为永嘉县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他坚持在农产品原材料的收购上,让利于残疾人家庭,以高出正常价格的10%定向收购52户残疾人家庭所生产的`各类农产品,平均每年收购金额达110余万元,为每户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两万多元。
同时,指导村民按照标准制作干货并统一收购,进行品牌包装后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此举惠及当地村民500余人,每年为他们带来15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小郑还开设了残疾人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网络电商培训,让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
迄今培训残疾人士200人次,帮助16名残疾人实现自我创业、4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历年来,他为地震灾区、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等捐款捐物达50多万元。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1
8岁时,他因触电失去双臂,成为肢体二级残疾。1998年,他因成绩优秀,被特招进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财会专业。20xx年,他大专毕业,进入印刷厂当仓库管理员,后逐步成长为部门经理。
20xx年,他自考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第二年考取法律职业资格。20xx年,他开始从事专职律师工作,20xx年,他创办浙江毅远律师事务所并担任负责人,20xx年,与原律所合并为浙江正昌律师事务所任副主任。小吕为现任政协苍南县第十届委员、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xx年,当选为中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小吕为每年办理各类案件约80余件,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他热心公益,经常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口碑;他积极参政议政,良好展现了残疾人代表、委员的风采。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2
小骆,男,汉族,1966年6月生,小学文化,家住左家乡蚂蚱河村,现任蚂蚱河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拼搏,创业者也没有残全之别。”49岁的小骆,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1982年,小骆因家庭生活窘境而辍学打工,当时吃苦耐劳,意气风发的他梦想着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17岁时,他因意外,造成肢体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折翼的雄鹰并没有因此断掉翱翔的念头,最终他选择勇敢的面对这一些,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18岁,他踏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与命运顽强抗争,一路摸爬滚打,一路风雨泥泞,在党和政府惠残政策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房子,组建了温馨的家庭,创下一份拥有31个大棚的食用菌产业,叙写了身残志坚,质朴平凡的人生路。
“我从不认为自己肢体残疾就可以回避责任,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残疾就碌碌无为过一生。”当我问起他的创业历程,小骆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他在创业前,除了种地没有赚钱的其他办法,20xx年,在参加完县残联组织的技术培训会后,小骆决定种植食用菌。刚开始的他,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申请贷款10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当时的小骆在食用菌种植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在乡政府安排的老种植户的引导下,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靠着坚强的毅力,精心的经营,在第一年,食用菌便有8万元的收入。成功的第一步使小骆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小骆靠着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生活依然很困难,小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在食用菌种植期间,他积极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开拓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面向社会生活的坚强自信心。仅第一年,小骆发出的工资就达5万余元,他还积极动员周围村民种植食用菌,毫无保留的给予新的种植户免费技术指导,成为全乡残疾人自强创业的模范。经过三年艰难的打拼,小骆目前已搭建大棚31个,种植食用菌6万余袋,年收入达6万元,每年带动就业人数10余人。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小骆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他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在发展种植好食用菌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在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身残志坚的小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乐于面对生活,勇于面对挑战,以平淡的心态面对人生,虽说在别人看来,他没有传奇故事,但他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开拓精神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常说,“是政府帮助我,找到了自食其力的路子,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我们更坚信,创业者没有先后之序,没有大小之分,更没有残全之别。身残志不残!身体的残疾给他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被这压倒,他,一个平凡的人,他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残月依旧照乾坤!希望他的事迹给所有身患不幸的残疾人一个启示:弱者不是残疾人的代名词,怜悯和同情不是他们的期待,创造与奉献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目前,小骆的食用菌产业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表示,他一定不辜负各级残联对他的期望,他争取把食用菌发展的更好,并开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就业,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出一条自强创业的新路,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3
我叫小夏,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小夏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4
小王,温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苍南县盲人协会主席。
1982年,20岁的小王,因双眼患视网膜脱离症完全失明。但他没有消沉,练就了一手编织竹具的绝活,维持了全家人的`俭朴生活。
1992年,他赴杭参加省残联盲人推拿培训班,通过一年的艰苦学习,熟练掌握了中医推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借钱在县城开设了全县首家盲人推拿诊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现已发展到两家推拿店,员工30多人,床位50多张。2009年,他参加北京“中国百强推拿按摩师大赛”,在高手云集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个人赛金奖。他先后免费提供食宿、免费培养学生上百名;
他受邀参加县教育局讲师团,以《励志成才,自强不息》为主题,为中、小学校免费演讲上百场,还为教育基金和贫困学生捐款数万元;2018年,他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主动承包老家100多亩荒山,注册资金100万元,决心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5
2004年,患有听力障碍的管新民参加了市老年大学摄影班,从此,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年来,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用镜头记录多彩的生活和伟大的时代,作品曾荣获国际聋人摄影展金奖、中国残联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等,还被市体育局与温州网聘为特邀摄影记者。2015年,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授予“温州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
当无人机航拍面世后,他成为了温州首批无人机航拍的飞手,并受到中央电视台采访。
如今,在温州公益助残活动中,处处可见他的`身影,处处看见他用镜头记录下残疾人的自强风采、志愿者的爱心善举、大爱之城温州残健共融的文明景象。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6
8岁时,他因触电失去双臂,成为肢体二级残疾。1998年,他因成绩优秀,被特招进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财会专业。2000年,他大专毕业,进入印刷厂当仓库管理员,后逐步成长为部门经理。
2002年,他自考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第二年考取法律职业资格。2005年,他开始从事专职律师工作,2011年,他创办浙江毅远律师事务所并担任负责人,2018年,与原律所合并为浙江正昌律师事务所任副主任。小吕为现任政协苍南县第十届委员、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8年,当选为中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小吕为每年办理各类案件约80余件,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他热心公益,经常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口碑;他积极参政议政,良好展现了残疾人代表、委员的风采。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7
一、锤炼意志的四年
1983年,xxx怀着憧憬和梦想,顶替父亲来到了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成为川江航道一名信号工。偏僻的环境,单调的工作,拉信号、买米、买煤、挑水、煮饭一下就将她的梦想击得粉碎。原以为信号工很浪漫的她从憧憬中回到现实,面对的是比常人更多的障碍和困难,自幼患上小儿麻痹症使她行走不便,常人担一挑水约需20分钟,而她担半挑水就需1小时,买一次米几乎要耗去5个小时。生活的不便,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常使她夜不能寐,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反复地问着自己:我的选择对吗?残疾人能干好信号工作吗?在彷徨和犹豫之时,张海迪、吴运铎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不行,绝不能让人瞧不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她在心里发着誓。战胜自我的xxx,象换了个人似的,工作上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向书本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信号工作。为了给行轮提供优质的服务,她仔细琢磨,细心观察辖区航道水流、态势、过往船舶吨位、航速,测算出各类船舶通过控制河段的时间,准确、及时地指挥着行轮安全通过控制河段,赢得了行轮的好评。生活上她深知自己是残疾人,要适应信号工作的生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劳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常常利用休假或空闲时间备好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挑水,一次不行,就多挑几次,电瓶拿多了走不动,就提几个走几十米,又再返回提几个,往返数十次。白沙坡4年的信号工作,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二、爱的奉献
残疾人更需要爱,可是身有残疾的.xxx却充满了对他人的爱,她十分珍爱与她朝夕相处的姐妹们。虽然她行动不便,为让其他同志能多休息,自己经常冒雨或顶酷热步行到3公里外的邮电所交本台的电话费,同志们都关心地说:你的脚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去了,让我们去吧。但她执意不肯。台上职工谯怀玉的父亲因病到重庆医治,需谯怀玉随行照料,xxx就连续当班一昼夜。女工熊德荣怀孕后,xxx数次跛着腿,陪她上医院作妇检。一次意外,怀有身孕的熊德荣险些流产,xxx与台上职工主动换下熊德荣,担负起值班任务。一段时间,信号台周围不安全,有的女工深夜值班不敢出值班室发信号和观察航道状况,xxx就陪着女工,为她们壮胆,一起出门发信号,观察辖区航道。李胜祥师傅刚来台时,由于炊具等生活用品没带来,她就主动拿出炊具、燃料给他。前年,丰都航道处维修站一女职工遭遇不幸,她带头捐款。社会发动给残疾人捐款,她也积极响应。在xxx的爱心感召下,台上职工亲如一家,塑造出了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四互班组团结精神。
三、信号台的领头雁
四、做个优秀的信号员
峡江深处的航道产生了一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消息传来,长江航道乃至长航全线职工精神振奋,而xxx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代表,要不辱使命,还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长江航道信号岗位上实践好好三个代表。因此,工作之余,巡回演讲途中,都可以看到她学习的身影,她所在的单位也从政治上关心她,生活上照顾她。xxx出差多,回到信号台,她心里总有一种对不起台上同志的感觉,认为自己出差在外,给台上其她同志增添了负担,虽然台上早已用上了照明电、安上了自来水,但她一回到台上,总是抢着搞清洁、做卫生,在信号台那蜿蜒的小路上,人们时常还可以看到她跛着脚前去交电话费的身影。台上的姐妹们都说xxx变了,变得观念更新了,责任心更强了,说话更在理、更让人信服了。xxx所在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说:xxx没有变,她质朴谦虚的品格、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
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信念。xxx所在的忠县信号台,随着明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将失去存在的功能,而仅重庆航道局就有近千人将失去岗位,现在xxx带着她的姐妹们坚守在信号台上,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她的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8
在砚台镇汪家社区,提起方元容,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方元容,一个因车祸被夺去健全人生的不幸女人,一个肢体有残缺、行动有障碍的残疾女人,一个面对重大变故,自强不息的坚强女人。她,从社区群众那里得到的不是同情、怜悯,而是尊重、钦佩,是作为奋斗、拼搏的学习榜样。
无情车祸,有情帮扶
她,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就是忙碌于料理家事、张罗日子。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原本清苦日子更加艰难,看病几乎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拖着不便的身体,方元容无法下田上坡,料理田间,照顾家庭;丈夫汪小春因此也不能心无旁骛的离家打工、帮补家用;大儿子小学毕业即将升入初中,小儿子也到了入学的年龄,两个孩子学费、生活费怎么办?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载累累……
最初那段日子,身体的痛苦、精神的压力,曾一度让方元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几乎有了天塌下来的绝望和悲痛,那年她刚刚37岁。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关爱下,她乐观起来、坚强起来,自信、坦然地面对发生的一切。“没有了劳力,那就用技能改变生活,日子不还得照样过吗?”方元容坚定了信心、在党和政府支持以及亲友、邻居的关心下,开始了求学技能的道路。
自谋创业,回馈社会
在培训老师的理论面授、实践指导下,方元容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凭借凡事爱思考的性格和特别灵巧的双手,很快掌握了摩托车故障排检、维修的`技能技巧。学成归来,方元容蒙发了在社区开办一间摩托车维修小店铺的想法,但即使一间小店铺,也要有资金啊。正在举棋不定的时候,党和政府、邻里乡亲又一次送来了援助。就这样,2007年,她在汪家社区街面租赁了一间门市部,开办起了摩托车维修店,一家完全属于方元容的摩托车修理行挂牌了。由于诚信经营物美价廉,生意逐渐旺。
生活逐渐好转后的她,却一次次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她没有忘记,现在的这一切都是来源于社会、大家的帮扶,她勤学专研,技术娴熟。帮邻里乡亲修车,他总是收取零件成本和少许的维修费,遇到残障人士,她还经常免费维修。她懂得,再造为人的恩情,她还不完、谢不尽……
同时她积极为残疾人在自主创业方面出谋划策,先后带动10余名残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人生最强音。作为一名残疾人,方元容深知残疾人生活的痛苦,为了让那些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能够自立自强,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谈到未来,感恩铭记
当问起方元容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时,她总是激动地说: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孤单无助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双温暖友爱的手!当一个人绝望消沉,万念俱灰的时候,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一颗炙热滚烫的心!这些,在我遭遇车祸的那些年,拥有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终身受用。我唯能做的是把自己所学的维修技术无偿的传授乡亲、服务乡亲。”方元容是一名残疾人,可她从来没有主动向党委政府提过什么要求,却总是怀揣感恩的心,默默地奉献着爱心,感染着别人。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19
吃水不忘挖井人,望着眼前丰收的庄稼,建平乡村民宫振平说:“我们能有今年的大丰收,要感谢宋加文,他虽然是个残疾人,可他打井非常讲信誉,讲质量,为我们打出了一口口好井,让我们的庄稼旱涝保收。这是镇赉县农民对宋加文创业成果的赞予和肯定。
没错,宋加文是镇赉县镇赉镇一名残疾人,但是他身残志不残,10几年来,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敢于开拓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坎坷的创业之路。
宋加文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曹王镇一个偏远的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只靠父亲做一些手工编织品卖些钱维生。但他从小聪明玲利,也格外懂事,父亲干活时,他总是帮这帮那,不知不觉,也学会了手工编织这门手艺。
18岁那年,为了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他只身一人闯关东来到了镇赉。当时,正赶上镇赉县柳编厂招收技术工人,他自然被聘用了,从此,他成了柳编厂的`一名正式工人。有了工作,他格外珍惜。在厂里他加倍工作,肯吃苦爱专研,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很得领导的赏识。在厂里的几年,他干过销售,跑过采买,又当过技术员,然而,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命运让他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1990年企业改制,他和妻子双双下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但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用玩强的毅力面对不幸,迎接新生活的挑战。下岗后,他自谋出路,凭着自已在厂多年的工作经验,1991年,他干起了建材销售,而且一干就是8年,虽然没有太多的收入,但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相伴,也有阴云密布,有一帆风顺,也有步履坎坷,有欢声笑语,也有以泪洗面。谁料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也许是多年的劳累奔波,他患上了双侧无菌性骨股头坏死,瘫在了床上,病痛时,他这个七尺男儿竞被折磨得号淘大哭。为了给他治病,妻子领他去过长春、北京等地各大医院,这次他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真可谓倾家荡产。两个孩子上学眼泪汪汪地管他要学费,他都无处去张罗,甚至连5角钱一斤的波菜都不敢买。面对生活的窘况和病残的躯体,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但是,妻子的鼓励,亲友的劝导,让他顿悟生命的可贵。生来倔强的他认为:“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过去我可以做的,以后仍然可以,我虽然残疾了,也一定要比别人强。”
20xx年,在残联和亲友的帮扶下,他借了1万多元,又干起了老本行。自已站不起来,他就让妻子用自行车把他推到商店,躺在床上卖货。客人来买货,都是自已到柜台里去拿,然后,算好钱再交给他。这样干了一年,年末他争了1600元钱,夫妻俩高兴的不得了,盘算着用这点钱好好地过个年。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辛辛苦苦争的1600元钱却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飞,趁他们不备,小偷把钱偷走了,过年的钱没有了,夫妻俩的心情暗淡到了极点,俩人抱头痛哭。然而,一时的打击似乎让宋加文的头脑更加清醒了。他说:“钱是没有了,但志气不能没有”。
随着做建材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建材生意维持不下去了,生活到的举步维艰的境地,他不得不另求生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农村看到农民都靠机井种地灌地,灵机一动,毅然决定办个打井队。但是,当时全县还没有一个个体井队,要打井,他即没资金,又没设备,也没有经验,能行吗?可只要他认准的就一定要干下去。此时,亲戚朋友们也并没有袖手旁观,帮他在银行贷了13万元,购置了一台打井设备和2台小四轮拖拉机,还安置了6名下岗职工。从此,他一瘸一拐地带着自已这个打井队,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打井。刚开始,由于不懂技术加之打井设备不行,他连打了10口井,就坏了6口,仅一两个月时间,他就赔了4万多元。但是,天生不服输的他请来了技术员一看,原来是钻机采用正循环行业,对本地的地理结构不适应。于是,他果断决定对钻机进行改造,花2万元对原来正循环作业的钻机改造成了反循环。改造后,他顺利地打出了一口口井。望着汩汩冒出的井水,宋加文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是历尽艰辛成功后的喜悦。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20
xxx,男,汉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涂湾组,现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 1990年,初中毕业的xxx为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当上了木工学徒。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师父求教,终于换来了一手好木工手艺,从此,开始从事木工行业,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一干就是十几年。凭着精湛的手艺,他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正当xxx意气风发地梦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07年的一天,在电刨床上制作木地板时,电刨无情地将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断,致使左手残疾。从此,xxx与木工手艺活断了缘。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特种水产养殖培训班后,他瞄准了甲鱼养殖产业,2009年元月,xxx与邻村(凤河村大义组)村民赖正兵取得联系,盖起了甲鱼棚,当年建棚投入资金33万元,从事甲鱼养殖。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全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二是缺技术,当时xxx在甲鱼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见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还略有利润,得到了回报。尝到甜头的xxx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仅2011年一年就获取纯利20万元。
xxx靠着自己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x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发展甲鱼养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支持,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已经有了12家甲鱼养殖户,其他养殖户有情况、有问题找他时,他毫无保留地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帮助他人。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12家甲鱼养殖户家里义务巡回指导,在他的影响下,12家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得到提高,并成立了甲鱼养殖协会,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xxx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2010年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以来,在发展甲鱼养殖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于2012年荣获郎溪县优秀残疾人协助理员称号,并在2012年涛城镇残代会上被推选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xxx计划于2013年再造一个甲鱼棚,总投资40万元左右,在扩大甲鱼养殖生产规模的同时,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21
“门窗关好、小心火烛……”,沙哑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铃声,总是在那固定的时间段里响彻在巷头黑夜里,居民们一听见这熟悉贴心的话语,都下意识地去看一看煤气阀门或摸一摸门窗的插销。这个“更夫”是一位智障老人,三百六十五个夜晚,从不间歇,哪怕是暴雨如注的天气里,即使感冒发烧,他都会撑着去完成这“份内事”。
眼前的',六十出头,五短身材,额头皱纹很深,眼睛不小,目光却是有点呆滞。说起话来也有点口齿不清,“做点好事,做点善事……”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住在号;年轻时,因为智力障碍,作为残疾人常受到别人的欺辱,一直靠姐姐和邻居接济过活。为了让他能自食其力,原居住地的爱河桥居委会主任动足了脑筋,四处碰壁后,最终,得到一家市政公司的收留。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活很卖力,和同事也相处融洽。退休后,有一份一千多元的工资,生活不用愁,他不会烧饭,由姐姐帮他送来饭菜。知恩图报的他,总想着“为邻里做点事,为社区尽点力”。于是,他主动加入了社区义网务志愿者队伍的行列。早上,准时来到社区,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报纸杂志,一份份地发到工作人员的案头;发完后,踮起脚来,再将阅报栏上的报纸更新。碰上社区有会议、搞活动,就住近旁的他,不用招呼,主动地去“要活”,去附近的老虎灶泡水,步履有点蹒跚,却是一丝不苟;“泡水”成了他的“固定差使”。晚上,他就戴上红袖章,走巷巡街,摇铃“看更”。平常,还帮着贴贴通知、海报。他将社区当成了另外一个家,常来常往;社区,也非常尊敬这个朴实的老人,将他当成社区的一份子。
“嘀呤呤……”,铃声在雨夜里回荡着,为每一个已进入甜美梦乡的人们送去了声声祝福,远近的人们也都认识了这们一位可爱可亲的老人,感人的事迹在社区流传。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22
xxx被区残联聘用上岗一年多以来,热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一平凡的工作岗位,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她仅被聘用上岗一年多,凭一股满腔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就深得社区残疾人的赞誉。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心系社区贫困残疾人,积极为有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排难解忧。
她所服务的非健全人、街坊朋友都“察其行而信其言”。她自被聘用上岗以来,工作期间我与各社区残联兼职人员入户走访多名残疾人家庭。南岗社区52户、沙步39户、省电力一局社区53户等,了解陈邦俊、张春明、秦镜辉、秦锦萍、秦伟健等残疾人和家属的心声。对年龄大行动不方便,有重残补助的残疾人员实行上门发送重残补助金。并在4、5月期间与精防医生走访摸查南岗社区精神残人员,实行每户走访了解情况。在走访期间宣传残联各项优惠措施,动员残联人开展自我教育,倡导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二、工作踏实肯干,腿勤、手勤,用心服务残疾人。
作为一名社区残协专职委员,xxx能够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不能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名普通文员一样,常呆在办公室打打字,接接电话等类的勤杂事务完成好就称职了。她能做到腿勤、手勤,是因为街残联、居委民政组和社区各小区都有她的办公桌,对处动态中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要掌握了解得确切真实,若欠缺实时的上门走访是不可能做好的。一年多以来,她对街辖残疾人基本情况的台账共修改堪对过多个数据;为居委会民政组资料收集、整理派发粮油及其他救济物资等共有50多个工作日。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 篇23
她叫xxx。今年47岁,梅河口市兴华镇东兴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1995年创办幼儿园,至今从事幼儿教育十五年。但是身边很少有人管她叫园长,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三婶”或者“大班老师”。
“我觉得这个称号很适合我,因为我就是在农村带孩子的一名老师。”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她真正了解农村孩子上学特别不容易,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来讲更难,这与xxx的经历是有关的。
她因为家庭经济困难,95年高中毕业以后就没有继续上学。当时高考志愿报的是长春中医学院,她带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去报到了。因为身体残疾不能参加军训,在这个期间校长就找她谈话了,告诉她费用不够还差钱,然后她就回家取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要是上学,咱们家就都得背口袋要饭去”。听了这句话,当时xxx心里挺不好受的,然后她就上学校跟老师办理退学。她不舍的选择了退学,当晚偷偷地哭了一宿。那时候她就想:“农村孩子一定要上学,而且要有书读,能读得起书”。
“那时候倒是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就寻思自己没念够书,现在也没念够,如果有机会我还得去念书。”
结婚以后家庭也挺困难的,然后就和丈夫一起耕种。种地,农活其实真挺累的。累死人,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的人。有一次偶然间她看到,因为她要带自己的孩子去种地,她家孩子当时也在地里吃在地里睡,那时候没有人给看孩子,家里没有老人。当时她就发现一个现象,其他家孩子也是都带到地里去,挺不容易的,她觉得这些孩子太苦了。
”我觉得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然后我和丈夫商量,我们办一个学前班吧。至少能解决一部分家长,省得把孩子带到农田里去,让孩子遭罪,我丈夫当时说也行,但是没有人帮我干活。我告诉他,到时候找人给你帮忙。”就这样她从姐姐那简单拉了五套桌椅,开始了她仅有“五个孩子”的幼儿园生活。
那时候,她家邻居有一个大哥,他对xxx讲:“你们家孩子带的挺好,我就想把孩子送你跟前去。”xxx心里清楚,这是一份信任,必须沿着这个信任的脚步去走,她就是这样想的。五个孩子,有两个特别小的,地背着的;她中午要管孩子的饭,做饭时要背着一个孩子,让其他孩子在墙角排队唱歌,她给孩子们做饭。那时候,无论她吃什么,给孩子们的一定更好的。“那时,也没有什么检验标准呀,或者说是怎么样。但是,自己心里头,良心就是标准。”
她们家现在的习惯还是总吃幼儿园的剩饭剩菜,但是幼儿园的孩子从她办园之日起到现在,没有让孩子吃过一粒剩饭、一口剩汤。她现在也耕种,耕种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孩子吃放心的粮食。老师在她的带动下,午休时也跟她去锄草,一部分老师看孩子,确保孩子能吃上放心的米和放心的菜。
“那时,我就想我本身是残疾人,其实在某种程度确实挺自卑,但是在大伙眼里,我还是一个挺乐观的人。那时我就想,我为什么失学,是因为家庭困难,孩子多,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给自己立的规则就是,残疾人家孩子我免学费、免书费、免餐费,从入园开始我一分钱都不收,一直到全程毕业。”困难的孩子,她从来不要凭证,就是乡亲们觉得这个孩子困难,或者是父母自己有诉求。真正了解情况后,也是全程免书费和早餐费。
在农忙的时候,家长一早晨没等xxx起来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去了,孩子没吃饭,她就给做饭。“米是我自己家的',菜是自己家的,我一天早上顶多就搭个工,我自己起来做。而且全程是免费的。”
20xx年村部搬迁,她把旧村部买下来,维修扩建成校舍。她给孩子的教育是从心灵上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树立自信力,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尊重。
环境好了,四周的孩子就都来了。但她自己家没有校车,都是学校的校车给拉孩子。家长渐渐的认可,远道的也想来学习,她就把孩子接家来,在家住,吃穿住一直陪同。这样坚持了半年,她感动了校车司机,校车司机说我给你拉孩子。
村里的孩子,正常一个上学200元钱,她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有钱没钱都上学。“我从来没有跟哪个家长要过学费。我就想他有钱,他自然就会给我了,没有我就不要了。”
最近一两年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了,教育有保障了。但他们在思想上,留守儿童就有一种孤单。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有一种母爱和父爱的缺失。
20xx年东兴村把这项工作交给xxx,由她担任留守儿童辅导老师。交给她后,她认认真真地去做,孩子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她都和他们聊天。“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我的学生,现在有的都叫我奶奶了。从大班老师到奶奶,我就为这个称呼,我也会一直坚持的走下去。大家见到你能笑脸相迎,说哎呀这个孩子不错,老年人说这个孩子不错,相当不错了啊。我就觉得自己嘴角就上扬了,我就满意了。”
在她们园里孩子没有丑俊贫富之分,孩子的大小便xxx有时都会亲自来帮孩子处理。以前还不像现在耕种实现机械化了,农民都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从地里头回来。孩子放学早就在她家先睡一觉,然后裹个被子,再往家抱。
最初爱人也不支持她,”担风险,不挣钱,万一有一个磕磕碰碰的,你怎么办呀,这是当年爱人对她说的原话。”现在爱人和儿子都十分支持她。20xx年她问儿子,“我想要翻新校舍,儿子告诉我,钱都是你挣的,妈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办学的同时,xxx从不忘记学习,20xx年顺利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证。20xx年xxx光荣入党,在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开学,她和老师们利用网课义务为孩子们进行辅导。
抗疫期间,她作为党员,主动冲锋上前,包保了十户家庭。
“其实我这一路走来,也是一直遇到好人,也在帮我,要不也走不到今天。就是因为社会上更多的富有爱心的人都帮助我,我也要用心回馈给乡亲们和大家。”
在记者采访结束后,xxx和残疾人贾利国还赶往海龙镇看望资助一年的残疾人家庭中的孩子。
【残疾人自强不息感人事迹】相关文章:
残疾人的感人事迹12-21
残疾人的感人事迹01-20
残疾人公益感人事迹12-24
残疾人自强不息事迹12-24
残疾人的感人事迹14篇12-28
残疾人的感人事迹15篇12-23
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作文(精选12篇)10-14
智力残疾人的感人事迹(通用24篇)03-22
关爱残疾人的感人事迹范文(精选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