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事迹

时间:2024-04-18 09:25:35 志升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美奋斗者事迹(通用12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美奋斗者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美奋斗者事迹 1

  xxx是我校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师。他于19xx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工作的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成绩优秀,可称我校的楷模。

  一、努力钻研业务,耐心教育学生,教学成绩优异。

  在工作中他能努力钻研文化业务知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进行说服教育、耐心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这样的事例是数不胜数。因此,他所教班级在全旗统考中,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二、服从领导的.分配,积极参加活动。

  他能够做到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无论学校安排什么任务,都能够愉快接受,并按时完成任务。这正是一位普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的体现,是勤恳踏实工作的行动,是他能取得成绩前提。

  他始终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理念,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让学生欢迎、让社会满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心中,他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的样子,他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赢得了社会、学生、家长、学校的赞扬,正是他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才真正成为了教师敬业奉献的楷模。

  最美奋斗者事迹 2

  xx是机修厂生产室模具班的一名电加工,在22年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是模具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骨干。自从操作线切割机床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不停地自我加压,设定新目标,超越自我。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血和对企业的热爱,她一步一个脚印,保质保量干好每一件模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xx主要从事线切割机床操作和编程工作。在工作中,她充分发挥出女严谨、细致的优点,在编程工作中认真计算、仔细检查,对每组数据和程序反复检查,力争做到零失误。在操作设备时不怕脏不怕累,一个人同时操作四台线切割机床,熟练掌握几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全年生产合格率在98%以上,保质保量完成了线切割生产任务。

  处于对电加工的.热爱,她干一样,学一样,精一样,由于老师傅相继退休后电加工人手紧张,她挑起了电加工模具加工的重担。她对调来的新同事在安全上严格要求,在技术上认真传授,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耐心细致的讲解。xx尽管身体瘦弱,但她每天都是一台床子上对好刀后,又赶紧跑到另外一台床子上对刀。床身太高,瘦弱的她搬不动太重的模子,她就先把模子搬到床子上,然后爬到床子上,再把工件卡好。每天干完活后,都是满手油腻,难以洗干净,但她毫无怨言。电加工冷却液太脏容易断丝,影响加工进度,xx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她坚持每个星期换水箱。一年来,她总是加班超额完成工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她虚心请教工艺,直到弄懂图纸上的每个尺寸为止。

  去年4月份,生产厂急需一批模具,接到任务后,xx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编程序、加工连续工作两天,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凌晨。经过她的辛勤努力,模具电加工从编程到线切割没有出丝毫差错,模具及时交付到了生产厂,为顺利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5月底,生产厂修理36MN模支承,由于模支承厚度达210mm,而床子的加工厚度只有200mm,为了使床子可以达到加工厚度,她和组员共同想办法,做支架,自制夹具,使工件得以顺利加工。

  xx虽然是一名普通女性,但在同事的眼里她是一名好好妻子。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默默地做出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美奋斗者事迹 3

  xxx,女,汉族,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十余年来累计培养了近千名小学生历史讲解员,在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她扎根基础教育、潜心教书育人,矢志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德育方法手段,真情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力促进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与郊区小学合作共建,为偏远地区培训教师,以实际行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

  因为爱生如子,xxx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xxx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历史的学习资源。

  16年前,xxx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第一个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如今,这支“红喇叭”社团已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千场,已拓展出了沪语讲解、英语讲解、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她带领学生们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小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通过3年的'努力,将这所乡村学校真正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xxx作为教育专家,多次来往于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之间,为各地教师开展培训。她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十余年里,她带领师生积极投身于“云课堂”的探索实践,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进度、学习习惯等,用数据读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供个性化指导。

  xxx把爱与尊重灌溉在孩子们的心尖,她更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字——爱!

  最美奋斗者事迹 4

  新中国成立后,xxx报名参军,被送到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xxx被调到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之后又被分配到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参加湘西剿匪斗争。

  1951年,xxx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当xxx踏上朝鲜的国土,看到遍地烧焦的房梁瓦砾时,捍卫和平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请战友们千万不要在我这里停留!一定要继续前进,奋勇前进,矢志为朝鲜人民和牺牲的报仇!” 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xxx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xxx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1952年1月2日,新年伊始,正是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的时节。xxx一大早便来到附近的冰河边,准备练习投弹。就在这时,河面上突然传来几位朝鲜少年急促的哭喊声。原来,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时,一个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米多深的冰窟。xxx听不懂朝鲜语,但当他看到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立即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出事地点,一边脱下棉衣,全身脱得只剩下一身单衣,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

  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xxx沉着冷静,很快便摸索到了落水的那位朝鲜少年崔莹,并成功将他托出了水面。可是,由于冰窟窿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落水少年崔莹的体重,两人马上又跌落到水中。

  他两次把落水少年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窿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xxx的体力已消耗殆尽,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紫,面色苍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顽强地再一次沉到水底,再一次找到孩子,用尽最后的气力,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用自己的头将落水少年崔莹顶出了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将崔莹抢救上岸。但是xxx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找到xxx的遗体后,朝鲜石田里人民异常悲痛,被营救再生的朝鲜少年崔莹更是痛哭不止。他们按照朝鲜当地最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苍翠秀丽的佛体洞山上,并将他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xxx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xxx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xxx山”。石田里人民委员会还在xxx牺牲的地方竖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xxx,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将军亲自为xxx烈士纪念碑题词:xxx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最美奋斗者事迹 5

  20xx年,xxx荣获了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麻风病肆虐,一度成为世界难题。当时麻风病也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青海等部分地区。1978年,拥有丰富公共卫生防治经验的xxx担负起我国麻风病防治的重任。她来到云南省勐腊县南醒村,建立短程联合化疗试点,为消除病人顾虑,xxx经常与病人近距离接触。

  经过27个月的`治疗,服药的47名病人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xxx实施的短程联合化疗经过十年监测,复发率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xxx的联合化疗经验。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

  20xx年xx月xx日,已经95岁高龄的xxx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说她希望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最美奋斗者事迹 6

  xxx曾是联合国卫生组织雅司病技术专家,有着在缅甸、印尼等国家农村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但至于麻风病的研究,无疑是个全新的课题。

  在苏北濒临长江的麻风村度过短短半年的时间里,xxx查阅了有关麻风病的最近国际杂志和重要文献,也找出了当时麻风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显然,麻风病的存在史,就是一部摧残人类的罪恶史! 麻风病,是一个极其古老的病种,早在埃及建造大金字塔之前就开始祸及人类了。在中世纪的欧洲,患者不但要身系一个铃铛,还要躲到荒郊野外和无人居住的山谷。在我国,麻风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权者迫害屠杀麻风病人的惨剧,直到20世纪还时有所闻。20世纪初,据说广州一个军阀,把300多麻风病人集体召集来,说是请他们吃饭,然后在白云山枪决了。

  我们人类文明只有5000年,麻风病却跟随了我们3000多年!而在人类和麻风病斗争的几千年里,又几乎全都是失败的记录! “麻风病的历史是该完结了!或许自己就是为其敲响丧钟的医疗队伍中的重要一员!”掩卷沉思,xxx心中除了沉重,也升腾着开创历史的坚定与豪迈。

  不少朋友和同事对xxx的选择感到不理解,因为,凭她的资历很轻易就可以拿到好的研究项目,退一万步也不可能接受麻风病……

  是啊,千百年来麻风病一直被人们视为仅次于梅毒的脏病、丑陋病,避之唯恐不及,你一个留洋的娇贵女性居然与它纠缠到了一起,真是傻到家了!

  面对纷纷议论,xxx却总是淡然一笑,心中一个声音却是越来越响:“医不讳病,治病救人是天职,麻风病即便比恶魔还恐怖,我也要和它一斗到底!”

  xxx了解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用多种抗麻风有效的.新药的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没有限定疗程。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试验结果做依据,就能拿到那些新药。对缺医少药的医疗界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为了尽早争取到世界卫生组织免费药品的支持和试验项目,改革开放刚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工作的xxx,立即开始在我国西部几个省找试点,在云南省卫生厅的推荐下,初步把治疗地点选在西双版纳。她准备通过试探性观察疗效,在得到第一手材料后再扩展试点到我国麻风病较多的云贵川,一定要做到有绝对把握。

  最美奋斗者事迹 7

  我们归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有一个共性,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都有着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复杂的头脑,但是在面临事业和生活的选择时,他们又有着孩子一样简单的心灵——对待研究对象,务求真实,没有任何含混不清;对待个人名利,只有最低要求,在个人利和天下利之间,总是选择考虑更多人的利益。在xxx身上,这种简单体现在她多次人生选择中。

  xxx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1939年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之后,才结束了辗转的少年时代。但是,战乱中的人们,想自安而不得。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数度辗转之后,终于在李庄暂时放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异常艰苦的环境,反而让师生们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夜以继日的学习,是他们参与文化抗战的独特方式。对于xxx来说,青年时代在云贵川山区行走的经历,让她见识了真正的贫困生活,尤其是在战争威胁下生活无着的穷人生活,这种见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经历的。没有这些见识,人生就缺乏宏阔的视野,也就缺乏在比较中得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如果说她的第一次学业选择有母亲一半的意愿,xxx因此走进了医学大门,那么第二次的专业选择则完全是她自己确立的。她认为,在接触到的专业中,只有细菌学是最依托于数据的,更接近纯科学。所以,她瞄准了这个专业的世界顶尖学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考入其中攻读硕士。

  1948年,在中国和巴西的倡议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1950年夏季,xxx带着科研热情和老师特纳的信任,以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身份,奔赴印尼做雅司病防治工作。4年之后,世卫组织又派她去缅甸从事梅毒血清学诊断工作,她在那里工作了3年。在此7年间,她与当地专家一起,制定了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更周详的施药方案,她也因此锻炼出因地制宜的工作能力。当世卫组织提出再与她续签时,她拒绝了,一个职业上的原因是,她要去挑战更棘手的领域,尤其是那些不治之症。这次选择,是她日后一生的缩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总是要尝试新的领域。

  放弃优厚待遇、不再续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要回到祖国。此前,xxx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已经赴美国定居,父母当然希望女儿能长久相伴,此时,她正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选择生活地点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在东南亚工作的7年中,她越来越想回到祖国。然而,自己身份的隔绝,使祖国如同“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到达。她去美国留学前,持有的是民国护照,所以她不能合法入境中国。这种状况一直没变,直到此时世卫组织征求她意见是续聘还是进修,xxx看到了转机,她立即拒绝续聘。当时英国与中国互设了代办处,她申请去伦敦大学进修一年,在英国更换了护照和签证。1958年6月结业之后,她借道欧洲和苏联,从莫斯科坐火车入境中国,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她不是不知道,这次选择,意味着可能与父母再也不能相见。但这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亚非国家流行病频发多与贫困落后相关,当时的中国也是如此,自己求学工作多年,祖国正在新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摆脱贫困,自己最大的用武之地就是中国。xxx回忆说:“国内生活确实艰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xxx这一代科学家,他们从苦难中思考,懂得了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时代赋予时人的重任,足以激发起他们心中的无限热情,带着满腔的热情,他们回应时代之问,填补时代之失,创造了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苦难辉煌。

  最美奋斗者事迹 8

  xxx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童年时候,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57年,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从此,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没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20xx年xx月xx日,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宣部将“时代楷模”称号,授予这位百岁的世纪老人、“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年轻的”共产党员。

  “当时的新中国还在成立初期,一切都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看到过我国导弹专家钱学森,当知道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着很深的触动。那时的我已经30多岁,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xxx回忆道。

  1978年,xxx接到国家交给她的任务,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和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项工作于她而言虽是崭新的研究领域,但麻风病却是人类所面临的古老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病致残的麻风病人也一直备受歧视。过去世界上很多麻风病人被隔离就算是好的,不隔离可能就面临着被活埋、被烧死、沦落到无家可归等情形。“因此,说起麻风病,人们往往谈之色变,深入工作中,我也深感麻风病人遭受的疾苦。”

  记得1979年到云南省的麻风村做实地考察时,xxx见到了好几个年轻的麻风病姑娘和她们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她们本能够拥有青春的年华和幸福的生活,但每天身心都遭受着痛苦与折磨,眼神里也透着绝望。“当时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还只注重实验室研究,研究成果往往不适用于实际,而根据前期积累的大量调研数据,xxx深知只有深入到病人身边,进行非隔离治疗现场研究,才有可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会之歧视。”

  当时,xxx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她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缺乏临床试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xxx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在xxx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根据中国麻风治疗标准,她和基层麻风防治工作者一道,前5年按每月观察1次,之后每年调查1次的频率坚持调研,前后达15年之久。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麻风寨的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开始了。“我们皮防站的两位在全县范围内历经三个月的艰苦考察,探访到的都是秃手秃脚、老鼠咬了手脚都察觉不到、生产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这不仅使我们工作人员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同时大家也决心要治好这里的病人。”随之,xxx把有关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最终得以实施麻风短程联合化疗项目,并收到了世卫组织援助的联合化疗药品及车辆等物资。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前窗玻璃飞出去,肋骨7根骨裂,双侧锁骨断裂,却依然坚持不放弃。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个小窍门:让小学生们每天都回家检查父母的双手、双脚,看身上有没有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或凸起的肿块;若有异常马上报告老师,由老师通知村里的麻风病防治人员,进行确诊病情记录和追踪、诊治。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使全世界数万名麻风病人受益。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1998年,国际麻风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xxx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xxx教授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2001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xxx的人生理想。2016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xxx在北京友谊医院整理好颈间珍爱的大红色羊绒围巾,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举起右拳。她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以笃定的声音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党员梦,“我要用我的余热,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美奋斗者事迹 9

  19xx年xx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击战中,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他只要稍微动一下,就要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许就会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邱少云的'战友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下午5时30分,敌人的枪声不响了,火焰渐渐地熄灭了,阵地上一片寂静。突然,潜伏在草丛中的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像爆开的定时炸弹一样,轰然一声炸响了……

  邱少云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最美奋斗者事迹 10

  胡海岚2008年放弃美国教职回国,2015年加入浙大,现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她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系统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揭示抑郁症发生及抗抑郁药物快速作用的.分子、细胞及环路机制,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促进了研发进程。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

  ——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揭示奖赏与厌恶对立情绪的神经编码,原创性地阐述了情绪增强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胡海岚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50余篇,其中以唯一通讯作者发表3篇Science、2篇Nature等。2019年荣获每两年评选一位的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被高度肯定为“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出色成果”。2021年被授予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中国科研在国际上发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作出积极贡献。

  团结君还注意到,在30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中,也有多位民主党派成员,如民建会员、北京怀柔田凤银长城美术馆馆长田凤银,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致公党中央第十五届妇委会副主任、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副会长钟瑾,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xxx等。

  此外,另有两位台湾同胞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们是杭州爱尔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燕和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xxx。

  最美奋斗者事迹 12

  如果用一个字来解析xxx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冲在麻防第一线,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拼”!

  “困难和阻力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甚至国家的,看你怎么去克服它。不拼就没动力,不拼也很难有所作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的确,xxx正是在不断的拼搏中超越自我。“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xxx采取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拿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记者好奇,“你就不怕被感染上?”xxx哈哈大笑:“我还巴不得呢,正好做个范本,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实际上,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xxx的带动下,当地的医务人员、地方官员也都开始与病人“亲密接触”。

  xxx敢顶。工作上,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她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就连中国麻防事业奠基人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争个面红耳赤。“在学术上、工作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对的,我一定坚持;错了,我马上修正。”xxx戏称这叫“真理越辩越明”。也多亏了这种性格,要不就很难有她率先试行的两年期“短程联合疗法”以及后来的“三级防保网”。

  了解她的人都说,xxx工作起来不要命,十足一个“狂人”。

  她曾四次遇险,身上伤痕累累。人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翻车了,她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说:“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一侧锁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线——这就是xxx。

  苦心人,天不负。xxx的实绩得到了国际麻防界的高度赞誉。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该组织麻防科主任诺丁博士紧紧握住xxx的手说:“全球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您是做的最好的;您是除马海德博士外对中国麻防事业贡献最大的人。”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去西南的时间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凤尾竹牵挂她,那里的红土地思念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1400多个日日夜夜,哪一刻不倾注着xxx的滴滴心血?四十余载韶华光阴,哪一天不激荡着xxx的锵锵心语?她用心织就了一幅幅绚烂的人生彩图,她用爱谱写出一首首华丽的人生赞歌。

【最美奋斗者事迹】相关文章:

最美家庭事迹01-10

最美网格事迹01-20

最美护士事迹01-19

“最美家庭”事迹05-10

最美绿色家庭事迹12-11

村级最美网格事迹01-03

最美廉洁家庭事迹11-04

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11-13

社区最美家庭事迹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