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发布时间:2017-11-23 编辑:dcl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发展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又进一步。   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潘国静曰“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在少林寺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说,少林武功源于此,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相传著名的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修炼十年的漫长岁月中,言传身教创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禅”等武功相辅相成,达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南拳 咏春拳 WingTsun   咏春拳,中国国术(拳术)中南拳之一,据传起源于满清中期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后经由严咏春、梁博俦等在民间流传,及至梁赞对之进行系统整理,一直列为“秘而不传”之术;直至叶问将之从佛山带出香港,公开授徒,使得咏春拳在当时的粤港地区被习武者所知晓。   在叶问的咏春拳弟子当中,以梁挺对咏春拳的传扬影响力最大。梁挺在对原咏春拳术的技击、拳理及法度的精准把握上,融汇贯通,并将之进行归纳、整理,以系统化、规范化方式,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级”的教练晋级体制、和“十二阶”的学员晋级体制,将之形成可供修习、教授、考核、升级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突破了原本中国武术早期“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靠师徒口耳相传”的发展瓶颈,解决了大批量群体教学、并保证学员学习效果的问题。使得梁挺咏春拳系WingTsun在数十年之间急速发展,成为修习人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个支部,子弟门人近200万的中国国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2.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内容资料(最新)

3.2015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大全

4.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5.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6.2015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7.最新2015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抄报资料

8.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三年级图片内容

9.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10.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版面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