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代表作

时间:2022-10-08 20:21:14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炳的代表作

  代表作指的是最能显示作者的思想水平或艺术风格的作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阿炳的代表作,欢迎阅读收藏。

  阿炳个人简介: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现留存代表作有: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二泉映月》

  作品创作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听松》

  《听松》又名《听宋》,其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音乐珍品。

  《寒春风曲》

  作品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大浪淘沙》

  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龙船》

  作品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昭君出塞》

  作品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创作风格

  阿炳用的最多的乐器,仍是那把家传的红木胡琴,经常拉的乐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运的《二泉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在他出入酒肆茶楼所用的节目单上,这首曲子暂时用的题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临终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创作者的胜利的口吻,向外人宣布,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 ,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个人评价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艺术家,他的传播途径是街头巷尾的谈唱,比较当下的网络歌手自由的传播模式,乔建中认为,这些有利条件是阿炳当年无法拥有的,但要再出现一个阿炳,却很难。“艺术要不得一点浮躁,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人是一种启发。”

  来源于民间的阿炳音乐,每一次弹奏时都有即兴地创造,这来源于阿炳几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仅仅关注弓法、指法、音准、力度的学院化教学,仅仅一首《二泉映月》的弹奏,无法诠释出阿炳音乐的全部内涵。所对阿炳精神、阿炳音乐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加细化,使之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一个独特范本。

  阿炳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扩展阅读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巨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阿炳的代表作】相关文章:

徐悲鸿的代表作05-05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07-19

杜甫的代表作08-10

契诃夫代表作10-11

雨果的代表作06-17

屈原的代表作04-02

沈从文代表作05-23

京剧代表作11-17

朱自清的代表作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