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07-18 16:06:54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7)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8)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9)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0)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选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文章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其原文如此: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子孙,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夺统治权斗争。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一神话只能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和开创新世界精神,讴歌古代先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讲是很具启发意义的。但今天把它选作课文用以教育千万之学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对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现的伟力的神话和讴歌”。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公共何许人也?为何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附历史真相)07-05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07-07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12-18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语文教案04-28

(共工撞不周之山)阅读训练附答案02-18

《诗经:臣工》原文翻译及赏析04-09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02-24

《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10-29

祝融胜共工的历史典故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