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时间:2022-03-23 15:41:02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寒食节遇上了“清明”节气,融合为清明节,加之古人放风筝习俗时间又与清明节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放风筝”一说。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意义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欢腾、一起喜悦。还不止是放风筝,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斗鸡等活动融入到清明节。一是悲、一是喜,一个清明节如何能将悲喜兼容?这可能由于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外出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现象了。

  在古人眼里,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放掉“晦气”、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论“放风筝放晦气”的'巫术色彩,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放松筋骨,活动肌肉。所以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自然地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

  放风筝的技巧

  一、放风筝前要先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强弱,如果附近有旗帜或吹烟,看它飘浮的方向就能知道。否则拾起枯草或一些小纸片向空中抛去,也可以测出风的正确方向。

  二、在风力适足的时候,放风筝可以不必请人帮忙,自己拿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边跑边看还要注意风筝飞升的状况,直到感觉风劲够,风筝向上爬升时,可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不继时,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有时尚须迅速收回一部份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

  三、放风筝时最好有助手帮忙,将风筝线拉长约十公尺,面向逆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扶着风筝后面的骨架,(比较容易脱离)拿着不动,施放者待阵风一来,将风筝轻拉脱离助手之手(不必叫助手放手),边跑边放线,直到风筝升起至相当高度时,前后轻抖,使风筝稳定。有很多施放者通常都会叫助手放手,助手还将风筝持着不放或向上掷出,有时施放者也不顾前后问题向前奔跑,这些都是错误的施放方法。

  四、若一次放数个风筝时,必须考虑风筝与提线的连结方式。

  五、如果风筝飞翔稳定时,可把风筝系在树干或物体上,任其飘浮,而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则必须随手操纵,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这时有两种控制方法: 一是迅速放线。二是迅速往风筝方向,向前奔跑数步,均可缓和其势,有时风力停顿,风筝向下坠落,将风筝轻抖数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无路,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

  六、如遇两只风筝线纠结在一起时,施放者不要惊慌,立刻与纠缠者靠近,互相交换调整,使线松开即可。

  七、收回风筝时,要慢慢收线,收线要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坠落挂在树上。

  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1、选择平坦场地

  放风筝时常需倒行,同时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在天上,容易出现摔倒或被绊倒的情况。因此,在放风筝前一定要注意观察地面的状况,尽量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场地,以保证安全。

  2、远离树木和电线

  放风筝应选择空旷开阔的场地,远离电力设备和树木。风筝易被高大的树木缠绕。另外,架空线路和变压器是高压电力设备,因此应远离这些设备,以免触电,造成伤残甚至死亡,尤其是放飞一些使用漆包线和锡箔纸制作的风筝时,更要注意。

  3、老人要注意安全

  老年朋友放风筝时注意做好准备运动、避免猛然转头。放风筝时,头颈需较长时间后仰,如果在放风筝前颈部没有完全活动开,长时间的后仰会加重大多数老人本来存在的椎动脉受压、痉挛等情况,产生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而导致颈性眩晕,进而出现站立不稳等症状,极易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

  老人在放风筝前,要做5~10分钟的颈部准备活动:眼睛应以平视为主,头颈平仰交替,活动幅度应慢慢加大,不宜一开始就大幅度地活动颈部。

  上述这三种就是放风筝时常需要注意的问题了,同样的,这些问题如果发生,无疑会让放风筝的心情大受影响,所以说,放风筝是一项好运动,但是也需要注意场地的选择,不要让一些小意外影响到您的心情

  拓展内容:清明节习俗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清明节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插柳:

  杨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三、清明节的意义

  4月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古人描绘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此情此境,大批民众趁着清明节扫墓,或扶老携幼手捧鲜花到各处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时代意义中的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子孙对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诲及发扬传统文化的美德。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合家团圆,重阳登高,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活生生的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习俗”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相关文章:

关于清明节习俗的作文01-25

描述清明节的习俗作文04-06

清明节的习俗「精推」03-13

清明节放风筝作文15篇03-11

家乡清明节习俗作文01-20

有关清明节习俗作文03-30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5篇)01-10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5篇12-10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的相关文章03-13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通用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