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课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素养课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
xx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平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习、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源分享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源平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平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件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习”经验,无论是新授课的课后随堂练习、单元复习、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还是每堂课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习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文绘本与教学课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平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习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来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名幼儿学段的老师,两次随教体局师训科组织的中牟名师队伍进行提升学习,收获颇多。如果说扬州行时让我有所思,而武汉行却让我所悟。同行的都是小学、中学的优秀老师,专家的讲座和参观的学校也都是小学和中学,虽涉及到幼儿园的内容不多,但也有很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次武汉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大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无论小学、中学和幼儿园,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教师要关注的是孩子们怎样学的问题,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观,该怎样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该怎样尊重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将课堂还给孩子,让学习真正作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次培训,在听讲座和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观自己日常的教育行为,专家讲座是引领,也是解惑,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一、解读“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
最早接触“立德树人”的概念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师德放在了首位,那时我也仅仅是将立德树人停留在师德教育建设的层面上,很少主动和教师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以及教育行为进行衔接。武汉教育科学院的朱长华副院长在《核心素养和教学变革》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理论架构和娓娓道来的教育实践的事例阐述,引领我们明白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而今天,我们是否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已经为培育中牟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了职业与专业上的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我和各位名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在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我们欠缺的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研究、自觉修炼自身的核心素养。
王校长在《浅谈中学教育管理者的心智修炼》中谈到,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他指出:一是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成人”重于“成才”,“育人”重于“育才”;二是怎么做。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结合点。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从我园的课程设置上也已经体现出来了。我们除了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础课程,还开展了“早期阅读”特色课程和以“传统的节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园本课程。今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争取将我们的课程推广开,让更多的孩子收益,引领我们中牟幼教走向更专业的方向上来。
二、立足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听了靖国平《做具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讲“鹰乃学习”的教育观点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很久很久耳边一直回响着“鹰乃学习、鹰乃学习…”孩子们坐在课堂就是学习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只有让孩子主动习得才称得上学习,这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以幼儿为本,我们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了吗?诚然,我们离真正的以幼儿为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朱长华副院长分享的《猫》的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还是华东心理学教授张文分享的从《灰姑娘》故事课堂教学康孩子的教育方式,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生动地课堂是给予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学习,才会爱上课堂。反观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做的是减法,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去掉老师过多的预设,把自主学习还给孩子。这样做,并不是说老师放手,老师就轻松了,反而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要懂孩子。针对幼儿园教育而言,教师要会观察孩子。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和撰写教育故事常态化,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次名师培训班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教体局领导对我们名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蔡科长冒着酷暑从头至尾和我们一起学习让我深受感动;冯老师和蒋老师更是为我们做好所有的后勤服务工作让我们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和中牟的五十多位名师在一起,更感受大家的学习的热情。蔡科长在开班和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让我震撼更引发我思考,促我行动,他鼓舞我们不仅自己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要越走越远,还要带领的团队一起发展。更告诫我们要沉下来,才能走的更远,才有可能成为跃龙。
通过培训让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了解到小学、中学的教育重点也更加拓宽了我的眼界,明白教育的大方向,我也更加自信我们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接下来我要努力借“他山之石”更好的开展我园教育实践活动,争取带领大家共同成长。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3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
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4
通过专题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六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好功夫啊。耳功,嘴功,眼功,手功,脑功以及身功。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尤其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二、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教师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于老师明确怎么教学生知识,其实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明白怎么有效地学习更重要。未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去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径等。如果我们要为他们终身奠基,就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教师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一方面靠经验,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懂得大数据分析。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去掌握大数据的话,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教学水平就跟不上。教师们不能只停留在做PPT教案的水平上,而要更多地使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5
7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教科所王凯老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想想自己上班的时间也不短了,应该说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可不管从教学水平还是自身水平,我都感觉进步不大。首先,我读书少,上班以来,读过的专业书屈指可数;其次我钻研的少,对教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始终浮在很浅的层次,深不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人,因为成长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充满爱与责任。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做到爱学生,爱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6
10月24日,我们历史学科一行六人到xxxx酒店参加学科培训,刚到酒店门口时,一棵翠绿的盆景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什么树,都深秋了,还这样绿!”同行的一位老师说。我们大家看了一眼,都很惊讶,然后大家都忙着去登记住宿。
一会儿,一切都安顿好后,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我们相约到外面吃饭,再返回酒店时,这一棵树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究竟是什么树,我们好好看一看。”我说。当我走近这棵树,用手摸了一下树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树是假的,叶子都是塑料做的,当然不怕寒冷,即使冬天也是绿的。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创造力。“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其中一个老师,顺口吟诵起这首诗来。
“刚才我是看到树干像真树,才判断这是一棵真树,没想到居然是假的。”听了这句话,我不由地想: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树干,怎么这么像真树?于是,我就用手摸了摸。唉!好像是真的。这种情形激发了我的探究欲,我用手切了切树皮,果然是真树,我就重新观察了整棵树,这次我发现,这是一棵真假结合的树,它的树干和树枝是真的,而叶子是假的。可能是秋天叶子落了,树没有了生机,于是酒店的人就把假树叶捆在真树枝上,让小树依然生机盎然。
一棵小树,我们认识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认为它是一棵真树,依据是:树太像真的了,树干是货真价实的树干;第二个阶段,我们认为树是假的,依据是:树叶是假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才认清楚地认识了这棵树,它是一棵真树干,真树枝,假树叶的树。我们的解释是:“酒店为了让小树在秋冬季节依然保持生机,在小树上绑上了翠绿的塑料枝叶。”
依据的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
我们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解释的依据便是史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没有依据的结论是主观臆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客观真实的史料,经过缜密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培养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探究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历史意义时,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史料。
依据材料一,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但是不是真的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呢?下面一则史料会给我们另一种答案。
从这一则材料,可以看到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并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因此辛亥革命在解放思想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依据这样的材料,得出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材料一中所列举的是广泛统计的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材料二中是一个农民的认识,这是孤证,如果这个老农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或是一个从大牢里释放出来的人,抑或是其它情况,我们能以偏概全吗?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孤证不立,多重互证,多方面,多角度搜寻史料,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我们才能得到较为真实的结果,才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历史的智慧才能被我们真正地汲取。
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解释的结果就会不同,依据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接近真实的结论。而对真实结论的追求,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随着史料的不断增多,历史结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以前我们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已经有了结论,但是随着"经远舰"的发现,可能对甲午战败的原因进行新的解释,究竟是技术问题,制度问题,文化问题,还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问题,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渠道是课堂,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们给学生呈现多少史料,怎么呈现,是实践中要逐步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上种下学科素养的种子,让它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慢慢成长。
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五大素养不是机械地组合在一起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五个方面。只要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就能让学生的素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当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小树,也能用不一样的方法和意识去解释时;当学生对从未见过的大树也能从容地用自己的能力去分析和认识时,那么读史明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核心素养也就形成了。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7
7月2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海口市十一小学校参加教师全员培训。十一小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认真聆听聂细刚校长精彩的讲座《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聂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听了聂专家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8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明确具体目标
首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课程设置——学科权重变化,课时再分配;
课程开发——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考验课程开发能力;
走班选课——走班或成为必然,满足多样化成才升学需求;
发展规划——教会选择,学生职业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必须;
师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对学生指导能力是否具备。
再次,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崇拜、不跟风、不过分追求时尚。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9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全体班主任在政教处召开了班主任核心素养交流会,听老师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
案例1,一学生由于不喜欢数学老师,导致不喜欢数学课,从而在被问到对数学老师印象时,用丑陋的语言来描述本来很漂亮的数学老师,数学成绩也一踏糊涂。
启示:喜欢老师的课,从喜欢老师开始。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所教的课。
案例2,上午放学后,两位老师分别留了两个学生在办公室,一个是因为学生上课违反纪律,一个是想给本来优秀的学生拔高一下。违反纪律的学生因为他的错误在受批评,成绩优的学生在更上一层楼,15分钟后,结束各自的工作,两位老师及学生离开办公室,到校门口发生的一幕令人感慨,受批评的学生马上跑到门口卖火烧的地方给老师买了两个火烧,送给老师并让老师给自己年幼的孩子一个,而成绩好的那位同学早已走的无影了。
启示:对学生的爱通过行为,语言,事例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的信息,正所谓"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这样,即使有时候因他所犯错误而批评了他,也让他感到和理解老师的苦心和爱心。
所以我们如何爱学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心,值的做教师的我们每个人深思。自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以来,71班的课堂上总有那么几个不和谐的因素使我的课堂失色,每次上完该班的课,或多或少总有遗憾,反思自己,对课堂上经常违纪的几个学生我并没有付出自己过多的关心和爱心,也没有了解过他们的想法,更没有了解过他们对数学的接受有什么困难,看来还需努力,还需学习…:…
对于学生,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用心感化,相信是块冷铁也有被捂热的时候。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0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与实践分析与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理论、时事资料的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和方法
道德与法治思想是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的认识,分析其关系、作用、实践应用等。是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行为、事情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实践运用、感悟它的实际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引自己为人处世,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要求。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例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道德与法治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例与人的道德与法治水平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2
4月12日“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在长沙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名师们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深深感染、熏陶了我。
在短短的两天里我们共观摩了13节课。 13位名师的示范课,节节有亮点,课课皆精彩。他们的课堂真实,接近生活。每位执教者心中都装有学生,每位教师的课例都体现了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育理念,示范、带动、引领着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杭州采荷小学邱老师的《解决问题》,借助“雨后春笋”问题请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与理解过程,运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有用的信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验证过程中,展示多种解题策略,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龙井茶的问题,都创造了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原生活场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始终在第一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轴心。
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所得点点滴滴都在激励着我,促使我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接触。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4
我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教师核心素养培训。通过学习收获非常大,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师有爱心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同时,思想品质、学识、能力要不断提高。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要遵守一个共同的道德基准,教师要具备公民所具有的道德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师德,敬业爱生。敬业,就是要有教育理想、教师信念;爱生,不只是爱好学生,还要爱每一个学生。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搞什么“三好学生”评选,人人都是一样的,人人都能成才。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很多问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好心的误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新型人才。
三、教师要有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生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于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需知识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的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知识希望它能管用一生。当今社会,科学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知识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由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培训结束了,留给我的思考还没结束。我知道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5
此次培训,旨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技能,鼓舞大家勇担教师重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以下学习体会:
一、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清楚地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知识能力,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书育人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作为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以积极恰当的引导,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中的公平性,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要懂得倾听与尊重,让学生愿意信任你,让学生学会自立,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的新的技能,丰富自身技能。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更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新的理念更加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对工作有了新认识。
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体会到对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清晰的认识。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教育事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6
两天的职业素养课已经结束好几天了,可是我对它的印象却没有淡忘,因为我在两天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两天的职业素养课程不同于我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学校的课程是比较呆板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没有活力。而职业素养课充满了激情,这里有老师的激情演讲,丰富的课堂内容,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让我们在这两天中一边玩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第一天廖先生与我们探讨了态度的问题。whatisattitude?很多同学针对这两个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两句话最能体现其中的内涵。1,iwilldomybest.2,iwilltrymybest.曾经,我们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第二句话,或者说很多人都是按照第二句话的方式做事。其实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们体现出了态度的不同。第一句显得更有自信,面对一件事情,如果打算做,就要认真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而第二句显的没有自信。所以我们以后的生活态度要努力的做到domybest.
随后由manmeet先生讲的《时间管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ntc的外籍顾问,是印度人,一口流利的英语吸引了在场的很多同学,我们学习了很多年的英语,听到这么纯正的英语对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时间管理》讲的就是如何节约时间,如何利用时间。对于每个人,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有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做很多事情,有的人却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我们想成为优秀的人就要努力的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manmeet先生给我们讲解了“二八定理”,我感觉很实用。做事就要有计划,充分的制定计划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划分成一个个小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这样不仅简单,而且能充分利用时间,计划可以控制我们有效的利用时间。通过这门课程我们都懂得了“timeismoney,efficiencyislife.”
第二天我们上的课程有史晨老师讲解的《什么是人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陈述了对人才的定义,体现了不同的人心目中对人才的不同理解。随后观看了李开复和两个学生的面试录像。李开复是有名的成功人士。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接着由ntc的老师来了一场现场的模拟面试,给我们这些没经历过面试的学生深刻的体会。
这两天的职业素养课程,最精彩的,也是给我们教育最深的就当属体现团队合作的课程。我们在《时间浪费游戏》中以小组为单位,从分发挥了团队精神。首先按事先随机分好的组,推选出一个组长,然后老师给组长开会,分配任务。接着我们小组讨论40分钟,这40分钟里,小组成员积极发言,激烈讨论。然后就是20分钟的ppt制作,主要是用ppt反映出来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每个成员都很努力,小组分工明确,我被派过去做ppt,平时我做ppt都是时间充足,而这次不同,短短的20分钟,要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经过组员的努力,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ppt的制作,在随后的4分钟演讲,我们组长发挥的也是很好。还有课间玩的《猜字谜》游戏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组要利用自己的身体,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配合,默契的合作,摆出老师给出的简单汉字或者英语单词,让下面的同学发挥想象力猜出谜底来。通过这次的职业素养课程,我们所有同学都深刻的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团队做时期可以很快的解决,大家集思广益,每人尽一份力量,团队成功了,每个团队的成员也会得到提高。今后我们在ntc的培训,继续以团队的形式互相努力,互相配合,一起顺利的完成学业。
两天的职业素养课结束了,但它教会我们的知识,做人的道理深深的扎入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今后的生活都会因职业素养课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最后诚信的感谢ntc带给我们的提高,谢谢!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7
几年来我们的《公民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采取“激情、明理、导行、”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能力。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教学我们把“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全面把握目标,通过教学交流、联系自己、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激情、明理、导行,让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回归生活。
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我把学习明理作为公民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在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我采用“辩析导行”方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学生的道德存在于生活行为之中,他们的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尊重团体规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8
一、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需要
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甚至也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它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承担着为整个国家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自然是两方面素养的综合。这两个方面的素养,就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作为个人掌握的关于世界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对于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具有的力量和所达到的成就,对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有着必不可缺的作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期,大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人文素养也是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的一个方面。具有科学素养仅仅是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个人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够真正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教育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即通过教育使个人了解和接受社会中通行的规则、价值、标准,从而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发挥作用奠定基础。这个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增强个人人文素养的过程。有了更高的人文素养,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才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个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一员。
(二)学生发展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出于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全面发展,自然不只涵盖了知识学习一个方面。无论是“高分低能”,还是对社会、对他人冷漠无情,这样的学生,只能算是“不合格产品”,培养出这种学生的教育,只能算是失败的教育。而从中学生的角度而言,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也正在经历着从儿童向青年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成人世界、对于外部社会有着无限的好奇与向往。而当这种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可能引发“叛逆”行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恰恰是满足他们这种需求的最佳手段。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使中学生们全面的理解外部世界的行为规则和自身应遵守的价值规范,满足了其了解社会、得到身份认同的愿望,又能够使其了解自身应服从的行为守则。
(三)教师提升需求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接受教育的过程,教师通过备课、讲授、讨论等教学活动同样使自身的知识得以增长,素养得以提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使学生接受全面而高质量的人文教育。由于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其具体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教师也需要随着人文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学习和进步,做到终身学习。
二、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缺失,即部分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理念,意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这一点在实践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单纯的将应试成绩的提升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一种工具主义的思想,即单纯的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种考试的科目来看待,作为一种应试的工具来看待,而忽略了其所蕴含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塑造的意义。这种工具主义的思想源自于在教学中的教师中心主义,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实际需要。这自然是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冲突的。
(二)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念上的缺失导致了教学目标的错位,思想政治课程完全以应付考试作为最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平时的练习,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为目标。当然,在面临着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考试分数自然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但仅片面地关注分数也会导致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被分数所异化。“分数至上”、“只要分数好,其余皆可抛”等思想也会相应萌生,这无疑只会进一步导致中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加困难而不是有利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方式的问题,即教学中的单方面灌输问题。课堂上往往呈现的景象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交流几乎为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事先安排出师生互动的时间,而是将全部时间安排在讲授活动上。当有的学生试图向教师提问或者就某一感兴趣的知识点发言的时候,往往得到的更多的是否定的信息而不是肯定的态度,其互动积极性受到压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学任务较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愿意将教学时间用在互动上。另一方面也在于部分教师对互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想“找麻烦”,或者认为学生“很肤浅”,没什么可交流的。
(四)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往往更注重课堂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实践教学方式。教师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内容,而课外引领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则几乎付之阙如。课堂讲授、考试训练方式使用频率极高,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则难觅踪影。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的时候,也往往是以理论内容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重视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具体社会生活环境相结合,忽视了与学生具体接受水平和发展需求相结合,这易造成学生的接受困难和厌学心理。
三、如何在思政课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一)要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实现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也就是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成以培养为中心,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学生的发展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中来,把教学活动根植在学生的成长需求之上。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够奠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思想基础,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到整个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来。
(二)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改变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中应纳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品格、实践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提高作为教学成果考核的一部分。当然,鉴于升学压力,将教学目标完全定位为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将人文素养纳入目标体系,同时注重学生应试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自然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与包容,才能够引导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具体来说,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应当从片面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实现设计好教学方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留出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的时间。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交流行为,对其进行引导和深化,向拓展学生思维的方向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甚至是讽刺和挖苦。
(四)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变化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还需要教学手段上有一些变化。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是课堂上的,如教师结合所讲授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就当地发生的时事要闻进行讨论。也可以是课外的,如教师布置一定的社会调查任务,由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完成。通过实践教学手段的加入,增强了学生在考试之外的相关技能训练,达到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9
一、加强德育教师的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学习, 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在技校德育课堂建构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课程体系,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态度、看法都会对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还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笔者通过自身对酒店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自觉消除对专业知识畏难怕苦的思想,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一, 积极参加酒店服务专业的技能取证考试。为了更好地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实施酒店专业知识的职业素养培训, 笔者先后参加了餐厅服务员高级工及技师的学习考证。看到老师通过努力取得两个专业资格证书, 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
第二, 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利用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的机会, 笔者参与到酒店的服务部、备餐部、公共卫生部等部门学习, 亲身体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了解工作岗位职责, 再把自己亲身实践的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让学生明白服务行业所应具有的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主动与专业教师学习交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依靠集体和相关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和专业老师一起切磋、探讨、交流, 不断加深对酒店服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增强运用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十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老师的知识也要向纵深、宽广发展, 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同时, 德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德育教学的补充, 更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在德育课堂中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二、切实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技校德育课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
1.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在遵循“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简、或摒弃、或更新, 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 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 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做到四培养。第一,渗透人文关怀, 培养职业情感。德育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专业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比较关心的诸如实习、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客服纠纷等热点问题, 教师实事求是、客观地予以解答, 释疑解惑, 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体验。
第二,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职业理想。引导学生对自我、职业、社会的认知, 使其正确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牵手走进健康快乐的酒店服务的准职业生活。第三, 联系工作环境, 培养职业责任。从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入手, 引导学生勇于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担负起工作的责任。第四, 结合专业标准, 培养职业习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结合酒店服务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标准, 引导学生不断地调整、修正和强化白己已有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改变教学方法, 突出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教育家杜威说: “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 德育实际上是培养人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 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综合采用自我学习、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同时有意识地选择与酒店行业相关的案例、事件、场景, 引导学生体现人物的职业性、代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如: 在消费观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消费心理, 于是设计了针对不同消费心理的人群,请学生作为服务员向客人销售酒店的招牌菜。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学会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应用,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对酒店服务专业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内容的变化,较好地发展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技能因素,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德育课的教学创设以贴近社会生活、联系工作实际为主,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效果。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形成有利于提升酒店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形式。
1.以酒店名命名班级名
如14 9酒服3 1 班命名为3 1 酒店, 平行年级中酒店班成了3 21 酒店。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评比、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及服务意识。
2.引入酒店的管理形式
将酒店开工前的礼仪问好成了课堂上的师生问好,将班级人员按酒店的分工予以分组, 分别为礼仪组、服务组、备餐组、营销组、公共卫生组。每一组根据目己的工作职责和特点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 相互切磋、指导、交流。
3.餐厅实训设备
进德育课堂课堂教学中把情境涉及的工作场景和设备也搬进教室,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 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及职湘素养要求的理解、运用和实践, 真正实现了“ 做中学” “ 做中悟”。
4.将德育课堂延伸到课外
德育的育人功能要延伸到课外, 把德育课的容量无限扩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课堂或课外,检验于实际, 再在德育课堂上进行交流, 以丰富学生的专业体验, 提升感受能力。
5.综合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
德育课的考核评价坚持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结合酒店服务专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标准来确定学生的考核项目, 从课堂表现、课余表现等多角度、多渠道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让评价更直观更具体。这种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成了师生共同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的驱动力, 更内化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 在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 技校酒店服务专业德育课教学坚持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坚持抓住德育课这个主阵地, 把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德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成长、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20
一、课题的提出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异议的选择。
当我们坐在学生身边,观察他们在课堂中是如何思考、如何与同学互动、如何处理错题与难题时,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者没有达成学习目标,或者没有产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反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的学习。当学习成为所有学生在同样内容上的熟练度竞争,学习就变成了一件与自我、与人的发展无关的事情。当外部的控制和压力移除后,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素养的核心。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真正的挑战在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项目教学,以学生学习和掌握核心知识为依托,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为解决一个具体项目,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自我确定学习内容和制定计划,是具有挑战性、自发性、持续性、真实性、反思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基于此,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研究。
二、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学科核心素养:20xx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要构建围绕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6个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学习中职数学学科后,形成了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职业发展的本学科知识与能力,包括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活动经验等等。
中职数学项目化教学:从数学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专业基础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深入挖掘开发案例和项目化教学资源,探索数学项目化教学手段,让案例和项目化教学更贴近学生专业需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中职数学课教学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紧紧围绕数学课学科核心素养,以中职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中职数学的项目化教学,正是从数学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专业基础需求出发,紧紧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中职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深入挖掘开发贴近学生专业需求的案例和项目化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情景信息以及数学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力、概括等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大脑的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生心智自由的基础。
三、研究领域现状及支撑性理论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上的落实与实施仍在论证与例证阶段,处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期,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体系。同时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应试教学的保守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还处于教师学习与认知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西方教育家认为数学项目化教学并不是传统课堂教学后的一个实践活动,而是通过项目来学习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项目化教学难以逾越学生情况,实现“主餐化”。其实,也未必需要东施效颦,以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对学生有挑战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构建中国式的项目化教学,更有实践意义。虽然项目化教学对大多数教师和学校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创设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并不那木容易,回归课本的照本宣科、背诵、练习,毕竟简单方便的多。但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探索才更有价值。
支撑性理论:
STEM教育: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PBL项目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传统的数学教学较多地关注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公式、过程的变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具有知识目标高效达成的特点,但中职学生往往是传统教学的不适应者。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参与愿望,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在适当范围内探索数学项目化教学,聚焦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探究性的、调控性的、社会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数学项目化教学,以学生学习和掌握核心知识为依托,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为解决一个具体项目,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自我确定学习内容和制定计划,是具有挑战性、自发性、持续性、真实性、反思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价值: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正确指导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落实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帮助基层数学教师去完成教学评价目标、教学研究方向,撰写、分析和设计教学案例的目标指向;有利于对于指向性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数学教学命题的设计、数学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有利于正面检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能达到的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数学具有描述世界和分析世界的巨大力量,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从中领略学习数学的意义,对结构不良的情境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引导师生在落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促进能力和社会参与度的提高,正确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正确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努力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态度。让师生在正常的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回归到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正确做人、认真做事的价值观中,回归到数学育人的教育目标。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研究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研究,一是探究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不断充分挖掘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二是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对学生有挑战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构建项目化教学。
研究内容: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理论研究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实践课例研究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课程建设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跨课程研究
研究的重点
如何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设计。
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于教师课题研究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个人反思,合作交流,以解决问题;
经验总结法运用于课题研究时对某阶段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再通过交流、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调查法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
个案研究法用于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一阶段的促进转变,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
五、研究内容的分工与落实
研究人员的分工
研究过程的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4——20xx.5)
本阶段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及调查,了解职高数学科学素养与项目化教学的现状,学习有关理论,作出初步概念界定。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xx.6——20xx.9)
本阶段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尝试进行科学素养下中职数学项目化教学,进一步收集文献资料,初步确立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和研究重点。
第三阶段:深入探究阶段。(20xx.10——20xx.1)
本阶段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实施深入探究。
第四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xx.2——20xx.3)
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成果的预期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力量精干
本课题研究人员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成员有三名高级讲师,有海门市骨干教师及校级骨干教师,多次在省、市教学大赛中获奖。都扎根于教学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恪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厚。
研究基础扎实
在前期调研论证之时,课题组对区域内有关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对网络资源、学术期刊进行了广泛搜集,对国内外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占有,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第一手资料,奠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课题主持人是南通市数学中心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职数学课教学研究,撰写了很多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且丰富的资源以及开放的科研视野,已有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夯实了本课题研究的根基。
研究保障有力
组织保障:学校为课题组的研讨搭建好研究平台,提供理论书籍和各类资料以及一定的研究经费,并成立学校检查小组,督促课题组及时研讨和总结。
资料保障:学校具备高标准的图书馆,设有专门的德育区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时间保障: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在平台创建课程,除重大活动现场研讨外,有效建立了在线研讨、即时交流、高效对接的科研新机制,在课题协调、活动开展、成果共享、培训指导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总课题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适当减少课题负责人的事务性工作,以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协调。
经费保障: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经费上予以全力支持与保证,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学校将创造一切条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圆满结题。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素养课的心得体会15篇11-12
教师素养的心得体会11-10
身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1-12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8-17
核心素养培训的心得体会11-08
职业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2-27
让素养立于课堂心得体会11-11
学生素养培训心得体会11-12
《音乐素养》的第五课时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