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心得

时间:2022-12-01 10:33:3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观摩心得(集锦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观摩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观摩心得(集锦15篇)

数学观摩心得1

  20xx年10月,我在滨城区实验一小有幸聆听了几节滨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的课堂展示课,分别是张艳玲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孙绍红老师、刘春霞老师、张朝霞老师分别执教的《玩出了名堂》,王媛媛老师执教的《花钟》,范文斌老师执教的《白鹅》和刘子煜老师执教的《猫》。结合听课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导入精彩纷呈。

  例如:孙绍红执教的《玩出了名堂》老师用孩子最感兴趣的玩入手“孩子们你喜欢玩吗?”张朝霞执教的《玩出了名堂》“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找不同》”“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能找的这么快,这么多?”这样的开课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精彩课堂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学习目标明确。

  滨城区范文斌老师的课这一点最吸引我。范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一上课,范老师先和孩子们回忆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接下来关注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节课范老师抓住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白鹅哪一点最有趣,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展开教学。最后范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刘子煜老师执教的《猫》,整堂课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展开教学,学习目标明确,让孩子学有所获。

  执教老师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在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这也是我今后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的方向。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三、我的思考

  首先,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汇报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兵老师的汇报中提到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再次,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子?

  最后,崭新的教学理念

  执教老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

  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数学观摩心得2

  20xx年4月21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口市山高小学开展的“海南省小学数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观摩活动,这次是我转教数学后第一次参加的观摩活动,因此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活动让我如获至宝、如遇良师,心境豁然开朗,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这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观摩了11位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琼海黎文媛老师利用小丽和小明正在做清洁,谁先擦完?自然而然地引出“面”这个概念。屯昌王翠柳老师,用击掌引出“面”这一概念,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自立探究,有效引导,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胡春霞、王丹丹、代巧丽等老师在讲授《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从摆中明白算理;海口李小波老师、澄迈李玉龙老师、昌江李环等老师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草莓,在摆中明白“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才叫做余数。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整体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例如:李小波老师,在教学7个草莓、每2个分盘,可以分几盘?让学生围绕这个思路反复思考:原来有几个草莓?分走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还剩几个?可以继续分吗?抓住了除法这个知识本质的理解,除法就是连续减去相同的数量,在活动中要体现这个数学本质的东西,同时,又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坚式计算打基础。余数的教学,“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句话是余数的本质。面积一课案例,东方符明艳老师,格子大小要一样才能比较,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车垫。洋浦李晓丽老师借助阿理、橘子等事物突破孩子对曲面的认识,建立对面概念的完整认识。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全省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心得3

  9月15日,20xx-2023学年第一学期叶县教研室区域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上午第二节,在会议室安排听我校数学教研组长杨艳红老师的《用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随后九龙中学刘主任,夏李中学李校长,教研室侯老师以及各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对这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虽然时间短,但学习到了很多知识,领略了高层次教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一、杨老师是九年级班主任加数学教师,针对九年级的的孩子年龄特点,课堂上用平和的语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不再是满堂灌的模式。目前为止,不光九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平和的态度、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三、注重数学题的书写格式。正确的书写格式不但可以让自己对这一类题有清晰地解题思路,还能让批改老师快速的的进行批改。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数学解题讲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四、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上课前要进行预习,不仅要把课本准备好,练习本也要准备好放在旁边随时准备进行练习,要准备错题集或类型题本,方便总结归纳。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只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考察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错误问题,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

数学观摩心得4

  本学期我有幸去成都参加了20xx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让我得以亲身聆听专家讲座,亲身感受多位专家、名师的现场授课,让我充分领略到他们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节观摩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茅塞顿开,大受启发,受益匪浅。专家老师们精彩的演说、先进的理念、精彩的课堂时间,都令我如饮甘露一般满足、舒畅!下面谈谈自己收获最大的几点。

  一、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都会面临无数次的机会,一直认为有好的机会你抓住了是你的运气好。数学是现代人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式,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了机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小学数学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艺术

  有幸聆听了几位教师的精彩演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北京的吴正宪老师的北师大版三年级《重叠》和五年级《方程的认识》。她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课堂被称作是“爱与美的旋律”,她的课堂经常出现学生集体呼吁“不能下课”。尤其是她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理论,正是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所缺乏的,如: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等等,她说的这些理论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老师去学习和借鉴的,想一想,现实中我们的数学课堂,能有多少学生喜欢数学和会学习数学呢!又能有几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喜欢自己呢!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以及在场的每位老师都能感染她的亲和力。而她课堂教学中那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个性化教学更显示出优秀教师的风范。几位专家都把更

  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交流、探索、总结。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数学课堂艺术本身独具的魅力所在吧!

  三、良好教学风格的积极影响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24时计时法》在业界都让老师们觉得很有难度在课,可是在张老师的课上,能看见张老师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学得轻松,也看见了课堂的高效率。几位老师老师课堂中都让孩子们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专家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非常值得我学习。他们的课堂注重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潘海燕老师生动愉悦的课堂气氛,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富有激情的教学风格,荡漾着智慧,呈现着自主,关注着发展;刘延革老师诙谐幽默、风趣满堂的教学风格给所有在场师生的极大快乐;刘德武老师温文儒雅、沉稳大度的课堂组织,敏捷的睿智与学生碰撞出心灵最耀眼的火花??

  精彩之余,收获颇丰。通过听课评课,使我再次领悟了学生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

  一、平等相处的重要性;巧妙利用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并用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对提升课堂教学的神奇效果??两天的学习紧张有序,天天精彩,真让我们一饱眼福、耳福。

  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知道自己该如何为孩子们负责,我想:上好每堂课、认真钻研教材、不断自我提升,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专家老师们的成功,见证着他们背后的艰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由此也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

  四、感悟过程,真诚付出

  培训结束了,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把这份珍贵的经历铭记在心,开始我教学生涯新的征程,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理念、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给大家,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方法回馈给学生,我会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悔于我的教育事业。

数学观摩心得5

  5月12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贵师大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夏青峰、徐长青、刘松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虽然时间短,但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领略了大师的课堂风采,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对几位老师的课谈自己的感受:

  一、注重课前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课前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学习中。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精彩的导入,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源于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就主动转变了,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回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

  三、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他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乘法分配律》本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堂课充满欢声笑语,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四、从简单的课堂中体现价值

  夏青峰校长提出的“追求简单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让我印象深刻,也将是我一直不会停止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听了夏校长的专题报告和《小数的意义》这堂课,感受到了夏校长课堂的“简单”,更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简单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简单是对教学的本质有着清醒认识之后的返璞归真。简单课堂要让教学、课堂变得简单,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的实际是最为深刻的,是对文本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即时生成的正确引导。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简洁的课堂结构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是一种令所有老师向往和追求的课堂境界。

  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解决问题》,感觉很兴奋,课上得太完美了,课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始终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始终紧紧地抓着学生的眼球,每一道题的引导非常到位,点拨亲切自然,而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原有水平。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感觉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我们以往所追求的“高质量”、“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也不是空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泛泛而谈的形式化教学。真正的有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还体现在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总之,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理想的课堂,用精辟的语言展现了一堂堂经典难忘的课堂。名师们独创的设计、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他们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教育全新视觉的思考,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心得6

  12月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口海职院举办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一共现场观摩了五节数学优质课,五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每一位老师所执教的课堪称优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激励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从而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每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师生互动交流

  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热身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二、合理地创造性使用与处理教材

  刘德武老师的讲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三、想清楚我们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讲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在教学中,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练习反馈和强化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听了刘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及专题报告后,体会到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认为《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在分配时因数只和前一项相乘,而忘记和第二项相乘,但是通过知识前测,发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还有像:70×50+50×90=70×(50+90),50×(3×4)=50×3+50×4此类错误,如果教学中只是注重抓第一个易错点时,学生掌握的情况就会不理想。刘松老师在教学时,首先是通过举例说学习委员小陈是我的朋友,班长小郑是我的朋友,让学生合成一句话,(小陈和小郑都是我的朋友)再把这一句话分开成两句话来说,从而引出要学的内容,接下来,刘老师用他搞怪的方言、独特的跺脚记忆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及读算式的顺序。来引导学生分别发现3×(5+1)=3 ×5+3×1然后通过模仿创造、自我检验;意义建模、内在提升;体验无穷、揭示规律;重点剖析、深刻理解,分别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

  钱守旺教师的讲座“我的二十个课堂教学主张”也有许多观点值得回味。如:教学口号“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他认为孩子不犯错误长不大,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人人都会出错,出错并不可怕。只给学生讲明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师。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本真?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数学观摩心得7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 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数学观摩心得8

  通过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观摩交流展示,我聆听了不同类型的讲课,每一节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老师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增强今后的自信心

  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加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等,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要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通过研讨反思和不断剖析,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培训活动中,收获满满。让我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熏陶了我们的心灵。

数学观摩心得9

  美丽的黄山脚下,一群热忠教育的人,满腔为教育奉献的心,聚拢在一起,展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成果,2年一届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今年在黄山这座美丽的城市举行,我非常幸运的聆听此次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节课在此上演,在香茗大剧院我目睹和聆听了16节精彩的课,感受到教育改革大潮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在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提倡我们听课看课时要多角度看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看四基是否落实,核心素养是否养成,教师要立德树人,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模式、提问、回答、各环节的衔接,要关注创新,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课堂的特色。带着这样的指引,打开了听课的大门。

  第一天上午的三节课分别教授的是《植树问题》 《数与形》 《数图形的学问》,三节课均与图形有关系,教学上三位教师都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教学,印象最深的是甘肃的王仁江所执教的《植树问题》中,教师打破传统的让学生先研究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后在探讨其他的两种情况的模式,而是采用另一种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先将三种植树的情况用实物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研究的情况,一个小组研究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汇报时,将实物图又提炼为更加简洁的线段图,最后再用算式表示出来,汇报过程中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完整,以及生问生答的环节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自然、巧妙地引导出来,在学生自主选择方案探究时,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感兴趣,也提高的孩子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这环节的处理,王老师大胆创新,很有新意,在最后的总结环节,用一颗大树作为背景,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就是大树的枝叶,善于观察生活,这棵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植树问题本身不好总结,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都是今天你收获的什么,而王老师用动画演示出硕果累累的大树,很好的对本节课进行收尾,也是一大亮点,总之本节课的学生参与率高,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导,为大赛的开展唱响了第一曲。

  《数与形》和《数图形的学问》中教师都采用生活中学生容易见到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把握好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下午的三节课分别讲授的是《搭配》 、《分类》 、《掷一掷》,均属于数学广角类的课,三位教师在教学模式上都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回报交流等设计恰到自然的将重点知识引导出来,印象比较深的是 新疆的《掷一掷》,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类似这类活动课,教学时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巩固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我的教学过成中,也要让孩子们对知识的形成,自己猜测、探究、获得知识,不再教师一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要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产生,才是数学的价值所在。

  本届全国优质课赛上,一等奖的第一名是来自北京的倪老师执教的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对于这样的全国性的大赛,倪老师用的是刚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课堂的教学的组织非常好,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漫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也许11-20这些数很简单,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已认识,没有什么讲的必要,听完这节课,才发现数学的魅力。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老师在引导计数器时,用了两个大小、颜色一样的珠子问孩子们能表示出11吗?班里的孩子们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可以,一种认为不可以,老师各派出几人来争辩说自己的意见,认为可以的孩子解释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一个珠子表示一个1,而认为不可以的孩子解释珠子长得一模一样,只能表示同样的,要不就全部表示十,要不就全部表示一,这个时候,老师引导的说出这么一句话“是呀,你们怎么区分谁是十,谁是一?”正是这句引导,让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一个标上十,一个标上一,接下来对于计数器的出示和认识就水到渠成,本节课出彩点就在于此,孩子们在激烈争辩中把本节课的重点挖掘出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因此一节好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同时我也是倪老师,她也是倪老师,我们之间却相隔着很远的差距,她的从容、淡定,课堂的掌控,教学设计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她在教学中对孩子的放手,呈现出不同学生的想法,都值得我学习,听了他的课,我发现给孩子机会,孩子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教师可能会想到学生的一部分想法,却预设不了全部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最精彩的恰恰是这些我们想不到的意外。

  我的教学经历还很浅,因此我看到的层次还不够深,我学到了课堂的生动活泼,学到了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看到了现在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活动的组织,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看到了要把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用孩子们常见的常做的一些事物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有时我常想,数学到底教会孩子的是什么,不是单单的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方式和探索的精神,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的教学方向,王永春教授说过好课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完美。教学的路还很长,知道并且做到就能做得更好。

数学观摩心得10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心得11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心得12

  几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但名师们的课,名师们的话,课间的一举手一投足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从他 们的身上看出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讲一节课或几节课,一个教师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在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必须博览群书,看到的要勤记,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有感想就记下来;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会想会做,不怕失败。心有多高,就能飞多高。

  (一)亮点

  参加“(湖北宜昌)十省市区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新,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激荡着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在试图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2、在教学中,教师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都能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多数都能进行整合,如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的整合,有创造性地生成教材。此外,还能联系、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重要资源。

  3、在课堂上,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优化策略。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上老师们都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2)利用数学关系等。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5、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组合(优化)的结果。

  6、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数学素养。在理解“进一法”、“退一法”一课中,学生的回答:从生活角度看,为什么用进一法;从数学角度看,为什么用去尾法,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甚至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好;二学生方面:呈现出学生的发展不错,也进一步检验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

  1、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是好的,但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少,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难,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有时教师把问题讲得太透,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改进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2、练习的安排有如下几个问题:

  (1)练习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练习的难度相当。

  (2)练习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成。

  (3)口头练习多,而实际动笔的练习偏少。

  (4)一些课有执行教案的痕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不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果要想自己真正的进步,真的要多听课多反思,抓住根本的要点,去掉无用的细枝末叶。我觉得最好多听听同事的常态课,每一节课你只要认真去听,都会有收获的。

数学观摩心得13

  12月3—4日,xx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xx老师现任xx市xx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xx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xx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数学观摩心得14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加强数学阅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听课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感受。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6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杨宏老师的《数学广角》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烙饼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植树问题》时,马老师利用植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李老师的《角的分类》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享有动中学的乐趣。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角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找角,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去做,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等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角的大小。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如罗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刘老师的《数与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规律,学习数学。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心得15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郭素英、王有花的课堂,此次观摩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郭素英老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堂课中,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太阳城”超市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容易的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次,结合例题中具体情境,分析得出单价、总价、数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单价×数量=总价;并从中引申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流畅、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最后,郭老师设计了既有新意,又有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当堂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王有花老师在讲授《加减混合》这节课时,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迅速与老师拉近距离,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开始时,王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为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故事,王老师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把复习旧知和探究新知很好的衔接了起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动静结合地方式,使学生轻松且牢固地理解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观摩两位老师地课堂,我认识到,在教学时要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略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教师。

【数学观摩心得】相关文章:

数学观摩心得12-01

数学观摩心得15篇12-01

幼儿园数学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12-01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2-01

数学观摩心得范文分享(通用10篇)12-01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09-13

数学名师课堂观摩心得体会11-05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11-29

小学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2-01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5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