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心得

时间:2022-12-07 18:00:1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心得

论语读后心得1

  《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努力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通过学习《论语》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本书分了7个部分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感觉很多道理是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实用的。《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有人说过了三十岁就要给自己一种减法生活。这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终还是想追求快乐的。书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而第三个人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难处,而是憧憬着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我想要这样的人生。

  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长大了到社会上交往,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是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错肯定在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时候教育他也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是后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哲学论断。)这样下来,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咋听起来孔子这么告诉他的'弟子,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其实孔子是告诉我们处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书中所说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这就是六经注我的境界,是三十岁这个年纪所应该具备的心灵自信的能力。我还在努力,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博大精深。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间断地学习。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论语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话,也许只要读透其中一句都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

  现如今,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忧郁、牢骚多,工作生活乐趣少。像我们教师又何曾不是这样呢?我几乎天天看到老师的疲惫身影,天天听到老师不满的声音。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有时还真有误会和矛盾,心情同样不佳。这些都影响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生活的乐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觉很好,有修身养心,去郁闷之效,使人心胸突然开阔。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校园多美妙!我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论语包含的东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还太多。

论语读后心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别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这位大儒家学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则能成就大业。

论语读后心得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单位吧。在这个集体里,就有体育课上的猛将、美术课的绘画巧匠、书法好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心得4

  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

  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大海之中。

论语读后心得5

  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X,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X。

论语读后心得6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多交了一个朋友,终生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就像喝了一杯香浓的咖啡,余味久久围绕在心中,我读了《论语》心得。看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这便让我们再次去认真思考人该怎么活下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最大的魅力往往是用简洁而又短小朴素的话揭示一个博大精深的`道理。这些道理都穿越2500年的历史长河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于丹的《论语》心得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追求。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理想应该是给这个社会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发展,和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不懈怠,也不能够懈怠……

论语读后心得7

  “仁”是什么?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便是“仁”。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人际交往

  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读后心得8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直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来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快乐!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对比,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习。

  因此,我们要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论语读后心得9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把论语分为七大道来阐述。这七个人生道德是----

  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中国汉字,却有一番风味,当然,要把这些道德修养都具备的话,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生之道。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于别人。如果你有了这一道德观念。那将对你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心灵之道。看见别人好的地方,要以他人为榜样,向他人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坏习惯。

  人生中,还需要很多东西,道德修养是不可少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以前进为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心得10

  时光飘啊飘啊,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论语读后心得11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快乐的为师之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论语读后心得12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论语读后心得13

  《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智慧,中学生作文《我读了《论语》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它让我们懂得一种面对人生的心态,一种人生理念。

  《论语》告诉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的内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照耀他人,让家人和朋友们乃至于更加宽广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使人欣慰的理由。

  想要别人对你好,尊重你。你首先就得尽你所能为别人帮忙,做有用的事,做一个有用之人。《论语》中将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吧。

  这句话,说的也蛮正确的,因为,只有当天地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伟大。不然如今的我国怎能这般繁荣,这般富强?

论语读后心得14

  妈妈给我报了坦坦国学班,就这样,我开始读《论语》了。《论语》十分有趣,里边有很多关于孔子说过的名言警句,比如教我们如何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治学方法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语》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我最喜欢这句话:“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这里的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如果你想做君子,那就要尊五美,屏四恶。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她看见了一个大哥哥坐的位置,大声骂:“起来,让开,我要坐。”那位大哥哥看上去身体很弱,很累的样子,那个老奶奶却坚持要他让座,大家都说:“你不能倚老卖老呀!”我想起了孔子的话:“老而不死,为之贼。”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从小不懂礼仪,长大无所作为,老了还要祸害社会。

  《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子。他很谦虚,从不跟人比较。比如,孔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不如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家更有钱吧!”孔子心想:“我若跟别人比,这样就违反了天命,就不是一个君子了!”,于是他严肃地说:“我不会跟你比的。”阳货很生气地嘲笑孔子家穷,孔子却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说完便走了。

  以前,他的弟子很少,后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我很喜欢聪明的子贡,他十分的尊敬师长。子贡看见孔子,很尊敬地向孔子鞠躬并问好,还经常向孔子请教许多关于如何成为正人君子等方面的问题,孔子也非常喜欢子贡,教他各种各样的道理。孔子去世后,子贡就在他的墓地旁住了三年,子贡去世后,还嘱咐后人将自己的墓地和孔子挨在一起。

  我也喜欢《论语》中讲到的'第一学霸颜回。颜回家中贫穷,但从不放弃学习。每天晚上颜回都坚持读书,勤奋好学,后来成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本来想把他的学问传给颜回,可惜颜回却早早去世了。

  《论语》还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多思考:“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果要做一个正义的君子,那就要懂得九思,学习关于君子的话,千万不能和小人做坏事。

  如果你想要成为孔子这样智慧的人,那么就来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心得15

  《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讲到处事之道时,孔子强调了“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事情过了头,和没做到位是同样的效果。所以“处事之道”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事的分寸。

  《论语》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这就是所谓的“尺度”了。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事事有尺度,以避免人生的浪费。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很多人在“以德报怨”。对伤害自己的人,或是领导,或是恋人,仍然一味地恭敬,不敢以正直,公正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我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不理智的。首师大的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避免资源浪费。”是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难道你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情感给一个有怨与你的人么?我们应该把这宝贵的情感赠予一个有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也许不可能避免很多伤害,它可以被人欺骗,但他内心不能迷惘。简单的说,就是,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做出无效率的傻事。

  在行为方面,孔子也强调了“分寸”孔子认为,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人与人之间的分寸就是要保持距离。于丹教授认为:“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为了不影响别人,每个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只是距离有大有小。《论语》中也认为无论对领导还是朋友,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分寸。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在说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所以,朋友间要有度,对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于丹教授认为: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论语》中提到的仁爱之心,是这样说的: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我身边的同学就有这样的烦恼:他知道他的父母很爱他,可谓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但他认为这样却失去了自由,透不过气了。而我的父母给我有足够的空间,他们希望我能早日独立。所以,我觉得这个家庭很舒适,很快乐了。这正验证了一句谚语:花未全开,月未全圆,即是最好的境界了。

  对于工作呢,孔子认为也应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我认为这并不全对。做好自己的本份固然重要,但当别人有困难请求你的帮助时,应该出手相助。所以,孔子在此补充了一句:“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此。”君子临天下,做任何一件事,用义作为参照,作为法则。

  孔子云:“慎于言。”告诉我们说话也应有度。在当今社会中,这一点甚为重要。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话。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如此。我的学校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一名同学因为在公共场合中说了有损于学校形象的话而被处以严厉的处分。此所谓“祸从口出”了。所以,于丹教授认为:“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最后一条是“礼”。孔子云:“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孔子能做到等老人都出去后,他才出去。绝不与老人抢行。所谓圣人之圣,从日常点滴中即可看出。

  对人,做事,讲话掌握分寸,懂礼仪,即是《论语》教给我们的处事之道了。

【论语读后心得】相关文章:

关于论语读后心得03-20

论语读后心得(15篇)05-14

论语读后心得15篇12-24

关于《论语》读后心得体会03-25

名著读后心得03-24

简爱读后心得01-28

《百万英镑》读后心得04-28

我与地坛读后心得03-10

《柳林风声》读后心得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