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20 16:17: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2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2篇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

  “课题学习”是在新课标下的新增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学习也是我国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全新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相关的知识,体会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且还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课题学习”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似简单却蕴复杂于其中。比如七年级的“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需要学生采集大量的数据、处理数据,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否则不能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

  2、“课题学习”的内容以何种形式来呈现这也是比较难把握的。比如:九年级的“ 23.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本节内容是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学习还是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当然以其内容来看应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佳。

  3、把“课题学习”当作活动课。把“课题学习”当作活动课,这种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的确,有些课题学习的内容可以组织成活动课,比如:九年级的“ 29.2三视图29.3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七年级的“4.4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二、上好“课题学习”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 1、 透教材,备好课。

  吃透教材,备好课,这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对于课题学习更应如此,不打无把握之仗。

  2、精心组织授课形式,调控好各环节。

  对于这一点上面也提到,针对内容要采用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组织成活动课、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

  3、适时引导,及时总结,体现思想,形成规律,提高能力。

  教师要及时引导好,总结好。切忌为讲本知识而只讲本知识,应该让学生明确同属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该如何分析,即要做到一点盖面,举一反叁。

  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分类研究,由特殊到

  一般,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找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分层教学,渗透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学生须做到

  1、课前预习,做好标记。

  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预习其内容,把遇到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待课上解决。

  2、课上积极主动,动手动脑。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对于疑问要大胆探讨并做到勤于动手动脑,真正把所存问题各个击破。

  3、做好笔记,写好感受,善于总结。

  把教师所阐述的规律,在分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以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做好笔记。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也是反思积淀的过程,更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培养好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长期探索课题学习教学,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2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集体教学还是很普遍的,老师的活动设计也是按照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这就容易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孩子“吃不下”,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使得能力弱的孩子逐渐失去数活动的兴趣。本学年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能力差异教学活动的研究。关注幼儿差异,让幼儿学习不一样的数学,下面是我在本学期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一、制定目标时——针对差异

  我们不求能力差异的幼儿同时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允许他们异步达标。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中,针对不同差异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首先强调基础目标,重视目标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确保目标指向大部分幼儿,同时考虑目标的弹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要求不同。能力弱的幼儿注意基础目标,适当降低要求,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目标;能力中等的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能力强的幼儿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中班“排序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初步学会按物体数量的AABCDAABCD规律排序。能力弱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图的排序规律完成ABCABC练习。中等能力的幼儿能根据教师要求按ABCDABCD的规律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幼儿自定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创造不同的排序方法等。

  二、方法选择时——尊重差异

  教师在选择方法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异步达标的目的。如在学习排序时我针对佳妍、景伦、翰杨三个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的幼儿选择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翰扬在串珠子中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点,在串珠子之前,他用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观察模仿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呈现的作品也相对比较好。对待这样的幼儿,我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让他串出与教师不一样的项链。而对于已有一定的归类意识景伦,我采取了“让他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策略”,鼓励他学习简单的单维排序来串珠子。对于佳妍,她属于无目的的玩,缺乏思考和归类方面的能力,针对她的表现我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鼓励他模仿旁边的同伴把相同颜色的串在一起。我们只有正视幼儿能力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幼儿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时——考虑差异

  在提供数学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活动目标,又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投放材料,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如在数学活动“排排队”中我们班级孩子们的照片拍下来,从矮到高或者从高到矮排序。一番观察下来,我发现两极分化特别厉害,能力强的孩子一会儿功夫就能把三个小朋友从矮到高或者从高到矮整齐地排好,而能力弱的孩子拿着小朋友的头像,不知怎么放才好。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游戏材料,给能力强的孩子一筐材料里放了4-5个小朋友,让他们想想人多了该怎么排队,而能力弱的一组,我就在底板上画了从高到矮的矩形图,暗示孩子高个子应放哪,接下来放哪,最矮的矮个子应放哪,并形象地把它说成是高房子、中房子、矮房子,暗示他们一一对应摆放,果然能力弱基本都学会了。又如在中班进行关于分类的教学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则提供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能力层次的操作,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

  四、教学评价时——承认差异

  幼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评价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评价的要求也不同。对于特殊幼儿,教师采用“拉一拉,帮一帮”的态度多鼓励、多引导,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能力强的孩子多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提高的竞争意识,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给孩子一个灵活的评价标准,启发他们多看到同伴的长处,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动让幼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更要教师能正确对待幼儿客观存在的差异,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中的差异问题,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幼儿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幼儿的智慧潜能,就一定可以让不一样的幼儿学习不一样的数学,在不同的机会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存在不足:1.如何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和在课后的反思中也关注幼儿之间的数学差异这将是我今后继续研究的内容。2.案例的说服力还有待继续斟酌。3.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分析还有采取的措施如何更具有针对性还有待加强。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3

  我们五年级组开展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开发的研究》这个课题,收获不小,本人心得如下:

  首先,我很喜欢我们的组长赵老师组织的这个团队。赵老师博学、严谨、风趣、对我们又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总是对老师充满了肯定与鼓励。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们,个个都很能干,上课、评课、做调查、写文章……样样都拿手。而自己却有那么多的不足。但是,与压力相比,有机会向赵老师及其它的优秀老师学习,我更多的是感到荣幸。

  其次,我喜欢我们的活动形式。每次活动,我们都是在课例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讨交流,然后赵老师对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辅导,不仅如此,还辅导我们写调查报告、写论文、写案例、赛课,以及参与数学生态课堂的活动。一年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我开了眼界,逐渐转变了教育理念。

  再次,我喜欢《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开发的研究》这个课题。通过每次活动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老师教育学生,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的发芽、开花、结果!

  在数学生态课堂上,不仅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在这一年中,在听课学习时,我也会不自觉地从生态课堂环境的角度去观察,观察课堂的物质环境,观察师生、生生的交流,观察师生的评价与情感交流。优质的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知识的收获、一次次能力的提升、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哪怕作为听课教师,也吸引着我的思维快乐和积极地参与,我想,我正是身处于数学生态课堂环境之中,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受,它的魅力影响的也许不止我一个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在尝试着营造生态的课堂环境,除了课件、板书设计等要简洁美观,我在传授新知的环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课堂中保证小组合作交流的次数与时间,教师注意倾听、对学生的评价多了鼓励与期待等。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课题研究的参与逐渐发生着转变,但是转变的程度还算不上理想,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等,一直是让自己困惑的地方。什么时候,自己的课堂环境也能"生态"呢?

  是呀,教育是"农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自己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真正地投入,学生才会送给自己一个满意的课堂。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4

  在月初学校对国家级的课题指导-自主学习的研究做了工作上的部署,本人针对自己的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并运用于实践,但是通过这一段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对资料的研究,对于目前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只能把他们放在低坡度上,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基础来考虑的。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通过分阶段进行,设计阶段的目标和主题,通过这段初级阶段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点注重课堂气氛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学生上课死气沉沉,看人家那个班,教师振臂一呼,学生应者云集很是羡慕。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非如此,我觉得最棒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考问题中。学生说:我们班上课就是抬头看黑板,低头做笔记,大家始终都在紧跟老师的思路,觉得这样挺好,若只是几个人一直在说,那叫起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必须巧妙地制止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花大心思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思维,这样也可以部分程度上解决上课走神儿的这一对学生普遍同时又让我们很苦恼的问题。如今的课堂我们都太关注与模式,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等等,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根本——英语老师主要的任务还是让学生喜欢英语。

  第二点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感觉做得已经很好了,可是事实证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颗平常心,多反思。每节课下来,让自己满意的时候很少,我觉得可以对照教案回头侃侃自己的课堂设计到底实施了多少,每个环节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反映和预想的有什么反差。站位高些地去看这些问题,而不是像我以前那样总是想这节课我没讲完内容等等之类没太大意义的问题,多找找原因,下次注意以下;另外感觉板书设计像以前的事情,现在根本不怎么将之放在心上,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我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是起步阶段,该扎实的看家功夫还是得下心思努力去提高。

  第三点苦练内功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多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诸多公开课上,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会看到很热闹的场面,教师也很激情,但总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这点结合我自己的课堂也很有感触的,我很想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课堂上尝试着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但很多时候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在哪里,我曾经迷茫过,后来我去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发现她的课堂充满着融洽的师生氛围,教师和学生娓娓谈心,学生欢欣鼓舞,在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老师讲课的内容,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这是教师上课的一种境界——老师只有具备深刻的知识,才能使他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而不是教材内容上。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以上是我在开展这个课题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我觉得正是这些的感受在不断的支持着前进。我有理由相信前景会越来越好的。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5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

  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缺乏知识的“灵魂”……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

  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拍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

  现。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显然,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无论是对课程教材的开发,还是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是改变当前数学教育被动局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课程小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学习中锻炼如何合作、如何探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我认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用“综合法解决问题”在小学是可行的,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数学新课程所展示的教材内容都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为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内容和学习空间。

  2、从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段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是这个年段的主要特征,数学课程小课题研究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3、学科教师的系统指导,也使得学生的数学小课题研究在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保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

  这个学期我接手一(8)班,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也不认真,不能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更不会举一反三。成绩中等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带了耳朵在听,不举手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问的时候莫不关系,就像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讲笑话的时候才兴奋一下,过后就又是老样子。自从参加小课题研究后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空间,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交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让学习背景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解决问题的步奏“找到数学信息,建立关联、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到数学信息,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用活例题、习题,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数学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从踢球、捉迷藏、丢手绢等方面寻找素材,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更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8班的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7

  参加了小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是我知道了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还包括:

  1、"活动记录"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笔记"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对教师有以下好处:①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④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专题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

  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8

  一学期的小专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中,我品尝到了分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分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师生间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采取的都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参加小组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出生动活泼的热烈氛围,把导课艺术、沟通情感、提问技巧、语言体态,板书设计和组织管理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把动口、动手、动脑结合在一起,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的交流能真正碰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数学知识变枯燥为生劲,使数学概念变抽象模糊为清晰,使学生学习转被动为主动。另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伙伴”,“交往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对学生而言,研究之初,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小组合作学习路上有了教师这名特殊的合作伙伴的陪同,学生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教师就如一股力量,给了学生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他们走向成功。这样,师生的关系就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师生关系充满乐趣!

  二、课堂上的乐趣

  “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既擦出智慧的火花,又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在教学时,能放手就得放手,要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有些数学问题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回答全面,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成,让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互相启发,可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快速生成。

  例如:我在讲《圆锥的认识》的时候,不是直接叫同学找到底面圆心和高,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巧设情境——收获季节到了,晒谷场上有一堆谷子,李叔叔想知道这堆谷子有多高我们怎样才能量出这堆谷子的高度?同学们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能量出它的高度?这时候,就巧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堆沙子,让学生从实际中找出圆锥的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9

  20xx年,我校申请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一年以来,理论学习、外出培训,我就像一棵幼苗享受阳光雨露一样如饥似渴地享受着知识的浸润,从中也使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显现特点。能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效应距离,把教学内容、图文设计和影视编辑有机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多方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记忆等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谈一谈一年多来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我自己执教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美丽的动画视频

  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配上优美轻快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动画和文本文字,教师感情饱满的范读,使学生再次感受课文的情感内涵、语言节奏,领悟课文的音乐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

  2、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渲染情感气氛。

  小学生的情感极其丰富,易受感染,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特定环境中去感受,去品味,达到渲染情感气氛的作用。我校陈锦珠老师执教美丽的童诗《贺年片》,多媒体课件“以诗为本”,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整体格调优美生动,通过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境,通过和谐的乐曲增加文本的感染力。课上适时穿插《新年好》《铃儿响叮当》,使整节课一直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媒体以它特有的形式感染了学生,调动了情感,把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同时令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体会诗歌的美,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运用多媒体,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七律《长征》是长征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但这些似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体会

  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长征路途遥远,历经11个省,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执教教师设计flash动画,展示了长征路线图,并运用多媒体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疲惫行军等场面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对长征一路的艰难险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适时背景音乐的穿插,渲染了氛围。结尾处的配乐诗朗诵,将学生情感推向高潮,让课在高潮处结束。

  一年以来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但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0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养的提高并不是同步的。相反,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心理问题却日显突出。面临着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世界公害,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泰安四中在名的20xx年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并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创设了心灵环保信箱。在领导的关怀,专家的指导,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本课题得以顺利展开和圆满完成。在本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培训教师

  一方面通过购买、借阅、查找等办法收集资料发放给相关老师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咨询技能;另一方面,请有关专家和资深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针对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

  二、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的主要任务是接待来访的学生,与来访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找出学生的心结,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保护学生利益,我中心规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坐班制度,保密制度等,力求分析科学化、准确化。其中,辅助运用了心理测量量表,包括人际关系量表,气质量表及卡特尔16PF量表等。对来访的学生我中心都设置了个人档案,现建有个人档案100余份。另外,心理咨询中心运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测量,科学地分类整理,对特殊个案进行了分类存档,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当前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基于中心条件有限,我们采取的更多办法是与学生交流,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有的还要与其班主任、家长联系,共同来关心、帮助这个同学。

  三、及时进行课题小结

  参加该课题的老师,每一学期要进行一次课题小结,小结包括理论学习、学习心得、撰写论文、个案分析,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其他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我校每一学年都要举行一次"男女生青春期卫生讲座",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人本身,防止一些不道德和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学科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乐观的性格,陶冶高尚的情操。

  环境熏陶。我校利用墙报、板报、专刊、电影、多媒体等方式,优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净化学生们的心灵。

  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班主任老师结合班上的事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并加以教育。

  心理咨询中心设置了便于咨询者与来访者沟通的心灵环保信箱,编办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简报与橱窗,创办了心理专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针对以上工作,我作为该课题的参研人员,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1、本校各级领导和每位参研人员给予了该课题高度的重视,并赋予了高度的责任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由于教学任务重,各方面条件有限,影响了一些活动的深入开展。

  3、培训途径单一,理论学习不系统、不完善。

  参研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例会与自学来实现的,导致了无可避免的肤浅,理论书籍的不系统导致了咨询者专业水平不高,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咨询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于心理咨询的科学化。

  4、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我们了解到现在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得一部分问题能得到解决,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类问题: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厌学、恐惧考试等。

  2)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和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师生的互不理解。与同学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不交友或交友不慎等方面。与父母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与与子女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3)情感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此次课题虽然结束了,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任务却任重而道远。我们仍然要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耐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实际的意义。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

  这个学期我接手初三(15)班,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上课就比较认真,而且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甚至还能举一反三。但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就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带了耳朵在听,不举手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问的时候莫不关系,就像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讲笑话的时候才兴奋一下,过后就又是老样子。

  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空间,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交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乐园。

  让学习背景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用活例题、习题,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数学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15班的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2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

  ——学习方法研究

  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

  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④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的策略研究。 ⑤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通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⑴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⑵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⑷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⑸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⑺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六、实验的组织及管理:(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进行互听互评活动。

  (5)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1-29

数学教学课题研究心得11-22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03-29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范文04-03

课题研究讲座心得体会12-13

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1-24

课题研究培训心得体会12-05

小学数学组课题研究计划范文03-29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的课题研究实验计划03-30

参加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