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时间:2023-01-08 18:55:5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在国学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更是对我们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勉励。

  宋濂以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学习。写的字字亲切,语句平易畅达。

  当我读到宋濂在天气非常寒冷,把砚池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他的手指即使被冻的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书时,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我们现在的书都是父母挣来的钱买的,不用再抄录,有的同学买来的书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书呢?

  当我读到宋濂在住旅馆时,主人一天只给他两顿饭吃,并且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时。我想:“我们现在在家里个个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倚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挑吃穿,尽管有可口的饭菜,还嫌弃这个菜做的没有色,那个菜做的没有肉。在宋濂那个贫穷的年代,哪能像我们这样挑呢?”

  当我读到宋濂冒着凛烈的寒风,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学,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要用热水浇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过来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天天车接车送,娇生惯养,从来没有挨过冻,受过罪,更别提把皮肤冻裂,四肢冻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着既美观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呢?

  宋濂虽然每天同那些贵族子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沾染一点恶习,依然专心学习,因为可以学习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他的心中已经被学习的快乐填满,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至今,哪一个著名的文人学士没有经过很多磨难呢?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就连明星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个纨绔学子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难来磨炼自己,把苦难当做我们攀登成功的高峰时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吧!把它踩在我们的脚下,很快我们就会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日记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我们却整天无所事事。可当我看到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的事时,我彻底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时候刻苦的求学路,为了及时归还,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录毕,无硕名人大师与游时,曾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名的前辈请教。而我们呢?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指导和没有书看,唉/向我们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怎会明白这种辛苦呢?

  宋濂学习很认真,常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而我们上课却不认真听,上课只担心老师不要喊自己回答问题,拥有好运气刚好答对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不提出质疑。宋濂求学时,负箧曳屣,一天只吃两顿饭,看见同学学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却不羡慕,以从中有足乐者。苦难并非全都是坏事,我们只要化苦难为动力,困难则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也。”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宋濂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们应该知足,以宋濂为学习榜样。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穷养,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过清贫的生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在大海里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因为他们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范仲淹划粥充饥,我们青少年是应该反思反思了,我们的生活如此优越,却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对于宋濂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宋濂还不畏艰辛,刻苦求学。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古代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相对比而言,我们的学习生活可谓是幸福,更应该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回馈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的人们。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当老师翻书朗读,同学们凝神以听时,我似跨进了这时空隧道,坠入这元末之时。

  这矮小的茅屋是谁之所,比起如今的高楼大厦真是如蝼蚁之穴。

  这粗麻所织的褞袍敝衣是何人之服,比起如今的丝裙皮衣真是如垃圾般的百衲衣。

  着羸弱的后生是哪方人士,发饰与我等有如此差别。

  瞧,这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时节,这后生竟在砚墨抄写借来的书籍,墨汁冻得坚硬如石,手冻得亦与笔僵为一体了。如此毅力,如今还有几人?

  这后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岁月一起成长,那旧有的所学早已“食”不裹腹了。

  他,走出村庄,到百里之外求学,路途之艰、跋涉之辛,手脚冻木,皮肤冻裂,浑然不知。我每当听、读到此,都倍感心灵震撼。

  他,在师长面前,不断探索,寻求真理,若遇老师训斥,更加毕恭毕敬,如此学习态度,真令我辈汗颜。

  他,在纨跨子弟中学习不以贫为耻,而是以腹中富有精神食粮而满足。物质贫穷,精神富有,这乃真正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看着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像老鼠爱大米一样深深的热爱学习,我明白了:难怪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忽然,身体一阵轻晃,我又返回了课堂,看着那些嬉笑吵闹的面孔,我真想大喊一声:你们还有个学生的样子吗?管他!我要学习,我要读书,并且牢记两个字:发奋!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

  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篇幅虽短,但语言朴实,,人容真实,读来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本文主要以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实际上学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在诱导我们勤奋刻苦呢?

  宋濂从小就好学,可因家里穷没钱买书,于是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还“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抄书,冬天非常冷,砚台里的墨都结成了坚冰,手冻得通红,指头僵硬了也不肯松懈,赶快抄好后就跑着送书。他就是这样一个直坚持不懈地借、抄,才读到很多书,以至于成为文学家。而我呢?我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经常是半途而废,记得小学毕业后的假日里,因为没有作业,所以爸爸就让我练字,我高兴极了。可是,刚开始我每天都坚持写,一笔一画写好,一天下来能写十几张,慢慢地,我写烦了。于是数量由一天十五张减到一天九张,再到五张、三张、两张、一张、半张,最后终于一个字也不写了,一本字贴还没写到一半就被抛在抽屉里了,现在恐怕自己经有厚厚一层灰了吧!看看宋濂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万分呐!

  宋濂为了求师,“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时老师叱责,他却“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多么虚心呐!想想自己,怎样呢?那次,我有一题做错了,老师为了让我注意,专程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讲了多遍的题,又和蔼地给我讲了一遍,而我呢,却满不在乎,与宋濂相比,我们的学习态度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宋濂去求学时,背着书箱在深山巨谷中行走。冬天时,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开裂了都不知道。多么艰苦啊!我何时受过这样的苦?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其相比,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冷了,有火炉;热了,有电扇;渴了,有饮料;饿了,有佳肴;闷了,有电视;馋了,有零食??可就是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我却不努力学习。论生活条件,我在天上,他在地上,而论刻苦、努力,是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实乃天壤之别呀!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试问,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

  自从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很多,和作者宋濂比较起来,我才知道我以前是多么的无只。我更没想到的是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明初散文家宋濂背后却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经的他为了求学,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破鞋去上门请叫老师,他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他面对老师的责骂却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要达到这种境界对现代学生是容易的么?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用工读书,我们和宋濂比较起来,真是幸运儿,想起我们左说说好好读书,右说说好好读书,真是可悲啊!作者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的原因,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所以他就经常向那些有书的人家去借,看玩之后就亲自动手用笔抄写,抄写完之后怕日期过了用跑的去还书。

  然而现在的我们,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含辛茹苦,只是希望和盼望儿女都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可是却反而弄巧成拙,但这并不能怪父母,要怪只能怪自己,光嘴里念念长大后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可是做的却与说的相反。你们要知道这天下不会白白掉下馅饼啊!更不会掉下黄金的,我们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拼搏。

  所以,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好好学习作者勤奋好学,以苦为乐。而且能够诚实守信得以博览群书,更应该学习的是尊重老师,虚心求教,这样才能做到了好好用功读书呀。!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题记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经历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能成才与否,只是一个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

  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出人才。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勉励马生勤奋读书。他曾“趋百里外”只为“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试问这样一个拥有着坚强的读书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无成就?

  一个吃不得苦、不能勤奋读书的人,顺境中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认为天下第一;身处逆境又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诩“看破红尘”。这种人无论身处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纸空谈。

  在我看来,成材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条——勤奋读书。古语说的好,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每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却一定出自勤奋读书。我国古代有很多勤奋读书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读书“不遑寝息”,以至“口舌生疮”;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等,这些古代名家学者勤奋读书的佳话,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来自勤奋。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志向、有雄心,若没有勤奋读书的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空谈。按图索骥的故事众所周知,为什么伯乐的儿子会以蛙为马呢?原因只在于他不愿勤奋读书,浅尝辄止,又自以为是,胡乱地背了几句《相马经》,就以为学会了相马术,以致蛙马不分,贻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无论天赋高低,做何学问,处何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总之,环境的优劣,天赋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成才与否只有内在因素才起决定性作用。

  即勤奋读书出人才。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1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晚年所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义乌人。

  作家以质朴的语言,通过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奋经历,劝勉同乡晚辈马生要刻苦学习,业精于勤。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宋濂幼时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读,所以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因为总能按期归还,所以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宋濂每次借了书来就抄写,就连寒冬腊月也不中断。有一次,天气冷得连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冷块,手指僵得不能伸直,但他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对照宋濂,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发热。想想宋濂幼时没有钱买书,视书如珍宝,书读百遍而不厌。回想自己,有优越的读书条件,却不珍惜,有能力买书,买了之后读几遍就腻了,甚至还将书当玩具,更没有把读书看作做人的最大乐趣。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津书法家田蕴章。在他五岁的时候,曾在自家的大门口,听到其父田荫亭跟一位衣着破旧的老者的对话,田荫亭问老者为何快乐,老者答道:“我虽然很穷,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但我爱读书,我就很快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幼年田蕴章的心中,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上进,“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把宋濂写给马生的一封信当作是写给自己的,刻苦自励,把读书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

  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艰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奋不辍。

  说到勤奋,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命运的改变往往就是从勤奋开始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样的道理。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这样想来,发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有时会犯懒,会偷工减料。

  保尔曾经说: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这一点,没给自己留太多的遗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虚度光阴?在以后的时光里,我一定要勤奋、坚韧,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3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之后,我深深地为文中的宋濂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讲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宋濂小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读书都是向别人借书来读并且抄写。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宋濂都不会因天寒地冻就放弃抄写。因此,他总能够及时把书还给别人,别人也就愿意借书给他。宋濂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读了许多书。后来,他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向前辈请教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即使脚冻坏了也不放弃,依旧勤勉学习。

  宋濂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心中有获得知识的渴望,所以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宋濂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读书学习。因为对宋濂来说,知识就是他的精神粮食,所以他能够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因恶劣的生活条件就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

  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现在的我们读书条件比宋濂要好太多了。我们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而且富裕的物质生活也不需要我们自己抄书才能够学习,因为有崭新的书本发放给我们。但是,虽然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变好了,但有些人的学习态度却并没有端正,并不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条件,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光阴。我想说,我们做到像宋濂一样为读书学习而不顾一起了吗?

  学习是否能够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在于我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否有刻苦努力。宋濂这种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今天的我们都需要像他一样树立起刻苦学习的精神。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4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习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习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习,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5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作文11-03

送东阳马生序作文01-10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03-03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和答案02-18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题目及答案12-10

初中作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1-03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03-12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02-14

送东阳马生序的阅读以及答案02-18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精选12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