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观后感

时间:2023-01-14 15:22: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人世间》观后感14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世间》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世间》观后感14篇

《人世间》观后感1

  最近,电视剧《人世间》正在热播,而我一集也没看,我选择了听书。听书,是为了比电视剧更精细的掌握这篇巨著的细节。是比读书更充分利用时间的方式。

  今天,在周秉义去世的遗憾里,在周秉昆和郑娟的憧憬中,我结束了全书136集的收听。

  长篇小说《人世间》记录的上世纪东北城市贫民区“光字片”里,以城市小人物作为视角展现50年来百姓生活画卷的故事。故事从个人命运到家庭关系,从柴米油盐到人情世故,无不写满了底层平民在生活中的苦难和遗憾。同时,也写出了一代人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善良正直、有情有义、坚韧担当的中国人形象。

  听书听到了最后,有些过不去的怨恨最终都放下了,曾经耿耿于怀的心结也得以释怀。精明世故的人终于醒悟,在失去后懂得了珍惜。而周秉义,周秉昆,周榕,蔡晓光,郑娟,春燕儿,国庆,敢超,周楠周聪弟兄俩……他们都是书中平凡的人物,也是,现实中每一个平凡的我们。

  梁晓声曾经说过“自己是最不喜欢出书的人”,然而他的这部巨著却在20xx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读罢这部作品,想法很多,感慨很多,皆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和时代的进程。我认为堪与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媲美。

  有句话说:当你实在熬不下去的时候,就读读余华的《活着》。我读过,但还没到熬不下去的时候,余外收获的且是满满的动力。这里不针对某一部作品,是泛指!

  弱者习惯于依赖,强者鞭挞自己成长。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会泪流满面,有时,发现自己也很厉害,勇敢地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事,面对过很多复杂的人……

  在读书中感动自己!

  在生活中历练自己!

《人世间》观后感2

  近期最火的电视剧,莫过于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以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平民子弟在近50年岁月里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歌颂了中国人民拼搏向上、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以及勤劳正直、自尊自强的美好品德。

  出于对电视剧的喜爱,我略读了下原著小说,115万字的鸿篇巨作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世间》立足时代,着眼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人世间》观后感3

  勾勒时代,细节多是举重若轻的。周秉义和周蓉是学霸型文艺青年,剧里用“书”四两拨千斤。周秉义去兵团报到前关照弟弟保管好61本书,强调这些书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几笔点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嘱,“里边还有我三本”,《叶尔绍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诗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个诗意浪漫爱情至上女子的未来。

  多数时候,细节是伏埋千里的。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戏份不算多,但前后呼应的戏剧“扣子”丰满了父亲的形象。他极重道义,终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儿,见女婿第一面便明确,周家祖训做人要懂报恩。一个“恩”字后来成了他接受“寡妇”郑娟成为周家一分子的驱动,因他瞧见了与美丽容颜不相符的布满茧子的手,瞧见了干干净净、脸色红润全然不似昏迷两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没在郝冬梅家“落难”时劝长子分手,也能在时移世易后常常体谅儿媳的难;可他偶尔又不那么通情,带儿女三对夫妻串门拜年,跟邻里乡亲念叨周家走出两名北大学子的荣光,却忽视了为周全哥哥姐姐岁月静好、替全家扛过艰难光景的小儿子夫妻。

  绵密细节渗透在《人世间》里,人们得以看见一个有斗嘴但不撕裂、有个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这样平凡的周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普遍常见的原子。观剧的家庭对上了剧中一家人的信道,观众自然会认可,时代进程里周家众人的浮沉,就是当代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变迁的真实注脚。

《人世间》观后感4

  《人间世》是最近好评度极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医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医患故事。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人间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

  片中拍摄和记录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变化,病患家属的担心焦虑,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片中人物所发生和经历过的事,带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得到与以往不同的对生命的认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生是一个生命的起点,死则是终点。没有人想轻易走入终点,更何况是断送他人的终点。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签下自愿放弃治疗通知书。脑死亡,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但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人们就不愿承认这个已经在悬崖边的事实。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该是最绝望和无助的,他们面对病床上年轻的骨肉,无法割舍,悲痛得无法自己。但总会走到终点,谁都无力回天。父母在万般不忍之下签下放弃治疗书,并将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献。这是让常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要签下通知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终点完整的归去?这个孩子已经脑死亡,再让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过是多让心脏跳动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让这鲜活跳动的心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这对父母的决定救治到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个捐献者和他的父母无疑是伟大的,让人心生敬佩。

  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临病痛和死亡的时候才是最无助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关注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在世,生而为人。人纵有七情六欲,但终避不过一死。所以我说,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人世间》观后感5

  最近更新的《人世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郝今龙夫妇说好了去见亲家,却不想在检查工作的过程中突然发病,只好让秘书去代为拜访,因为秘书拿错了礼物,闹出一连串误会;

  第二是周志刚带着几个孩子四处拜年的时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义、周蓉和郝冬梅三个大学生以及冯化成这个诗人,一直为周家操劳的周秉昆这对夫妇,却被大家给遗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乔大妈因为嫉妒,说出了郑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这一节的时候,不仅周秉昆觉得委屈,就连自诩为上帝视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郑娟感到不值,明明为这个家付出最多,可是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义的.大学生身份,郝冬梅省长千金的出身还有冯化成的诗人职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试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里撑着,没有郑娟全心全意照顾周妈妈,就算冯化成会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义和周蓉考大学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骂周蓉那几年只管自己逍遥不管孩子,是个典型的白眼狼,对于这个说法,我还是有所保留的——虽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这件事大错特错,但是在那个年代,她想要随时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说句实话,如果没有老三两口子一直在家撑着,也许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毕竟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一个大家庭里,只要母亲不在了,这个家基本上也就没有了归属感。

《人世间》观后感6

  周秉义自不必说,上山下乡的政策实施之前,他就已经被兵团给录取了。

  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俩必须留一个在家里,按照周志刚夫妇的计划,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里的,但是没想到周蓉为了追求爱情,不管不顾地跑去了贵州,把整个家都扔给了周妈妈和周秉昆。

  当然,那时候的周蓉应该不会想到后来的事情。

  这些年来,一直是周秉昆在家里,虽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义在兵团,因为有才华的缘故,一直比较受重要,如果不是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军区领导了;周蓉在贵州,虽然远离了家乡,但是做一名乡村教师,倒也不算太累。

  毕竟,那时候的老师,只要教好书就够了。

  反观周秉昆,作为兄妹三人中读书最少的一个,先是在木材加工厂上班,从事体力劳动,后来去了酱油厂,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车间,干的还是体力活。

  最为重要的,周秉义可以和郝冬梅出双入对,周蓉可以和冯化成相亲相爱,反倒是周秉昆和郑娟,明明彼此相爱,却不得不地下恋。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里就只剩他一个孩子,遇到家里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干,周秉义和周蓉就算再担心家里,也是鞭长莫及,更何况那时候的周蓉,满脑子都是自己的爱情和爱人的诗歌,未必会操心家里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人世间》观后感7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人世间》观后感8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人世间》观后感9

  《人世间》恰如一江浩荡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写出了国家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其中流淌的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深深打动并温暖了观众的心,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的影像心灵史诗。他们在这“人世间”相遇,用文字、镜头、表演述说着中国平民的50年,将中国社会变迁下,老百姓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努力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人间烟火史。

  观看《人世间》让我大饱眼福。在他的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让我感受万千。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

《人世间》观后感10

  《人世间》17、18集郝家和周家出现了矛盾,可以说把剧情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不少观众都在批评冬梅的父母忘恩负义,自己翻身了就看不起周家,不想认这门亲戚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事论事,郝家和周家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大家怎么骂冬梅父母,冬梅在剧里已经替大家说了,但是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周秉义说的,就是客观差距。

  人难的是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咱们小老百姓是看不见冬梅父母的难处的。我们义愤填膺是因为冬梅父母带有色眼镜看周家,生怕这一家子穷亲戚打自己手里权力的主意。

  我们作为看官很明白,老周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对冬梅父母来说,蔡晓光的事情之前,他们的确很认可周秉义,但是帮蔡晓光办事以后,就开始有意回避了。

  这事难理解吗?蔡晓光的事是应该办的事,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办了落人口实。周秉义明白,事情没错,渠道错了。

  从冬梅父亲角度考虑,这事给谁办都可以,但是给自家人办就会落人口实。他爱惜自己的羽毛有错吗?这是这种生态问题,有时候就是有些人盯着这些事,没办法。

  用这么大的权利帮蔡晓光办这么小的事,就是大炮打蚊子,往浅了说是不知深浅,往重了说就是坑。这大炮威力是大,但是动静也大啊。

  周秉义说,老百姓的大事和省长的大事不在一个层面上,老百姓的大事在省长面前就是小事,下次再来找,办不办?

  冬梅父母看不起这个穷亲戚是事实,冬梅也替大家骂了,这是差异摆在这里,不容忽视。

《人世间》观后感11

  《人世间》就是从家写起,一张“全家福”之后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张“全家福”,周家兄妹无论身在何方,都牵挂着这个家,也被这个家系念着,家是根。过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团圆,那是血液里带来的情感归属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浓烈。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具有中华民族这样深沉的“家”的情感,这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当然,家里也有性格冲突,有代沟,有矛盾,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亲情之爱,爱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爱。但无论怎样,孩子长大了,就要开枝展叶,另筑新巢,蜕旧变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来到世间,都是有使命的。人与人的差异,就是人们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导向,走过不同的人生路径,显示不同的人生价值。《人世间》里的各色人等,在时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寻找自己的爱情,寻找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的人早早殒命。

  人世间,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像周秉昆那样,坎坷不断,磕磕绊绊,但无论如何,人总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扎扎实实的脚步,兢兢业业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脚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劲头,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这就是《人世间》启示的人生坐标和目标。

《人世间》观后感12

  《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给我感受是: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世间》观后感13

  《人世间》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它表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的悲与喜,描摹着现实生活的苦与乐。

  周秉昆——本剧主角,一个不断挣扎于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总能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着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吗?苦。但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夹缝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时,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给国庆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着罐头和水果满怀歉意的来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经家的温馨,而是来自国庆妻子的不解。他无法做出其他选择,生活的难与苦逼着他,他只能咽在肚里。走进监狱的那个瞬间,他几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监狱的那个早上,阳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为了家里的生计,和朋友们创立了搬家队。一个个重物往身上一压,像生活的重担,又沉了几分。汗水浸湿了他的前襟,那是与苦难斗争的战利品。

  在《人世间》,品人世,观世人。剧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场景,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同处于人世间的人们和周秉昆一样,扛着生活的压力,在人潮里沉浮,在时代中拼搏。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励?或许是,也不是。喜怒哀乐是生活的本质,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回味着苦后的甘甜。苦的时候,咽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话:“觉得苦吗?苦的话,嚼嚼咽了。”生活本就是苦与乐交织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逃避,不退缩,迎难而上,因为苦后定有甘甜。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想要告诉我们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谛,尽情品尝苦后的甘甜。

《人世间》观后感14

  世人皆知万物有灵,皆懂生之可贵,皆晓存活苦楚,却仍不愿放过。

  本有森林般宽广的灵魂,却被囚于方寸,锁链铁网交错,尖牙利爪不被允许,于是剥夺,王沦为阶下囚,调笑与折磨,成了小丑,用讨好求得生存,不屑,瘦骨嶙峋又如何?仍乃王者。

  失去了歌声,迷失了航向,家园成了危机四伏的死亡港,怎样才能让那些鄙劣的谋杀者听懂悲鸣?于浅滩灭亡,让这庞大的身躯被困于险恶世间,纯洁的灵魂去寻找新的海洋,可那透明器皿中的天使呢?以保护的名义也难掩饰谋利的目的,什么时候得以解脱?

  怒吼,咆哮,挣扎,自亡,亲自送乳儿上路,也好过这铁甲针管的夺取,万恶的掠夺者呵!铁石心肠!将内心的欲望无限压制于无辜者的脊骨上,世间极凶极毒之词已经无法形容这些人间魔鬼!

  是什么样的心,才有此不知羞耻的勾当?将单纯的魂魄强添艳色?利,除了利还有什么解释?

  亲手将迷茫的花蕊送入轮回,围观者冷眼冷语脸上挂起笑颜,谁人无辜,手上皆染殷红,幸好还有一人挽留……还有不负为人的援助者。

  我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便妄想着统治万物,剥夺,自私,万物有灵,它们也是谁的子女,谁的爱侣,谁的父母。希望终有一天,所有自由的灵魂都不再困于囚笼,铁链被砸碎,水池被摧毁,它们的家园本就是星途大海。

  愿我不会沦为人间恶魔,于浊世保一丝清明。

【《人世间》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世间》观后感11-30

《人世间》观后感(通用33篇)11-15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11-20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12-04

人世间无需恨初一作文05-03

感动常在人世间作文800字05-04

关于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东西作文04-18

生活教会了我笑看人世间学生作文03-28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1000字作文(通用21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