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由成功励志网收集,希望有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的这篇文章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能对您有所帮助!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现在流行的书籍大多不是哲学书籍,哲学小说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书籍,更是一本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哲学小说。在这点,就可以说这是本伟大的书。我有幸读了它,心灵有了许些的触动,感觉像是触摸到那些遥不可以及的人的灵魂。这本书写得不仅仅是小说,一个故事,它包容了几代人的思想,可谓承前启后,是精神的圣殿,这是智慧的语言。
小说的主人公苏菲刚开始是并不很懂得哲学,她跟平常学生一样对哲学的认识很浅。然而,有一天,一封无名的来信打乱了平常的生活,一场思想的风暴就此到来。从此,她不断地收到一些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运用她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于是,一个哲学的世界就这样层层展开,把哲学的问题抛出来,接着引出各个流派的代表人来解释这些问题。由古而今,串联起这一座哲学的大厦,引领读者层层接近哲学的世界。
从前,我总以为哲学是很枯燥的,是难懂的,无关生活的。我想这很可能是受了以前教科书的害,教科书里往往都只是枯燥的知识点,都只是浅谈甚至是不谈。没有争论,甚至都只是一家之言,看不清全部。字是有灵性的,它可以传达跳动的思想,可以描述细微的感情,但教科书里的字是死的,毫无生气,没有哲学的辩证,没有论证,只是铺天盖地的要点,硬生生的要我们接受,实在令人生厌。可现在,我懂得,哲学不仅跟我们紧密联系,而且是富有趣味的,这正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所受的启示。我想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你就不能得其精髓,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最精彩的.地方。这本书以其故事性清晰的条理,让我们很容易进入哲学的世界,我觉得我已开始我哲学的旅程。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产物。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正在于我们有思想,而且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类思想的进程跟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我们可以看见每一次社会的转型必将有一场大的思想革命,这其间哲学就是这思想的载体。在西方,从奴隶社会到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其间有过早期雅典文明与希腊文化时的智者先声,有过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大变革,后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催人奋进。在中国,也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从而有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体系。而现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更是含有浓厚的哲学味。哲学,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串通起人类的整个变化历程,使后人惊叹于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
哲学,从神话开始,由自然而后渐渐地回归到人自身。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可算是西方哲学鼻祖。这并不是说他最早有哲学的意识,而是他让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问,经由他学生和后人的发展才逐渐壮大起来。柏拉图是他得意的门生,也是哲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他不仅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智慧,而且敢于创新,使其更有深度。雅典文化代表西方早期思想文化的结晶,在人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后来,一批批不同流派的哲学家的出现是哲学真正意义上与人类的文明进程联系在一起。笛卡尔、洛克、休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们将哲学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的工具,不仅有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更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有了辩证的认识。
我不知道我现在称不称得上懂得哲学,但我觉得我已经入门了。《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哲学的世界。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个高中的哲学教师,他或许懂得我们学生于哲学的需要是教科书所不能给予的,所以写了这一步大写的书教我们来认识哲学以此来认识生活,认识我们人类的思想盛宴,认识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认识曲折的道路是经由几代人地开采而来,从而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我们人自己。
愿我懂得,从此认真的感受生活的点滴。我想哲学不是一时的兴起的趣味,而是应该用一生去追寻,质问人生,质问生活,然后找到所需要的正确的道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常出现在推荐给初中生阅读书单里的一本哲学入门书,说来惭愧,最近我才全本细细读完。终于下次推荐书单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本书了。
这本书概括起来其实相当简单,就是一个老师给一个小女孩讲哲学史的一个故事。老实说,故事真不怎么出彩,要是想说这样的故事能冲淡哲学思考带来的头疼,那真的是夸张了。但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苏格拉底式问答法的推进,还是让很多晦涩的概念清晰了不少。这是一本必须全部读完才完整的书,必将它是一本哲学史,而哲学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贴合时代思考的。因此,看到最后才感觉会最接近现在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
一直好奇对于孩子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初中时代的阅读体验,现在回想起来最值得羡慕的还是有两点,一个是无比充裕的时间,一个是读各类“闲书”的政治正确,这两点无疑都非常适合阅读哲学需要的心情。
而作为一个可悲的社畜,读哲学也许是要偷偷读的。毕竟它不是《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也不是《刻意练习》,它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常兴趣,甚至不值得在朋友圈分享。
它不单无法帮你或者你的老板赚到一百万,同时还会让你有点怀疑人生,比如说下面这段是当时看完之后写下的第一感想:
“感慨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之下,不断想的是——真实究竟是什么?向外看世界会有多大,向内看内心能有多深?这些问题都在极大的展开,不断的展开再展开,我在中间,感受一种来自崇高的美感。此时此刻里面有多少个瞬间在一刹那过去,上一刹那和这一刹那的我有多少的不同,我只能确定我在思考。
而这一切对于最后的那个我自己去决定的意义又意味着什么?是一瞬间的灵光?还是潜意识里面飘落的一颗尘埃?一段精彩的又或者枯燥的旅途?存在先于本质吗?生存还是毁灭,又为了什么生存?也许最后会觉得,那个意义就是不断思考本身吧,思考关于美也好,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好。所以这是算是献给每一个爱智慧的人的一份礼物吗?至少这一刻,我享受这份礼物。”
现在仔细一看,大概没有什么书像哲学类的书籍,不单不一定能帮你解决些什么问题,还留下一大堆问题。就像《钟鼓楼》里面那句经典的歌词“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但其实哲学又是一道比人生里面所有的其他题加起来都有意义的一道题,高于文科探寻的美,也高于理科探寻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在所有题目的尽头。
就像一场考试,前面的题你辛辛苦苦的完成了,发现最后一道题如果你答错了有可能整张卷子直接得零分一样。因此有三种面对这一道题的态度。
第一种就是忽视它,先把前面的题做好就是了,最后再面对这道题;第二种就是先做这道题结果被这道题绕进去了,结果前面的题做的一塌糊涂;第三种是有点像面对语文考试作文的态度,我先看了题,然后我一边做前面的题一边思考这道题,也许前面的题的某些点还能帮助我解开这道题。
日常花点时间去看点哲学,这可以说就是我对第三种答案的一个选择吧。
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意义往往是越简单越好的,比如说,当所有的意义都是物质,经济的效率就会很高,又比如说赋予一个崇高的价值,那政治效率就会给很高。看得多,想得多,问题太多,有时还真未必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
这本书的读后感实在不好写,探讨的都是很本质的问题,但结论想来还是可以有几个的——
1.不断思考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支撑做很多事情的意义,另外一个就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吧。
2.“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自己去赋予的”,现在看来是最贴合这个时代的,自己最认同的。
3.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也要善待自己,毕竟我们就是世界本身。
至于这本书更多的阅读感悟,至少在读的时候是零零散散圈划了不少,最后能记得多少还真说不准,只能说一路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是美好的。归纳为四个点好了——苏菲是个好学生,艾伯特是个好老师,哲学很有趣,这是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亲爱的苏菲:
感谢你愿意与我分享哲学家的来信,更要感谢你如此信任于我,而把你和哲学家之间的小秘密告诉给我。
我真的如此痴迷于这一封封往来的书信,以至于今早醒来,一张宏大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知你是否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古老的奥林匹斯山上流下。漫过古希腊中心广场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擘,冲刷着中世纪的经院教堂,席卷着启蒙时期的康德、笛卡尔,佛洛伊德……在人类的大地上汨汨地涌动着,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深邃,像人类的血管一般蔓延开来,给养着这片土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灵魂。我们吮吸着长大,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身体内出处散发这他们的芬芳,而我们却全然未知。正如哲学家在信中所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读完这些书信,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在古老的西方与古老东方之间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不得不承认在人们无法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敞开思想的翅膀,任它驰骋。试图利用超能力来解释这周围发生的事情,譬如打雷、下雨等等。希腊神话就此产生并广泛传播,在遥远的东方国度里同样有着这样的神话:女娲娘娘利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世界本来混沌如一颗鸡蛋,是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在中间挥动他手中的巨斧,上面的部分成了天空,下面的部分成了土地,世界就此产生。当然你不会相信,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是神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即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因此,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人们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相信科学一定能够给予充分的解释,但这往往需要漫长时间的等待。另一方面,人们并不希望等待,他们更愿意给出自己的想象,这种想象之中往往伴有超然事物的存在,如神话般解释这我们这个世界。这便是哲学家所言的“深化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吧。
再说说自然派哲学家。他们认为“水”或者“空气”是万物之源,亦或者世界是由某种无限定的元素组成的。恩陪都的“四元素”说令我十分惊异,因为,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也有着惊人相似的学说——“五行说”,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苏菲,你想想在20xx多年前的古代希腊和距离上千公里的古代中国,产生了如此相像的思想。(范_文_先_生_网)我想这应该说明了这种学说可能更多基于现实吧,人们看到了生命于水中诞生便产生了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同样看到泥土中冒出的新芽,便认为土是万物之源。因此,自然派哲学家已经和神话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学说更多的贴近了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说到自然派哲学家,我更加惊讶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居然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已经提出来了。而今这成了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理论,在初中的化学、物理课本上广泛的教授。但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否真的是最小的单位呢?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显然不是,人们在小小的原子内部又找到了各种粒子,按照现如今的解释,物理学界认为世界上拥有62种基本粒子,就在去年人们还为了预言与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而欢呼雀跃呢。但这个亘古的问题依然实实在在的摆在我们面前,这62种基本粒子就不可再分吗?那么到底有没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这种不可分的基本最小单位呢?看来20xx多年的发展,我们仍然在找寻答案的路上呀。
我想你可能和我一样惊讶于在20xx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竟然有着如此多相通之处,并且悄然发现,似乎即便再古老的哲学也似乎能沉淀于现在的生活中。至少似乎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看见古典哲学的影子,我们的脑海中或隐或现地浮现过古典哲学家们曾经苦苦思索的问题。只是我们在一闪而过之后便敷衍于匆匆的生活,变得漠然,再无那颗好奇之心,那颗求索之心。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如你一样,保持着童真般的好奇,解读着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已然点亮了心灵归宿的明灯。
好了,苏菲,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原谅我的懒惰,更原谅我多年来未曾提起的沉重的笔。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虽满怀敬仰之心,却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滚动的雪球不断变大,而人类只能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然而有这样一本书,它并没有用崇论宏议来解释哲学的深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哲学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就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这两对人物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
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感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魅力,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欣赏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虽曲折蜿蜒,但源远流长,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见底。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时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和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揭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当然就更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儿”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它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它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给予我们智慧。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苏菲那样有着积极处世心态和乐于思考的精神,我们也能像她那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收获很多很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放假在家,随手在书架上取来一本书,坐在窗边,品一口茗茶,偷得半日闲,初一年级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言。这是一本出版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当初是以一本休闲小说购买的,读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一直以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苏菲的日记》和其他厚重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故事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读后感《初一年级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言》。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一直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让人敬而远之。可是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探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部分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等。它的价值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准确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内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浅。
1.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书中的主人公换做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会是怎样?其实,就是拿我们自己和苏菲作个比较,也许换做同龄时候的我们,情节会相似,但如今的我们恐怕是要让作者失望的。我们的习惯已经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把我们无形地捆起来,难以迈出创造性的步伐。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而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能力,逐渐麻木。当我们不断长大,成熟,我们儿时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它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良好习惯存在的必要性,但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懒惰和麻木。我们该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几个设问,问下自己:“我是谁?”,“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等,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已经足够难倒我们。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诸多哲学家当中,苏格拉底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被视为谜一样的人物,他的哲学造诣毋庸置疑,在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人类面临许多难解的问题,对于这些未解之谜。我们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苏格拉底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不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在这点上,和中国圣贤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
哲学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浑然天成,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浇灌了它。他们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超越。
人没有天生就固定下来的本质,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渐健全完整,我们要有准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寻目标需要过程,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量体裁衣,不断适时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往前走,无论起点在哪,总是要向前的,难走的路就走慢点,遇到困难不退缩,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进步,好走的路走稳点;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么容易走错,要么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盏从困惑到觉悟的灯。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
水能变成酒吗?
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与之前一样,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让我们开始回答今天的问题。
万事万物是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吗?上自然科学课的时候,老师说了组成生物的是细胞,不同的细胞又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化学课老师说了原子之类的,事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吗?是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才构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吗?
水能变成酒吗?正常人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水就是水,酒就是酒。不过,你是否想过,把米、酒糟、和水混在一起、蒸馏、发酵,最后得出的是酒吧。不过,这里经过了一些变化。而雪梨里含有很多水,不过雪梨就是雪梨,不是水。
接下来的问题,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呢?我想当然不是把泥土和上水,捏出一只青蛙这么简单。如果泥土里的物质可以变成青蛙的话,是否可以把蛙卵种在泥土里,每天浇水,等着长出很多青蛙呢?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有蛙卵呀。如果可以,我倒希望能种只小白兔或小哈巴狗,我不喜欢青蛙。
看看哲学家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吧。
每一位哲学家关注的领域是不同的,没有一位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先要知道每一位哲学家的“课题”,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他的`思想脉络。我想这种学习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即首先了解中心思想。
我们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开始说起,他们也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废话少说,解释的文字书上写有,在这里,我只列举哲学家的主要观点。
泰利斯:所知的第一位哲学家,来自米雷特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安纳克西曼德:来自米雷斯特。认为世界并不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安那西梅尼斯:来自米雷斯特。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帕梅尼德斯:来自伊利亚。认为万物一直都存在的。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
赫拉克里特斯:来自小亚细亚。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世间事物是相对的。
恩培窦可里斯:来自西西里。打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即土、气、火、水。
按捺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这一课讲了很多,都是关于世界组成的,哲学家思考着世界组成的问题。课上,并没有用枯燥的语言阐述每位哲学家的观点,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不过,我对于青蛙还是不感兴趣。
下一课是关于徳谟克里斯特(来自爱情海北部海岸的阿布徳拉的小镇)的原子理论的,他是课上谈到的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家,所以我放到一起写了。
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玩积木,可以搭房子,摆各种样子之类的,不过,后来表弟表妹到我家搜刮了一通,我的积木也所剩无几了,现在基本上不见踪影。为什么说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呢?或许是因为它们可以组成各种形状吧。
我们看看积木和哲学有什么联系吧。
徳谟克里斯特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应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笑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积木在某种情况下和原子相似,首先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尺寸,它们是硬而且不可渗透的。它们可以组成任何你想要得到的形状。
由于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原子理论讲了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概述了。不过,关于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介绍到此为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我是谁?我为何存在?在《苏菲的世界》里,我从存放于潜意识中过往的古老信箱里翻找出许久未解决的问题:本源。
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一串串亘古至现今的哲学问题与掌故垫起了14岁的苏菲的脚步,她在怀疑论者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实现了灵魂的蜕变。鸡与蛋何者先有?人的灵魂是否不朽?诸多的思辨,诸多的反问,为我掀开了哲学的冰山一角。而令我我倍感好奇并深入追究的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宛若星尘。不过是个见得着的理型躯体,却能靠着还未知从何而来的灵魂驱使意识,使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束缚中凭借上帝赋予的感官获取自以为的“自由”。即便上帝也只是来自我们积累经验后从虚无中用印象的碎片剪贴成的理性完美主义。倏地想起了“天人合一”的庄子。在美学与感性中以思想搏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在哲学家祁克果认为的生命三种形式中却是处于最低等的美感阶段?如果诉至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却也未必——万事的评价不存在绝对的吧?
透过艾伯特与苏菲讨论的超自然、达尔文系统,那些意料之外的奇异巧合也使急流在我心中撞激出朵朵白花,屏息,正赶上了!
在遨游《苏菲的世界》的几天里,也“难得有空闲”翻看了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其中“不受第二支箭”的第一个譬喻讲的是佛陀门下是爱哲学思考的弟子摩逻迦有一天跑到佛陀面前,说若佛陀不回答哲学问题他就还俗。令人感喟的是佛陀的回答:“纵使问题找到了答案,还是解决不了苦闷的人生。”“而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用了毕生精力,却从没有人有肯定的回答。”林清玄道。虽存疑惑但也不禁认同。
回到《苏菲的世界》,我竟适值佛陀!又再次遇到这篇毒箭的故事:被毒箭射伤的人不会对箭、毒以及箭从何而来感兴趣,只会希望有人能拔箭,医他伤。原谅我的见异思迁,这也是超自然吗?再说,可曾想到世界那端的不可知论者休谟的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业已被这边的佛陀提出?他们皆认为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无必要,皆认为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又下雨了,断断续续,在这个仲夏习以为常。在苏菲的世界与现实的罅隙来回穿越多天,仿佛每时每刻时间的流逝都与苏菲的作息不断重重叠叠,幻想的烟雾黯然缥缈。他们的一周还不及我的短短几小时,一个世纪的哲学家的故事还不及我的一日。雨与情节藕断丝连,故事引人入胜,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引得心情也随风席卷,跌宕起伏。
紧接着最精彩至极的部分出现了,那也是我曾多次遐想的画面,因而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次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赞许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看着《苏菲的世界》里的席德,书中的席德看着父亲艾勃特笔下的苏菲与导师艾伯特。艾伯特和苏菲企图逃离少校艾勃特想象力的控制,他们是艾勃特送给席德十五岁的生日里礼物——一本讲义中的.主人公。可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艾勃特反讽的手法吗?看到艾伯特说:“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就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艾伯特的人生哲学?不,这是少校艾勃特写的,更确切地说,这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想说的,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剪不断的周而复始。
窗棂外,朝阳东升而起又西落成夕阳,朝朝暮暮,苏菲的母亲在苏菲十五岁生日时将她交给了长者艾伯特,只微微低头,落寞笑笑:“他们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一刻仿佛滞留。苏菲和艾伯特逃到了永恒之乡,遇上了白雪公主、小飞侠、懒杰克......席德为苏菲等人报了仇,但许是“对位法”,如今苏菲看着席德却无法现身于她眼前......直到最后一页,已是深夜九点。
轻合上书,除自己外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寂静黑夜的长河里亮着灯。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心脏为何会跳动?为何会使我触碰到这个世界?大愚若智,大智若愚,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我们能出现在这个世界已是人生赢家,但是,我们又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充满魔力的古铜镜中,一个女孩对我眨了眨眼睛。
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当最终读完合上这本书的一刹那,我倒向身后的靠枕,把自己埋在松软的棉絮中。保持着这个姿势好久,因为大脑已经完全没有空余的CPU来供给多余的动作。脑袋中不停地回想书中虚虚实实的哲理与故事。好像从来没有一本书需要如此大的心力来看完。
从头来想,最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开始的问题:你是谁?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个问题。自我介绍的时候,早已模式化的表述:我是XXX,来自青岛。可如今突然问起,怎么脑中却一片空白。如果从理性的思维来思考,难不成要回答我是糖类蛋白质钙铁锌等等的集合体吗。第二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难道也属于哲学的范畴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慢慢往下读,终于明白古往今来哲学家对于世界构成的思考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先是神学的统治,因为当初的人们没有能力与设备进行更深层的探究,接着再到自然派再到唯物主义再到经验主义等等……一部哲学史就有如画卷般在脑海中展开。虽然每个理论的解释并不面面俱到,但必定做到深入浅出,且一旦提出历史上哲学的某个观点或理论,必定从远及近联系自身地阐述,其中经常把哲学家的理论由苏菲自己来感受,让读者了解明白,。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多么形象而有趣的比喻,却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哲学家的使命与艰辛。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离奇的故事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其中我认识到了许多从未想过的事情。我跟着书中的苏菲一起,从神学再到哲学的摇篮雅典,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认识。而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有神奇的反讽效果的演变……涉及艺术、科学、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则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不仅仅了解了古往今来,更有了许多自己的认识。
我会发现,很多最初的思想理论在当时虽然被人信奉追捧,但时至今日,这些理论早已不攻自破。比如最初恩培窦提出的“四元”理论:土、气、火、水组成了世界。不用说现在,这个理论到了元素原子时代就已经被不费吹灰之力地推翻了,因为那时的科学发展到了可以探究物质的结构,并且已经上升到可以归纳总结到元素的水准上,自然之前的一些自然派理论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而到现在,人们又有能力把原子再细分成更小的组成结构。可见时代科技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哲学的发展。
如此一来,倒显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比较有宏观性,并不单就一个问题来讨论,而放眼历史长河。很显然,并不是每个时代的理论都是正确的,然而,却不能否认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一步步走来的历程,没有以往哲学家的探索与猜想,如今的哲学也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正是由于分歧而产生了统一与进一步的发展。
谈到唯物主义,我发现纵观哲学史,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个对立的理论一直在“打架”,理性主义胜出一会,经验主义的秉承者又会来推翻并胜出一时,然后理性主义的又来反败为胜。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其中每次的争斗中蹭出的火花,后人看来都是发人深省的,都是弥足珍贵的思维旅程,那才是智慧的结晶。或许哲学中的两派永远没有谁对谁错,仅仅,我们从中获得了生活的智慧。拿前面说的“魔术师——大白兔”故事,那些哲学家攀登的兔毛也许并不是笔直的。哲学的升华是螺旋式的,不断往复着却又逐渐越来越趋向真理。
读到末了,苏菲和希德的纠葛也终于有了梦一般的结局。可作者始终都没有给读者一个答案。我是谁?世界究竟,从哪里来?或许,这个问题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却也永远促使着哲学的向前发展。它的答案,只有我们心中自己去参悟了吧。
苏菲的世界向我展示了一个从未踏足过的智慧圣地,就是哲学。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真正的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假期,班主任工作室发了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我随手丢到了一个角落。在我看来是个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次非常偶尔的机会。《苏菲的世界》这几个大字不停地在我眼前晃悠着,好吧!损手拿起就翻了起来。一次截然不同的感觉让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下去。她割了我截然不同的感觉。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
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
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是的,哲学会使我们醒悟。而这本书使我们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但是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户外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好处。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正因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向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向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好处。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正因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潜质,这些潜质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务必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到达“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务必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到达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到达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
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够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个性吗?”
我希冀着能够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期望能够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带给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就应做什么就应怎样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就应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心得01-30
苏菲的世界心得05-01
《苏菲的世界》心得15篇05-04
《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04-28
《苏菲的世界》经典读后感02-0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2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10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04-01
《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03-09
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