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已经有了困惑,课改到底在改什么?课改是不是失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课,和对课标的解读和教材的阅读,以及学友们的聊天,略有收获。
一、课标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在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当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课程新体系。
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地理专业教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但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因为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因此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与学友们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感觉课改的配套辅助资料太少,课程资源开发无从下手,但是从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位老师并没有象我们那样从网上四处收集资料,而是就教材图、阅读材料,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等来完成教学任务与课标要求。每个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课改辅助资料与课程资源。
总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即将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2
时间过得很快,学习《物流地理》这门课也有一个学期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既学习到了书本上的内容,也懂得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现在就对这门课程做个梳理和总结吧!
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对于本来地理就不太强的我来说以为会很难,但是通过慢慢的学习和探索,发现这门课程其实很有趣也很有用。物流地理是一门地理学和物流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既具有经济地理学的某些特征,又具有物流学的某些特征。课本将这门复杂的新兴学科分为了两大部分:国内和国际物流地理。在国内物流地理中分了8个章节,分别是:物流环境、物流基础设施、综合运输、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布局。而在国际物流地理中又分为5个章节: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环境、国际海上运输布局、国际航空运输布局、国际多式联运及陆路运输。由此看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些内容后,就把物流地理这门看似困难但实际简单有趣的课程给完成了。
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情况给我们布置相应的“画地图”作业。可别小看了这“画地图”,其实这里边大有学问呢!要想把广东、中国和世界地图画好,不仅需要掌握好地理知识,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画地图的过程中,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如何把书本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道理。比如画“八纵八横”,不仅要知道是哪八纵八横,还要在地图上准确的找到位置并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区分地画出来,画完之后,也就对“八纵八横”这一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画地图”这个作业,我是放了很多心血在里面的,都是我自己亲自查找资料再一笔一划得仔细画出来的,老师对我作业的表扬让我也感到很开心很鼓舞。因此,我觉得“画地图”的这一部分是我在这门课程里印象最为深刻的!
在这个学期期中的时候,老师还邀请到了交通局的'局长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周局长从深圳港的概况、建设历程、建设经验以及港口展望四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深圳港口的发展历史还有深圳港口的未来规划。在这堂既难得又特殊的课上,不仅大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深圳港口的发展状况及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程。
由于这门课不用进行期末考试,“画地图”作业和做专题报告就成为了期末的考核标准。我所做的专题报告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我和另外四名同学共同完成了“我国主要工业布局调查”的专题,而我所负责的则是“20xx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情况调查,进口量及港口布局”这一部分。其实,做专题报告是一项挺锻炼人的事情。要想做好专题报告,就必须先上网查找资料,再整理出有效的信息,最后再制作成一个完整的PPT。由于我们的是团队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团队的沟通及合作,也学习到了做好一个专题所需要的思维及方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一个学期的时间真的很快,从一开始拿到课本到现在课程的即将结束,都显得那么的不真实。但是在《物流地理》的这门课上,我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学到了很多,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从课本到课外,我们学到的不仅仅只有知识,更多的还有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思维方式。在此,衷心的感谢刘老师的悉心教导!总而言之,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将会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3
九(5)班 梁婷钰
接触地理两年,我在学习当中,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首先,我们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基础。首先,要仔细地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这样做:1、阅读课文标题,明了课文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2、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3、然后阅读注释以及地图,让它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我们无论在课前预习还有复习时都可以这样做。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是,课本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本服务的。会考后我们很多学生就得到惨痛的教训——会考的内容以课本基础为主,“本末倒置”就失分咯。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能画出大体轮廓,加深印象和记忆。 总之,要熟练地掌握地理的读图、填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三、思维要活跃,认真听课,紧跟老师思路。上课认真听讲比自己课外埋头攻读效率更高。还有老师上课要讲很多内容,讲课速度很快,一定要紧跟老师思路,不然会懵懵懂懂。不要受“笔记心理”的牵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好笔记,懂就行,不需要一字一句照抄,那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会错过老师很多精彩的讲评;不需抄太漂亮,要掌握“快速、精辟、清楚”“三”管齐下。
四、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在练习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一般题目的做法,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新颖的题目,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可是,练习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能一味地追求难题,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还是要拿来攻克基础。
五、做地理题一定要掌握做题技巧,掌握并且运用规律,节省时间,同时提高准确率和效率。在做自然地理题目时,我们要运用一些基本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会比较容易地攻克那些平时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在做人文地理的题目时,我们可以掌握一般的思路,就按照这思路分析,“照猫画虎”。就说地理分析题,我们常会因为分析不全面而失去该得的分数。我们在分析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以及开发条件、自然条件时都就可以如此炮制.。我们首先应该把握课本,弄清楚课本的分析角度;其次在做题时我们按照课本的角度去回答。如果这样,就会分析得全面,很容易漂亮得分。
总之,学习地理没有捷径。我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
都需要刻苦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相信你的耐心和恒心会得到回报,到会考就稳操胜券了。还有,千万别抱侥幸心理,永远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的事儿,否则到考试会乱了阵脚,拿到考砸的成绩单只能认命咯。世上无后悔药,不要浪费可以学习的每一分一秒。
学无止境,地理对我们来说没有“过去式”。生活中无处没有地理,不单是为了应试,我们还要努力把地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篇三:地理学习心得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4
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一般而言,研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以及研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的原因和规律是文化史的范畴。而探索文化的分布与扩散的格局则是文化地理的任务。但是任何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总有地域上的表现相伴,而任何区域的文化面貌又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所以文化的全息图景必须由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坐标轴来表现。换句话说,研究文化地理离不开历史,研究文化史也不能忽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譬如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如果不从历史背景去探索,而只纯粹从语言学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就无法了解其真谛。地理学的任一分支,都几乎可以只研究当代,而不及于以往,唯独文化地理,若不追索历史,则无从着手。就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地理已隐含着历史文化地理的内涵。当然这并不是
说文化地理就等同于历史文化地理,后者有自己的独特的对象与方法,比起前者来,难度更大,范围更宽,线索更长。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文化地理一说,但是类似今天文化地理研究内容的著述却也曾出现过。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汉书·地理志》正文之后朱赣的一篇风俗地理文字。该篇文字因为与刘向的分野说混在一道,而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拂去分野说的无稽之谈后,我们便发现西汉可以分成三大风俗地带:塞上塞外地带、黄河中上游地带及淮汉以南地带。每个地带又可分为若干风俗区,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带的十二三个风俗区,呈现出一幅绚烂的文化马赛克图景。当时的“风俗”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内涵丰富得多,既包括居住方式的物质文化,如西北六郡的“在其板屋”,又含有人生无常的心态文化,如河东地区的“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因此汉代的所谓风俗,实即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同义语。相信类似朱赣的论述历代都会有,可惜留下来的不多,也都不如朱赣这篇精彩。这和地理著作在中国长期处于史学的附庸地位有关,直到明代后期王士性和徐霞客出现,写作了《广志绎》与《徐霞客游记》两部辉煌的大著,才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说到中国的文化地理不能不谈到中国历史文化区。文化区的表现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描述文化特征的分布,二是根据文化特征的分布
情形进一步划出文化区域来。第一种形式比较简单,只要把各种特征表示出来就行。第二种形式比较复杂,必须将有相同性质的文化特征划为一区,以与其他不同的文化特征区别开来。对于同一文化区内部而言,我们近似地认为其文化特征是同质的,而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特征则是异质的,文化区的划分就是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我们通常所说的这里的文化与那里的文化不同,无形中就意味着这里是一个文化区,而那里是另外一个文化区。但是当我们要深究“这里”和“那里”,亦即这个文化区与那个文化区的明确界限时,却往往感到十分棘手。事实上,文化区的划分的确带有某种任意性,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案,例如对于方言区的划分,几乎可以说有十个语言学家就有十种分区的方案。而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方言的变化有时的确是逐渐过渡的,在这个村子与那个村子之间,语言特征并不是一下子面目全非,而是有些特征不同,而有些特征却一样,很难以人为的界限截然分开。因而文化区的边界有时是很模糊的,并不像行政区划那样有明确的人为的界限,常常是一道较宽的带。就像光谱带上很难截然分开红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一样。两种颜色之间一定是一种介乎两色间的过渡带。而且所有的文化区,虽然我们近似地将它们看成是均质的,而实际上却往往有一个核心,区内的文化特征由核心向边界逐渐减弱。就像石头激
起的波浪一样,越往远处涟漪越小,又像一滴墨水滴在纸上晕染开来一样。很少有一个文化区是完全均质的。
要划分历史时期的文化区域,首先要恢复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有物质方面与非物质方面。物质方面可能是有形的农舍、梯田、寺庙,非物质方面可能是学术水平高低、杰出人物多寡、宗教信仰程度。有形者可以直接看到,无形者要从有关资料去探寻。当代的文化景观比较容易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就不大容易复原。有形的已经不存,偶尔可能存在遗迹。
西方兴起文化地理时,先是侧重物质文化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扩展到精神文化方面,近来各国的文化地理多趋向于以狭义文化为对象。因此语言地理、宗教地理、风俗地理等方面成为研究的重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最能表现文化特征的首先是语言,语言(方言)的认同有时几乎就是文化的认同。以我国为例,客家人的文化认同,首先就是以客家话为第一要素,而地缘方面的认同却是次要的。但是究其实,语言很难说是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的层面,它是超出于一般对文化进行分层的简单化理论之上的。次于语言的重要文化要素一般而言是宗教。无论在东方或在西方,宗教的不同,甚至教派的相异有时就是势同水火的事,因此以宗教的差异来表示文化的区别通常是可行的。宗教以外,
则应以风俗地理的研究最为多姿多彩。风俗包括民间信仰、风气习尚、居住方式、衣食特征等等内容,既有物质层面也有非物质层面。风俗的差异也很直观地体现文化的差异。
语言、宗教与风俗对于划分文化区的这种作用,是就世界范围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我国则情况有些不同。在中国,宗教地理似不如风俗地理重要。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体制从来就凌驾于宗教组织之上。因而,就国家宗教而言,在我国,区域性并不显著,往往只能就同一宗教的不同特征进行点状的分析。相反,在民间信仰方面,地域差异却是十分明显的,而民间信仰是应归入风俗范畴的。中国古代看风俗至关重要,以为风俗之厚薄,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宋人苏轼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富且强,不救于短而亡。”(《苏东坡集》卷五一《上皇帝书》)因此在中国是视风俗的重要性在宗教之上的。此外,我们重视风俗甚于宗教,也还有一个普遍性的原因,那就是风俗的发生原在宗教意识之前。据达尔文的观察,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上的土著民族没有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但却有歌咏、舞蹈等习俗。据说,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的原始民族亦无
宗教意识。因此人类最初的文化是风俗文化而不是宗教文化,一般认为后者是由前者孕育而出的。当然,无论风俗还是宗教都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心理意识的文化显现,说哪一个比哪一个重要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是有深刻认识的。《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戎子驹支语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挚币不通,言语不达。”《吕氏春秋·为欲》也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顺其天也。”这是反映不同民族之间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汉书·地理志》具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又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要孕育出现不同性质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风俗的变化有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是官员的教化,二是民众的习染。这就是所谓“鼓舞于上者为之风,习染于下者为之俗。”《后汉书》中记载许多循吏改变边俗之例,虽然其中不乏夸大过甚之词,但他们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南方与边地的事实是明显存在的。但官员的教化毕竟速度较慢,有大量官员只是等因奉此,不能使中原文化都扩散到所有地区。因此风俗的变迁主要依靠接触传播,即不同文化人群的杂处
来实现。《后汉书·南蛮传》说:“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岭南之化,并非以此为始。在秦始皇开岭南地以后即已初见端倪,当时所派五十万戍军,必将中原文化带入岭南。后世此类事屡见不鲜,如唐初,王勃《广州寺碑》就提到:“扬粤当唐初,北人多以商至,遂家于此。”人是文化的载体,北人南来经商,自然也要带来他们自身的文化,使得岭南固有文化受到影响。在平时,这一影响可能不太大,但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中国历史上三次自北而南的大移民,就必然要使南方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5
作为一个刚上岗的地理老师,能有机会参加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这次培训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所以学习对于老师来说很重要。
20xx年2月12日,学校组织召开了寒假培训。
一、这次培训非常及时,使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因为学校在下学期准备全面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而我在这方面总是感觉无所适从,觉得毫无头绪,所以我对下学期高效课堂教学感到很茫然。学校组织的这次培训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使我在迷茫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丝希望。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发言,我才发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比如,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小组评价方案的确定,班级公约的制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评价各小组及每个同学,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小组及个人评价机制如何保证对每位同学都有长久的吸引力、使他们还能时时保持兴趣和新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才认识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自身不足就需要提高,需要学习。
二、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要想提高,必须要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才可以弥补自己各方面的缺陷,培训是一种学习,但这毕竟非常有限;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还需要自学,需要看书,需要在网上学习,所以,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转变一些行为习惯,比如,暑假的时间,我以前总是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用在学习上,使自己延误了自身的.提高,这些损失是无法计量的,等于说是耽误了自身的提高。今后我一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使自己尽快提高,尽快成长起来。
三、学习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每次培训,我总是感到理论易学,但真正用到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这就必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巩固所学,强化自身技能,提高运用能力,为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创建高效课堂,我总觉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学习、提高、创新,为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而不懈努力,把这条课改之路坚定地走下去。毕竟,我们向往的是有幸福感的生活,而真正做好了此次课改有助于我们的幸福生活的实现。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6
20xx年1月17日开始的地理国培结束了,在这为期三月的培训中,众多的新的地理教学观念丰富了我的头脑,许多知识一下子扑入视野,很好的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由此体会颇多:
一、实实在在的培训,让我的教学观念有全新的改变。
这次的培训,是远程培训,由李家清老师主讲,其内容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明白了新的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新的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变化及启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由于讲解透彻,视野开阔,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被深深吸引,专心坐到电脑面前听完讲座,感觉收获很大,为以后我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发展思路。
接下来,就是按照时间安排表完成学习计划,虽没有按时参加讨论,但总是抽时间来听报告,看其他学员的作业,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感觉思想和理论境界有了很大提升!真正感受到这可真是实实在在能够提升老师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啊,国家级培训,最高级别的培训,真正吸引一线教师的培训,让我的教学观念有全新的改变。
二、为了培训,全心投入,有喜又有忧。
为了参加这次培训,我特地买来一台电脑,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曾一度遭到家里埋怨,经过解释得到支持。于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全心进行培训,有时,为了完成一道作业题,顾不上吃饭,在点击上交后,作业栏中没有作业,又重做;在word中完成作业后,又交不到作业栏中,此时心里很烦,担忧不能完成培训任务,想打退堂鼓。读大学在家的儿子告诉我操作方法,很快完成任务。一个个作业题上交了,一个个主题讨论合格了,推优了,我心里高兴极了。本来,我参加过计算机培训并合格,但离现在将近十年,家中又没有电脑可操作,就生疏了,现在通过培训,又较熟练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明白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等,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三、培训内容全面细致,反馈快,成效大。
培训时间只有三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前一段时间在寒假,对于假期在家的老师而言,不可避免有一些私事会耽误培训,那样一来时间就更紧了。培训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侧重方法和能力,从教学目标制订、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到中学地理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后一部分侧重具体内容,主要是培训初中地理教学四个部分的教学策略,即地球地图教学策略、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中国地理教学策略和世界地理教学策略。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能力到具体实践策略,全面到位的讲座可以说让老师们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期间穿插学员之间的讨论、提交学员思考实践的结果作业上交的形式,使培训多姿多彩,远程培训加上网络互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后两个月是一边上课,一边培训,将全新的理念带到课堂上,将学到的能力运用在教学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而且在培训方式上也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引导学员在研讨、活动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认识,并落实到教学实施的层面上。最后半个月,安排两期专家答疑,及时处理培训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以往我在教学中通过查资料或请教他人未解决的疑难,经陈实老师解答,一下子三下五除二全解决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必要、有意义、有价值的培训,必将使学员包括我的理论教学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会带动所有的地理教师大力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地理素养。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7
20xx年9月11日,**市高中地理中研班活动在成成中学召开,此次研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会上首先由***老师安排了20xx-2019年第一学期高中地理中研班活动,接着由***、***、***展示了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景观图开发利用,让地理现象无处不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教学立德树人,贯彻教育方针
薛老师强调,地理教学的工作重点是立德树人,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地理课引导学生认识祖国、认识世界,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立足学科本质,关注核心素养
这是这学期中研班活动的工作主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二、钻研教学教法,打造高效课堂
新的时代赋予课堂新的活力,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薛老师一再强调要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決,让学生高效、投入、快乐地学习,并鼓励大家发现提炼优秀课例,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大赛。
三、用心观察世界,培养地理思维
地理现象无处不在,地理知识随处可见,***老师走到新疆,当别人欣赏美景的时候,她却在用一双地理眼睛观察世界,想到的是:新疆的自然环境突出特点是什么?去新疆旅游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天山植被如何分布?***面对险峻的`华山,想到了地理作用对它的影响,旅游欣赏的角度……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及思维,发现地理现象,让地理走进我们的生活。
总之,学无止境,我今后要多多运用地理知识,实施有效教学,开展情感渗透,把立德树人融入日常,在教师行业这片乐土上无止境追求,为清中的地理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8
在几个月的地理国培学习中,通过专家视频讲解,我有机会聆听到各个专家阐述的观点,及时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参加国培学习以后的几点心得和总结:
1、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地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七、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长了专业知识。通过在线视频,我们学习了现代地理理论基础知识,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如何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如何使教学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等方面都受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通过学习,我认为在完成教育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地理;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提供最适合学生的的知识加工法则,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友善、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所有这些,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科学学习地理有很大帮助。
3、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课本是知识框架,是理论基础,但是仅限于课本还远远不够,因此还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走出家乡时,如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他们面对的生活困难。例如交给学生怎样选择交通工具,将来如何选择学习、生活环境,等等,很有帮助。
4、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作为教师,我体会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我们要讲好课,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教材只是工具,只有当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时,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将呆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际上,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都忙于应付上课,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更谈不上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次国培,是我有机会及时更新了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对我触动很大。通过国培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从容面对**益激烈的竞争和压力,才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勇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地理教师。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9
今年开始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暑假对新课标的研读,使我感触颇多,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我对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我对地理新课标的学习体会:
一、地理新课标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课程内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社会,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学习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地理新课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组织者的'身份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改变以前的灌输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等,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4、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三、地理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题材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体现自我价值。
总之,地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去研读地理新课程标准,用心去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0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
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这一丁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明显的增大很多,对于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是会广纳接收并且也能好好的运用。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1
虽然网上的学习与观看视频非常枯燥,但我知道这次培训级别很高,机会难得,告诫自己要耐住性子,认真观看与学习专家的讲座,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对区域地理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同时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尽收天下于眼底,饱览各地风俗人情、优美画卷,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学好区域地理就成为地理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好区域地理更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导入新课时,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即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之始,如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很多区域的导入可以采用视频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启迪地理思维。如教学“黄土高原”时,以歌曲《黄土高坡》一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最好是老师清唱,效果更好);如教学“西双版纳”时,以《月光下的凤尾竹》开始;教学“珠江三角洲”时播放“深圳对外开放”的视频并配以歌曲《春天的故事》,等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呈现的区域知识,尽量形象直观。
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更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尽量把地理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他们,如多让学生读图,析图,从图中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
3.比较区域差异,突出区域特征。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区域比较,找出区域差异。如青藏地区,让学生认识“高、寒”及在高寒影响下的农业生产;西北地区,让学生认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及在此特征影响下的城市分布和农业特色。
4.学会总结归纳,把握区域联系。
区域地理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明确自然地理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河流、植被等内容;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内容。这样化繁为简,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进行角色模拟,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角色模拟,既起到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为本区域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小小的献计献策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6.将地理图册和多媒体的运用有机结合。
区域地理教学应该在阅读相关地图的基础上进行。地理图册学生人手一册,充分利用图册可以养成学生用图读图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解读地图的能力。
学海无崖,教海无边,我深知要想专业成长和教学提高,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教学实践。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2
地理不同于政治历史有那么系统的知识框架,地理知识较分散,所以不容易记忆,但有良好的学方法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下面就是我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版块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四、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3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强调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学习评价的方向来看,“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只有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完整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新课程的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4
教材由蔡运龙主编、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共设计六个单元、21课,设计课时在45节左右。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这本教材删减了大量教学内容,降低了部分教学要求,但对于地理学科最基础的地球、地图等知识并没有削弱,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教材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十分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培养。为此,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和讨论课,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下,对各单元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单元《地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生产、生活必需的各种资源。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本单元作为教材的开篇,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本单元安排了4课。其中,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就相当于英语中的abc,一旦学生不能掌握,往下就没法学了。其中,经纬网和地球的公转还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公转模型等教具必不可少。不仅教师演示,还要学生亲自动手,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单元《地图》
本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平面图的识别、地图基本要素的了解,以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基础知识,又包括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地形图的判读等基本技能要求,还包括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应用地图查寻有关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地图成为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紧紧围绕着地图“识、绘、用”的思路展开,自始至终贯穿、渗透了“地图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运用”这一主题,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学习深入。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地球海陆面貌及其变化,是系统学习世界地理的开端和基础。从空间认识的层次看,在学生形成了经纬网地球概念之后,覆盖其上的就是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分布,即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因此,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构建了学生空间概念的第二层次。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图象,包括“半球的海陆分布”、“七大洲分布”、“东半球地形”、“西半球地形”等,使学生的半球知识得到深化,丰富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重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中,气候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性最强,对于认识世界自然环境最为重要。本单元既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铺垫。
教材安排了天气与生活、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气候的主要类型、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等内容。其中,第四课《世界气候类型》是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前三课内容的概括和综合,也是对前三课知识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今后分区地理的学习。同时,这也是一个难点内容。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15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
(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
(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
(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
(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
(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02-16
关于地理的学习计划02-15
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1-04
关于地理的学习计划(精选12篇)02-17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论论文04-29
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计划01-15
高中地理学习计划04-27
高二地理学习计划10-29
初中地理培训心得体会11-19
国培地理的心得体会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