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读后感

时间:2023-05-22 15:38: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巷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1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拜读过他的《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更因此而成为传诵一时的“雨巷诗人”。戴望舒是带着我国晚唐诗家的旧诗影响步入新诗坛的。在《雨巷》中,反映出了他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

  首先我们先来详细的解读一下《雨巷》。

  《雨巷》全诗由7节组成。在第一节中,写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而第二节则是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的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从视觉、嗅觉、感觉、情感等方面来丰富她,把丁香彻底浸染进“她”的血脉、气质中。“她”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把“她”和雨连结在一起,用雨来衬托“她”的哀怨。形成了一幅充满中国传统意境的水墨画。

  第三节,写这个让我着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着,而“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氛围,则充斥在这样的情境中。第四节,写“她”和“我”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较“我”的恋恋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梦一般的飘过”。

  第五节,写这个“丁香般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她”“默默的走远了”,“走尽这雨巷”。第六节,我与这“丁香般的姑娘”彻底的失之交臂。虽然“我”不舍,但“她”还是在我的目光中,在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颜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所以在第七节中,“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着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着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次,期望在梦中与“她”相会(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明面上是写抒情主人公对在雨巷中逢着的“丁香姑娘”充满的甜蜜又忧伤的情怀,希望能与这个“丁香姑娘”再次相逢。但实际上“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只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象征形象。这个像梦一般飘过的,像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是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幻觉,“丁香姑娘”由景而生,又与景相互相生,这才构成了这首诗朦胧神秘的气氛。“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丁香姑娘”,本身就带着一种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光晕;而她的象征意义对读者来说更是扑朔迷离,“她”可以说是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理想的渴望,更可以是对刚刚经历过的革命的憧憬。(在仍处于白色恐怖中的1927年夏写成此诗)

  戴望舒的《雨巷》常被拿来与李金发的《弃妇》相比。

  《弃妇》——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与李金发的《弃妇》相比,戴望舒的《雨巷》更具有亲切性,“丁香姑娘”比“弃妇”更让读者感到亲切熟悉与明朗。其原因是因为,戴望舒更注重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传承与融合,正如第一段所说,戴望舒是带着我国晚唐诗家的旧诗影响步入新诗坛的。在《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转化了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集美丽、高洁、愁绪与一体的“丁香”形象,曾分别出现在李商隐、杜甫、李璟的诗词中。(“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李商隐;“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青鸟不传云中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同时,诗中的“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颓圮的篱墙”更体现了一种“杏花春雨江南”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东方美学情调。

  《雨巷》中蕴含的朦胧美不足以促使作者获得“雨巷诗人”这传诵一时的称号。正如第一段所说的,《雨巷》不仅体现了主题的朦胧性,更体现了一种音乐美。

  诗中不断分行造成的缓慢,仿佛是抒情主人公在前行又仿佛是在原地徘徊彷徨的脚步成就了该诗罕见的音乐美。诗歌开首是将一个长句(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切分为多个短句。并且充分运用了押韵手法。而且《雨巷》还运用了重复、顶真与回环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整体读起来流畅、荡气园润。

  正是因为这种朦胧美和音乐美,才成就了《雨巷》。《雨巷》更因此 ,而成为现代汉语诗歌试实验的一个里程碑。

雨巷读后感2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远。……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时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国语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对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回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一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诗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手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有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大幽微精妙大去处。

雨巷读后感3

  雨巷幽思

  一帘烟雨锁重楼,伊人凭栏暗惆怅。

  奏曲丝弦吟春韵,挥卷凝诗赋词章。

  荡伞轻盈漫婀娜,芭蕉呢喃语丁香。

  素心如雪云梦瑶,缕缕幽芳深巷长。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卷画卷轻绽,一帘幽梦轻垂,一缕芬芳清逸,一把轻盈花伞,摇曳轻舞,婷婷漫步而来的女郎,丁香的香气漫拂,弥漫在幽深而寂寥的雨巷,有份雅致的忧伤轻轻飘荡回旋,那是忧伤的女郎播洒的一路芬芳,她婷婷漫步,飘荡深巷的感伤,落寞凄婉,飘渺如烟,空灵似梦,凄婉迷茫......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散发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冷漠悲伤又惆怅……”

  雨巷幽思,梦中寻觅,女郎无限忧伤,落寞感伤,花伞旋转,就像希望的帆,依稀女郎含笑的走来,水韵幽香,诗意绵长,我轻携你的手,仿佛女郎嫣然顾盼,飘着淡淡的丁香花的芬芳,幽深的雨巷,我梦中的女郎……

  如蝶细雨点花红,轻盈花伞荡秀色,明眸流转顾盼飞,婀娜扶风漫步赏。默默的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像梦一样的,我身边飘过的女郎。

  “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入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伫立在雨巷,神情也会落寞感伤,丁香一样的结着怨愁的女郎,独自的芬芳,默默地惆怅,在雨的协奏曲里,继续感伤,落寞彷徨。

  雨巷幽思,诗意朦胧,幽深寂寥的雨巷,婷婷漫过的女郎,轻盈如花的油纸伞,朦胧着冷漠,凄凉,又惆怅的心曲。在这飘雨的季节,幽思无限,女郎的独自芬芳,有份别致的美丽,冷漠悲伤又惆怅,“她渐渐地远了,远了……”像梦一样飘过的女郎。

  那样落寞感伤的女郎,曾经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梦醒的一刻,也是心底绝望的刹那!缠绵的雨密密的织,芬芳的丁香在路边静静的绽放,我漫步走过雨巷,却还停留在你给我编织的梦里,孤寂的面庞,留下了深深的叹息。诗意的雨啊,你轻轻的飘洒,点点滴滴融入女郎的心底,点缀成翩翩诗行,让我在风中追寻,在濛濛细雨中感悟浪漫的气息……

  时光的长廊,飘洒着芬芳,无关风月总关情,一念花开,一念花落;缤纷的色彩编织着瑰丽的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的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其实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可是这却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可以看到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人们读了作品《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离开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读后感】相关文章:

雨巷作文07-19

雨巷的作文06-11

雨巷的作文11-29

关于雨巷的作文07-10

回忆雨巷作文07-11

走过雨巷作文07-15

雨巷作文范文11-29

雨巷优秀作文02-23

雨巷优秀作文03-15

雨巷的作文15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