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心教》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心教》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心教》有感1
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就有了别的职业所无法体会到的幸福感,这来源于我那56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们。
这一年多的相处,我越来越发现,我是童话里的爱丽丝,为什么呢,因为我每一天都仿佛进入了奇异而童真的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有太多的柔软和震撼,孩子的一言一语,一个眼神,都能像春雨滋润内心,这种弥足珍贵的'年纪,是很值得令人呵护的。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每一词每一句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和苦恼,虽然我已经忘了我是如何回答他们的,但其实我的初衷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看,和孩子有着相同的体验,你才会更好地理解孩子。
我记得那是发生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班小琦的水杯摔在地上打破了,那天晚上放学回家过后,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小琦因为杯子破了痛哭不止,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总觉得有些安慰的话是无关痛痒的,没什么作用,于是我告诉他的妈妈,明天我会找孩子谈谈。
第二天,我把小琦叫到了办公室,他的情绪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糟糕,于是我开口问他:“那个杯子是你最喜欢的,它摔破了,所以你很伤心对吗?”他点点头,我说:“我给你讲一件事吧,你看,这是老师的笔筒,好看吗?”他点点头,我接着说:“可是在这之前,我也摔坏了一个喜欢的笔筒,我当时很难过,我也很懊恼我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粗心,所以我理解你当时的心情,可是,不管我再怎么难过,笔筒还是摔坏了呀,后来我又买了一个新的笔筒,我觉得它也很漂亮,但同时,我也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好好爱惜,所以你看,它现在被我保护得很好,我也越来越喜欢它了。”小琦听完以后笑着说:“其实我也买了一个新的水杯。”他边说便向我描述水杯的样子,我知道,孩子的苦恼总是去的这么快,当他走的时候,我嘱咐他,给杯子穿件棉衣,他听了哈哈大笑,第二天我就见到他给杯子买了杯套。
我也不知道我的方法是否有效,但是透过李老师的书,我明白,我的初衷是没有错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他有相同的经历和体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更能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
书的最后,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人之初,性本善,我在他们最童真,最丰富的年纪里,看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书还需细细品读,因为文字还只流于头脑,但是我明白,在教育的世界里,我也只是一个小小体验和探究者,我还需继续做一个“爱丽丝”。
读《心教》有感2
人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完善,自我探究的过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练习,才能让自己拥有宁静的生命力,让孩子在言行之中受到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联结孩子的渴望,成了我心中一门重要的功课。想要完成这样的功课,身兼教师与父母的教育者两种角色应该要先联结自我的渴望:能体验自己的价值、能接纳自己犯错、能感受自身的意义、能自由地选择并为自己负责,就更能爱自己与爱孩子了。
在看了李崇建老师《心教》一书,我颇有感触。书中即直面了当下的教育问题,又系统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有爱、有智慧、有时效。提别是读到这篇《孩子的优秀是暗示出来的》。这篇中提到了德威克做的一次实验,在实验中,被称赞“很努力”的孩子的成绩平均分上升30%,而被称赞“很聪明”“好棒!”“好厉害”的孩子反而平均分下降了20%。这让我联想到了,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如何丰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老师丰富而准确的评价语言可以很好的给孩子以暗示,给他们指明方向。使学生不放弃,不迷茫,也不盲目的自大。在“资优生”遭遇挫败之后,他们的应对更加重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
最后借用书评的几句话,这本书呈现了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影响力,唤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觉察、情绪转化,进而达到欣赏自己、爱上学习的'效果,释放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获得自身的疗愈、成长,提高爱和教养的质量。我相信这就是作为一名老师和妈妈的所希望的。
读《心教》有感3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随笔与爱相伴,从心开始----读《心教》有感
寒假里,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手捧《心教》,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品味着为人师、为人母的慧心岁月。文字勾勒着画面,凝聚着智慧。且让我再一次翻阅《心教》,细数流年岁月,书写心灵碰撞的感受,引领方向,一路与爱相伴,从心开始。
我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在教学生涯中,感受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内心世界。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唯有走进其内心,方能教育得始终。我在自己的兴趣与好奇的推动下,想要用一种新的角度陪伴孩子成长的渴望愈加强烈。正如《心教》前序中所说:“改变,来自渴望。”我开始自学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件。让我能用更专业的心理学角度解读曾经的困惑。当我看到《心教》封面上书写的“用萨提亚模式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是的,都是我所渴望探索的内容。迫不及待,走进《心教》,感受里面的心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何优雅地教出好孩子——尊重是教育的开始”让我感受颇多。其中“优雅”、“尊重”是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清晰的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关键,是根基。说到“优雅”,让我想起了那个陪孩子写作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后导致去医院做支架的妈妈,还让人想到那个深夜楼上传来怒吼声:“什么关系?到底什么关系?是互为相反数的关系。”深夜还在陪写作业,深夜孩子怒火心中焚烧。我们所期待的“优雅”去哪了?
自从“优雅”和“尊重”一起离家出走后,陪伴就多了些许“恐惧”、些许“怒吼”、些许“焦躁”。
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需要我们大人先将“优雅”与“尊重”请回家。察觉自己的姿态,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应该是口是心非,不应该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天性。尊重意味着接纳,拥抱孩子的坏情绪,正如书中所说的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是你与孩子的沟通最真诚的开始。
写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起曾经接到的一位家长的电话,这位家长相当着急,着急孩子不会与同学相处,焦急孩子上课不会听讲,焦急孩子回家不写作业,焦急孩子撒谎,焦急孩子私自拿同学的东西,焦急孩子放学不想回家……是的,他家孩子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至少不能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孩子。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上。孩子六岁前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成长,父母陪伴少之又少。六岁后开始进入校园,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工作也很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逮到孩子就是一通大道理模式的教育,或者无时无刻不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相对比。孩子厌倦了妈妈的说教,开始不想与妈妈沟通。放学不想回家,书包丢在门口就“逃走”。久而久之,何谈优雅,哪来的相互尊重。一个渴求爱的'心灵,常常透过外在的事件去证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所有的行为都来自心灵的渴望。后来,我建议家长慢下来,降低期待,不谈学习,接受孩子的现状,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陪伴孩子快乐成长。一个孩子,能接触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爱人与被爱,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需担心孩子的功课呢?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份“真、善、美”。爱是无价的,也是无法衡量的,是一种天生的本性和需求,因此大人千万不要用“爱”与“不爱”要挟孩子,那会适得其反。也千万不能以满足期待的方式证明爱。要让孩子懂得,“爱”与“期待”不同,你的期待未被满足,并不代表你不被爱。
滋养人的内在情感,让一个人更有价值、意义、自由、懂得爱与接纳,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爱相伴,从心开始。让我们携手前行。
【读《心教》有感】相关文章:
读《简单教数学》有感04-12
读《感恩的心》有感04-18
读《燃烧的心》有感(精选15篇)05-15
读《感恩的心》有感15篇04-20
教什么知识读书心得02-20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03-16
《教海漫记》读后感05-01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02-24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04-29
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15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