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夜航西飞》有感

时间:2023-12-30 10:54: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夜航西飞》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夜航西飞》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夜航西飞》有感1

  在《夜航西飞》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九章《流亡贵族》,作者柏瑞尔写自己与一匹马之间的情感。

  要说柏瑞尔写了非洲的人、非洲的事、非洲的狮子、大象,都是在用第一人称写作,唯独写到马,转换为第三人称,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在同一本书里出现人称转换,还是极为少见的。

  但是作者这么做,一定有原因。“我对马的记忆,甚至比生日还要清晰。我生命中所有的记忆片段,都与马有关,属于我的马,属于我父亲的马或是我认识的某匹马……

  坎希斯康就是其中一匹。”这一段文字让我们获知,马,尤其是那匹叫坎希斯康的马,对于柏瑞尔是极为重要的。她如果接着用第一人称来写它,是难以表达“两人”之间的对等的关系。所以,柏瑞尔说:“它降临时的最初印象,以及随后几个星期内发生的事,还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但有时我也会想,它的印象又是如何。”

  这里是个转折点,作者试图从“它”的角度来回忆过去。但是如果单单变成从一匹马的角度来写,就变成了完全的拟人化,是作者的假想,不可避免有一种矫情感。那就让人与马都变成“上帝视角”下的平等角色吧,静静地看着“两人”之间的从陌生到相识。

  “小女孩带着痴傻的快乐神气。她走近它,再次说起这个词,而它则觉得她的气味还不错。但它发现,她的举止里透着亲你。于是朝她稻草黄的头发里喷出一团鼻息以示警告,但她只是大笑起来……”

  这是一个女孩对马天生的热爱。柏瑞尔在17岁的'时候,父亲因为产业失败从肯尼亚移居到秘鲁重新创业,但柏瑞尔选择留了下来,以驯马师的身份独立生活。她对马有多了解?看看这段文字吧,一个小女孩对一匹高傲优秀的纯种马的理解和爱,出现在每一个温柔地文字中。

  “每当清晨来临,坎希斯康就用耳朵和眼睛等待小女孩的到来,因为它已经学会辨识她光脚踩在被阳光晒硬的地面上的声音,学会了在其他事物中分辨她稻草一样的乱发。但当她真的来到它的马房时,它却远远地站在一角,看着她干活。”

  在阅读《夜航西飞》时,我多次被柏瑞尔的这种与众生平等的态度感动。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她经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比如她写一棵树,“它曾将女孩甩过去的那棵大树也还站在原来的地方,投下同样的一小块树荫”;她写蜜蜂,“蜜蜂像金色的子弹一样,在不知抵抗的空气中穿行。”

  所以,当柏瑞尔被高傲的坎希斯康甩到树下,她没有恨她,而是整整养了七天伤后,平静地出现在马厩里又为它清理脚掌;后来当她被它用牙齿咬住背,甩向墙壁,她蜷着身体在草垫上躺了很久,爬着离开了马厩,她依然没有恨它,第二天又来了,对它的触摸一如往常,只是带着有一种不曾有过的坚决。

  当然,在所谓的“驯服”中,女孩赢了,但柏瑞尔说:但这不值一提。

  因为在柏瑞尔的眼里,并没有主人和被驯服者的高低区分,这也就有了本章最后的动人之笔。今天回家比较早,孩子睡了之后,我随手又翻了翻《夜航西飞》,想着是否把一直想写的这篇写出来。勤快的我和懒惰的我斗争了1分钟,想着接下来的一周会更加忙碌,决定还是写出来吧,给自己一个赞!

读《夜航西飞》有感2

  “生活是生活,快乐是快乐。但当金鱼死去,一切归于沉寂。”

  读到这里一本书中间的位置,又一个高潮的来临,当作者和伙伴在一头大象的视野范围内面临险境,伙伴没有开枪。逃脱虎口叹息着说了这句非洲的古老的格言。受雇主之托猎杀大象是生活,对大象的喜爱是快乐。那么自己应该就只是一条金鱼,生死似乎并不重要。没有人记得你活过,又美丽又孤傲的叹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这里,我的眼泪会想表达什么。鼻子一酸。

  “要是不够勇敢,聪明的男人和女人没两样。”

  在老土著人第一次选择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乘坐飞机前因作者对他讲了这句谚语鼓足勇气,老人用毯子包裹自己的头,一路像个包裹,到达后说他见过了湖泊大海山峰。因为地形原因,很多人不可能通过普通交通离开自己的居住地,生活了一辈子,那样离开的勇气是像人类开端的勇气。

  “当你与他人闲坐交谈时,你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夜晚降临,火苗随着来去自如的风势自由燃烧,你就是孤独的。你说的话,除了自己又有谁在听?你想的事,对他人又有何意义?世界在那边,而你在此处——这是仅存的两极,也是唯一的现实。

  你说话,但谁在倾听?你倾听,但谁在说话?是你认识的某个人吗?他说的话是否又能解释群星,或是解答失眠的鸟提出的问题?思考着这些问题,双手环住膝盖,凝视着火光和边缘的灰烬,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问题。

  “听啊!今晚辛巴饿了。”

  年轻的土著仆人解读了一头狮子发出的第一声警告,它正在远方无声地逡巡。一只土狼躲避着温暖的`营地,帐篷在风中啪啪作响。

  但辛巴不饿。它也只是孤独,因为它勇猛无双、卓尔不群,却在长夜中心神不安。它吼叫着,加入我们的队伍,土狼也加入了,在山丘上大笑。一头猎豹也加入进来,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无法看见任何蛛丝马迹。犀牛、水牛,它们在哪里?它们也在这里——这里的某个地方,或许就在树丛最茂密的地方,或是遮天蔽日的荆棘林中。它们在这里,全都在这里,无法看清,散落四周,却与我们分享着同一种孤独。”

  作者离开非洲前描写的这一段,让人神往。灵魂已经飘到那个世界里,只有动物和热气。孤独是永恒的吧,人类的孤独和动物的孤独。只是它们的孤独里,会做什么,和我们一样试图通过寻找更多的朋友吗?

  直到今年才逐渐明白,那一种需要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到你的孤独中。就像是有的人即使外表再光鲜,他的内心却什么都没有。像是一片荒地,一株草一片叶都没有。可能他也并不会孤独,或者孤独的时分没有那么不好受。只是无法建立和他人的连接。

  我的孤独呢,以前的我逃避,只要我看不到碰不到就是不存在。喜欢热闹喜欢欢笑,无法忍受没有和外在世界连接的感受。恐惧深夜醒来的思绪,它要带我思考什么宇宙起源,而我只想安心睡觉。现在的我,不得不面对。

  作者的孤独呢,广阔而壮丽。像她在天空的云层中一样,她的孤独里没有世俗,没有人烟。只有一片一片云层,耀眼的阳光,美丽的飞机。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天一夜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最后的结束,作者见过了城市和自己的国家,又一次回到非洲。过着训马的日子。经历过的事情像是流逝般遗忘,或者通过写作储存起来。非洲像是一个终点,像是回归自己所热爱的地方。这一切的勇气,谁能拿的出?

  书会有最后一页,友情有冲淡的一天。

  孤独是宝贵的。

  我是自由的。

读《夜航西飞》有感3

  如果说马卡姆是一个传奇的女人。是一名优秀的驯马师,也是那个时代的非洲唯一一名职业女飞行员。

  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这天,孤身一人驾驶着“银鸥”,从英国出发往西飞,飞越了大西洋,费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钟,最后在加拿大迫降。她战胜了那晚疯狂的雨与未知的恐惧,战胜了黑暗,战胜了自己的勇气,成功由东向西飞行穿越了大西洋。那时被媒体界广为报道,大西洋征服者:柏瑞尔·马卡姆。

  海明威曾经在一封信中也提到了柏瑞尔·马卡姆。信中原文说:“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在非洲时我和她很熟,从不怀疑她有朝一日会在记录飞行日志之外,拿起笔写写别的。如今所见,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

  而我想说,她是个传奇的女人,但更是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她真的热爱并认真生活着。她无畏并勤劳,不屈不挠活出精彩人生。

  我个人没有太多的文字来盛赞这本书,毕竟,盛赞这本书的人绝不差我这一个。不过我能谈谈我自己在马卡姆文下所感受的炽热,真诚,干净且一气呵成的回忆。她文中的生活,其实孤独是常态。当然还有猎物、驯马育马、驾驭飞机……这一切看起来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的事物,只是马卡姆那个年代,她让自己变得不像是一个女人所能干这些,看起来更像是男人才能做的事情。

  她简直就是个行动派的女性。她是个白人金发女性,高挑瘦削,五官立体柔弱,眼神坚定,神情坦荡温柔的马卡姆…可在我看来,她能做这些,她就爱这些,如同她爱那片非洲大地,任何一物,她都清楚了解。

  她绝对毫不费力写下这本书,不需要雕琢文字的技巧,只要真情实意地写下,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生活,只要写下这一切,因为她人生本身就精彩至极了。

  她4岁就随父亲来到肯尼亚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她的记忆里的童年,伙伴、学习、读书、生活智慧、谋生技巧…都来自非洲大地上。所有一切在她眼中都是顺乎自然,到她双手中成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她双手驾驭马,开着飞机在天空中飞翔,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想了,然后就去做了。用马卡姆自己的原话来解释这一切:只不过是“顺应天赋”。

  非洲土地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也并没有多深入了解。但记忆深处中它是贫瘠的,带着原始恐惧并落后的。

  可书中的非洲是犹如巨人般充满智慧与野性的一片土地。是原始虽贫瘠但宽广而神秘的大地,并暗藏着古老而原始部落智慧。这片巨大的土地孕育着复杂的难题如海洋般深不可测的危险,它比沙漠更顽固。

  它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恶,也从来不妥协。可它又坦然真诚地如同初生般接纳着所有踩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物…它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那些宽阔无边的非洲草原,那些连绵不绝的沼泽、夜色、寂静…它奉献得颇多,数不胜数。

  马卡姆一定深爱着这片土地,她从有了孩童记忆起就生活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而那些轻易的闯入者带着是非与观念则永远不会了解它的魅力,他们只能看见心中所想看到的,是猎物…是占有…是享乐,而不是融入这片土地,与它共呼吸。

  而马卡姆绝不同,她已融入它的一呼一吸之中。它的阳光与高山,那些金黄的夕阳和灿烂而温暖的初晓以及清凉的河水都让马卡姆留恋…马卡姆的生命源泉来自于非洲大地。

  马卡姆还小时便常常与好朋友们纳迪土著在一起,逃学赤脚穿越父亲的农场,来到荣盖河谷或是穆阿悬崖旁的雪松林立狩猎,他们一同带上长矛带上猎狗踏往原始刺激之路。

  她身旁有条如影随形的猎狗,纯血种斗牛犬—布勒。他们一块捕猎,和狮子迎面对峙,与非洲疣猪战斗,还和猎豹撕咬…这条狗身上挂满了伤疤…它的战绩是硕果累累的…。

  跨过大片大片的原始之路,一路碰见狮子与非洲疣猪,考验着不光是勇气还有那份执着,执着且渴望了解这片充满风情的土地。

  这一切直到有一年,肯尼亚地区所有农场的种子都死了,这片土地露出了它毫不留情的另一面…没有雨水来灌溉滋养这片土地,所有赖以生存的希望没了。

  这年马卡姆十七岁零几个月大,不再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了。父亲第一次如此严肃地对她说:“我们该想想了。”

  他的父亲放弃了这片农场,前往秘鲁。她父亲给了她自我选择权,马卡姆选择继续留在了非洲,她深爱这片土地,早已没办法离开它。她说:“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她在父亲的建议下前往另一个地方“莫洛”。这里有马场,而且是能让马卡姆散发光芒的.地方。

  果然,她来到这里,只不过才十八岁,已是远近闻名的驯马师。她手里训出来的马,那么聪慧,她吸收了父亲教她的驯马知识,并且做得更好,有其父必有其女。

  不过,人生路并非这么顺坦,在有所成就之前都会有很多迷茫孤独并且难以承受煎熬的日子。

  她苦心训练并爱护的一匹名叫“莱克“的马,在与她相处的这年里,从最初的四肢瘦弱的小马驹到后面长成一匹发育健全的赛马,它聪慧,骄傲,俊俏。最终被他的主人带走并交给了另一位驯马师。

  因听外人的闲言…才十八岁的女孩是无法完全胜任这份职业的…。不过,马卡姆始终认为流言蜚语绝对有积极的作用。

  马卡姆文中还写到一匹叫做“聪儿”的马,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聪儿其实是一匹被训坏了的赛马,它主人在大赛前的三个月将聪儿送到马卡姆手里,对她说:“如果你愿意训练它,那它就属于你。”

  聪儿的双脚无法长时间快速奔跑,它的双脚受了伤。不过,这一切在马卡姆心中看来,赛马名次不重要,虽然获奖能提升驯马师的知名度。不过她从不在意,她在意的是她手中的马,她训过的马,从不需要挥鞭。

  大赛来了,毫不意外,曾经在她手中训练过的”莱克“也在这次大赛中,它看起来还是如此骄傲,舞姿敏捷又得意洋洋。马卡姆温柔着远远看着它。曾经属于她的“莱克”绝对能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从它来到身边那一刻她就知道。

  而聪儿,它的状态也极佳,所有人都认为它是“莱克”最强有力的对手。聪儿是一匹温柔而有力量的马,它姿态谦虚站立在一旁,仿佛充耳不闻。

  马卡姆知道聪儿一直很棒,只不过马卡姆知道,它那双腿,它双腿承受不了那么强有力快速奔跑的力量。马卡姆对着驾驭聪儿的骑师说:“如果它摔倒了,请不要挥鞭,我的马儿不需要挥鞭,它会自己站起来的”。

  大赛开始后,我在马卡姆的这段文字中,犹如真实感受这一般。我用文字记录下我所感受的,它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书面上,在我眼前。

  那些马儿们跑起来了,今天的主角是它们的,赛道是它们的,它们快速奔跑起来,那来自于马身奔跑的流畅的线条,还有那不停敲击地面的马蹄声…马卡姆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虽然只有几秒,但当我阅读到那一段,我也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

  莱克果然在第一圈中保持领先,聪儿在后面跑着,它并不够快,可它很安静且有力量奔跑着。

  而莱克还是那头骄傲的小公马,它迅速且有力量,继续领先,还有一头黑色的赛马,它跑在第二,聪儿在第三的位置,它像猎豹一样,平稳而有力量,它渐渐拉近了距离,它离莱克越来越近,这时,好像场上所有人都在为聪儿欢呼…聪儿超过了莱克…天呐。

  莱克肯定会伤心,它那么骄傲,那么聪慧,它身上与内心感受到来自挥鞭的疼痛。不,马卡姆在心中呐喊,它不需要挥鞭…。莱克狂奔起来了,它忘了痛楚,忘了骑师,除了目标。

  快跑起来吧,马卡姆在心中呐喊,我也呐喊着,我犹如身临其境般…。

  而聪儿呢,它像影子般迅速移动着,飞奔着…马卡姆拿望远镜看着,我也看着,我看到它摇晃了,不…观众席中发出失望的声音,而我心痛着…它的腿完了,一切完了…。

  莱克看见聪儿倒下了,莱克的骑师也看见了,马鞭快速不停抽打在莱克身上,可莱克根本不需要挥鞭…。莱克你快跑吧,快点赢得比赛吧,让聪儿不要再奔跑了,休息吧…。

  可就在这时,那个摇晃倒在地下的身影像是移动一般不见了,时间暂停是什么,马卡姆当时感觉到了,我也感觉到了,好像呼吸急促,全身僵硬着。

  聪儿踉跄着站起来了,然后直起立身,像子弹一般坚硬有力地破出,它用那肿胀的双腿不带忧虑往前奔跑,跑到终点,聪儿赢了。

  它赢了,但我来说,这不是我关注的情节。我喜欢的是聪儿这匹马本身的内在那部分。

  聪儿后来不用再赛跑了,这样可以让它一直健康着。

  马卡姆人生中拥有太多精彩,落寞与孤独的时光。如果没有来到“莫洛”,没有成为驯马师,那也没有机会触碰飞机,并且驾驭飞机…飞翔在非洲大地上…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一切都在她认识了汤姆后,这个男人教会她如何驾驭飞机…还有丹尼斯将如何用飞机来猎象这个构想告诉了她,还有和布里克森在一起共事猎象的时光,布里克森是《走出非洲》的作者。

  她的人生里她认识的男人或许比女人还多,这些男人各个非同一般,而她的工作大部分跟男性更为接近。这本书出版后很多人议论过,认为本书不是本人所写,因为马卡姆的第三任丈夫是当时好莱坞有名的编剧影子写手。同时这本书里对自己的三段婚姻和众多情人的事只字未提,还有自己的母亲从未出现过。

  是不是马卡姆本人写的,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相信这文字是马卡姆亲手所回忆的精彩人生片段。

  而她的那些情事,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马卡姆只不过认为有些重要的时刻,那些片段必须要写下来。而另外一些情感深藏在心中,继续往前走也未可不好。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这份体验是无畏无惧,是狂妄而孤独。

  我想人生的常态其实是喧嚣且孤独的,喧嚣时刻是家人、是社交、朋友、互倾。

  而孤独时刻,是自我聆听,是无人可分享的时刻。

  有时候,阅读也是孤独的。但它是有意义的。

  在静默的房间里,你在书中翱翔,快速思考着,并与那个时代的人物产生了灵感碰撞,心动轰鸣,大脑快速奔,四肢却安静着。但内心,大脑、眼睛都在发出赞叹,惊奇、悲伤、孤独,待书合起,一切如常。

  你身体与心灵回到生活中,但你生活中某处角落亮起一束微光,只有你才知道它的意义,或许有一天,能将它分享给自己爱的人。

读《夜航西飞》有感4

  最初是从一篇推书的公众号文章里头知道《夜航西飞》这本书。我看到文中写道这是一本描述女飞行员在非洲生活的传记,我心想着我从来没有读过有关非洲的文章,所有人都说那是一个遥远、神秘、野性的地方。可,非洲因何神秘为何野性?带着这么一点疑问和向往我开始在各大阅读平台找这本书。最后,终于找到了,我也开始了我脑海中对非洲的“探索”。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是英国莱斯特郡的白人女孩,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随后在非洲开始了自己有趣又冒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书中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气息的描述都充满了热带色彩,难以想象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会有一位白人女孩从训练赛马开始到最后成为女飞行员。她跟随父亲训练赛马,给马接生,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她跟随纳迪猎手出入丛林,猎捕疣猪,被狮子袭击;学习驾驶飞机,独自开飞机穿过无人区,独自在黑夜里载货,搜救飞行员,驾驶飞机寻找象群,六次从内罗毕飞往伦敦,从伦敦飞越大西洋去美国。柏瑞尔的一生就是传奇本身,她的身上有太多荣誉的标签——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首个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飞行员。柏瑞尔每一段经历,甚至是她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都会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遥远缥缈的梦,也只能成为一场梦。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那么柏瑞尔马卡姆在人生游戏中,似乎一直在赢。尽管她也被疣猪、狮子、大象袭击过,尽管她也曾面临飞行过程中千钧一发的时刻,她总能在“虎口”脱身,安全无虞。我想那是因为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吧。她的灵魂习惯了冒险开拓,这样的精神赋予了她果断坚决的品质。没有伤春悲秋,没有忧郁伤感,没有矫情造作。她只是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自己手头上的事情。与当地土著融入在一起,过着同样艰苦又冒险的生活;全身心投入训练赛马的工作中,对赛马倾尽关怀;全力以赴地学习飞行,骨子里对飞行事业的热爱。正是这些,让她在在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脱离了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世对女性的常规想象,活在只属于她的小星球上。说到底,她在世人眼中的“成功”不过是命运对她热爱生命,认真生活的馈赠。

  我也坐过好几次飞机,但还没坐过夜里的航班。我喜欢在飞机上看向外面的天空和云彩,时而温柔,时而欢脱,时而诡谲,时而神幻。读后感·每次坐在飞机上看着舷窗外的景色,如果不是发动机的噪音,我甚至会怀疑飞机是不是在天上,是不是在飞行。我想,曾在这样牢不可破的黑暗中独自飞行的柏瑞尔马卡姆,坐在驾驶舱里的她,独自夜航的她,能看见什么呢?她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吸引着她一如既往地热血沸腾?

  正如柏瑞尔所说:“非洲的灵魂,她的完整,她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她独有的韵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除非你在童年时就已浸淫于她绵延不绝的平缓节奏。否则,你就像一个旁观者,观看着马塞人的战斗舞蹈,却对其音乐和舞步的涵义一无所知。”我想,我就是这样一个旁观者,连闯入者都不算。我在书外指间旁观着将近一个世纪以前的非洲和她。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我”对于她来说就像是随时都会被起飞的机翼甩到地平线尽头的城市,也像是她常在夜航过程中穿越过的浓浓黑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所以,除了《夜航西飞》这本书,她没有别的任何作品问世,尽管我觉得她的文笔文风都很吸引人。柏瑞尔说:“我独自度过了太多的时光,沉默已成一种习惯。”这也许就是她给世人的答案吧。

  本来是带着了解非洲的目的'看这本书,没想到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些意外的感受。柏瑞尔不是我眼中的“英雄”,她只是一位终身战士,只忠于自己的战士。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位女战士,了解了些许非洲的人文历史。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这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你去往一个早已不是书中所描述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还是你,还在你的尘世中打怪升级。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自此,你相信了,不管是前世,今生,还是来世,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

读《夜航西飞》有感5

  作为100年前出生的一位创纪录飞过北大西洋的女性飞行员,作为她人生中唯一的一本书,作为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佩里催促她写成的书,作为海明威读完自愧不如的书,经过陶立夏的翻译,让我不再一目十行,而是一字一句翻来覆去咀嚼。

  01关于柏瑞尔·马卡姆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是位女性,出生于一战前的1902年,1936年完成了从英格兰到布列塔尼岛的横越北大西洋的历史性东到西单机飞行。这本书就是以这次航行作为背景展开,出版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

  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是位美女,五官精致,身材高挑,身着飞行服,眼神冷峻,英姿飒爽。

  她一共结过三次婚,第一次结婚是因为她父亲在肯尼亚经营的农庄遇到大旱破产,她通过嫁给邻居的方式免去了父亲的一大笔债务,那时她只有十八岁。

  第二次她嫁给了一个导演兼制片人,这个人有钱有品位,关键还对她很痴迷。她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段让人羡慕的婚姻最终还是因为柏瑞尔的劈腿而告终,这件事震惊了伦敦的上流社会——因为柏瑞尔的劈腿对象是亨利公爵,乔治五世的三儿子,就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口吃国王乔治六世的亲兄弟。

  第三次婚姻,她嫁给了好莱坞的影子写手拉乌尔·舒马赫,不过她还是没能安定下来。她情人无数,著名的有飞行员汤姆·布莱克,以及丹尼斯·芬顿——《走出非洲》里男主原型。

  不过这一切,在《夜航西飞》里毫无体现,柏瑞尔完全无意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伤春悲秋的情绪,只看到崇拜的父亲,只看到冒险和开拓,只看到非洲的辽阔,只看到自然的美与命运的力量。她在书中表现出冷静、果断、坚决、勇敢,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只字未提,包括缺席的母亲、世俗的成功、三段婚姻、无数风流韵事,似乎她对这些毫无兴趣。

  02关于《夜航西飞》

  这本书是一本写给非洲的情书,不算太长,一共有24章,讲了20几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都是与非洲有关的故事。

  写在塞伦盖蒂草原上,一只叫“驴子”的斑马与一只叫“小古怪”的纯种马之间的爱恨情仇;来自内罗毕的柏瑞尔与一位频死的黑水热患者聊天;训练一匹叫”聪儿“的小母马赢得赛马比赛的故事;以及她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非洲第一位女飞行员的故事......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非洲新世界的大门,而且完全没有时代的隔阂,感受不到这些故事是发生在100年前。

  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描写得都栩栩如生,当然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在描写故事时带入的情感,看似平淡,实则浓烈。

  为了找寻失踪的飞行员伍迪,柏瑞尔从南格威起飞向北,飞行至马加迪与纳鲁克之间时,她发现了上万头黑斑羚、牛羚与斑马正在拼命向前奔跑。这是一片人类足迹未至之地,动物的野性在自然面前如此奔放,让柏瑞尔不由感叹,“曾经,这个世界上没有机器、报纸、街道、钟表,而它依旧运转”。这才是真实的非洲大地,人类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野草总能复生,人工栽培的花草却在它面前退却”,强大的自然力量让人类的一切征服之举只能徒劳。

  03关于孤独的描写

  在这本书里,包括书名,都是《夜航西飞》—就是在黑夜中的飞行,也意味着深不可测的孤独感。我设想过,柏瑞尔肯定更多的飞行是在白天,她也在飞行时候看到了非洲大陆的壮丽。但她依然选择了这样的书名,是否意味着,她更享受孤独带给她的幸福感?

  “即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而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无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我们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在国际航班长途飞行的10几个小时里面,白天还能互相聊聊天,到了夜里,大家都睡着了,只有你醒着,手机没有信号,那个时候的思绪翻涌,时间在过去与未来间流动,来来回回都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片段。

  还有在自虐型徒步的.过程中,不能玩手机,每个人节奏不一,没人能聊天,身体里只有呼吸和意识,还有艰难挪动的双脚;身体外是流动的空气、带着青草气味的风、无边无际美丽而重复的景色。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很孤独的旅程,又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旅程。

  这本书里面,柏瑞尔在这样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当中,就是夜航。我想孤独带给她的自由是喜悦的、有张力的。

  她这么描写:“保持在一百码的飞行高度,我们看见陆地碎裂为海洋,看见海洋用苍白绝望的手臂拽着狂风。蓝色的地中海不再是旅游手册里的地中海,而是尤利西斯的海洋,狂风挣脱风神的控制流窜其上。所有的风都挣脱了枷锁。”

  “最后,当你的身体体验到你赖以谋生的工具带来的孤独感,你就会明白其他的事物:试验、无关紧要的职位、你曾紧抓不放的虚荣,对你来说都是虚妄。”

  04关于孤独的意义

  我觉得正是这种孤独让柏瑞尔长成一个独立而勇敢的人;让她最终超越了内心的恐惧,成为一名开创纪录,飞跃大西洋的人;超越了时代的藩篱,作为女性拥有一个闪亮而精彩的旅程,百年之后我们依然会一遍遍重读并仰慕她的人生。

  她说:“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看来叫人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作者在书里还有一段话:“当你与他人闲坐交谈时,你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夜晚降临,火苗随着来去自如的风势自由燃烧,你就是孤独的。你说的话,除了自己又有谁在听?你想的事,对他人又有何意义?世界在那边,而你在此处——这是仅存的两极,也是唯一的现实。”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人生来就是孤独,我们为了消除孤独跟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是社交,可能都是徒劳。词不达意的饭局或许还不如一个人的粗茶淡饭。孤独如果是注定与永恒的,也是必须的,那我们还不如享受孤独,认识自己,自己去疗愈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借助于短视频、游戏、无效社交等等把时间填满。

  可能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最近在《得到》上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他有个观点是“孤独是向内求,自我认知”的必经环节,也是达到顶峰的必经环节。比如曾国藩、王阳明,还有一批以乔布斯为代表的硅谷精英。

  很多人的明知道必须舍弃却犹豫与恋恋不舍,其实都是恐惧在作祟,害怕未知,害怕失败,害怕孤独。

  如果我们主动适应了孤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在当下,可能真的会少很多抑郁。

  就像柏瑞尔所说:“时间继续前行,战胜一路上与之相逢的许多事情。”

读《夜航西飞》有感6

  虽然对这本书的作者是否是马卡姆一直有争议,我还是宁信其是,并觉得海明威对这本书的夸赞言之有理。

  作为一般的读者既然没有能力辨识出谁是真正的作者,那还不如花更多时间去看就行了,吃到一块好吃的猪肉,难道还非要追踪出这到底是那只猪身上宰割下来的吗?

  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一部分,但文字间的灵动处处可见,这大抵就是天赋,但有的人并不自知也不自夸而已,当然对马卡姆这传奇的一生而言,所要追逐的生活的生动,新奇与刺激太多了,干嘛还要把精力用在那安静的文字上呢,谁不是更热爱永远不可知永远沸腾的生活。

  看看马卡姆写的字吧。比如,“她穿着一条破烂的长裙,它挂在她身上的'样子,透着那一行特有的风情。尽管如此,我觉得要改变还是易如反掌。给她穿上围裙,洗掉脸上的彩色面具,她就是个合适的主题,所有画家都可以用她来表现被奴役的女人的那种悲苦,绝望和孤寂。她原本可以当裁缝,农妇,女佣,还有青春不再的酒吧招-她原本可以做任何工作,但为什么偏偏选这一行。”

  再瞧瞧。

  ”有一天,布里克斯会与他重逢,我也一样。但他依然离我们而去啦。再看见它不代表再活一次。你总是可以重现找到过去的那条小路并漫步其上,但你所能做的不过是说:‘啊,是啊,我记得这个转弯!’或者提醒你自己,虽然你还记得这令人无法忘怀的山谷,但这山谷早已不记得你。“

  瞧瞧,她是多么富有智慧啊,有种千帆过尽的淡然。

读《夜航西飞》有感7

  今天想写自己喜欢的闲书《夜航西飞》,是一本可以随时带在身边翻阅一小节令人着迷的书。

  作者是一位十九世纪的女飞行员在非洲三十余年岁月的回忆录。之所以为何翻译为“夜航”,我想本意并不是指的夜间飞行,而是指她的一生都如在黑夜的独自摸索前行,毫无可供之参考的标志。且她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学识与冒险。而她也的确这么做了。

  整本书恢弘有趣,更像是一本非洲之魂启示录,大约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和职业的关系,她所谈论的视角,总是超脱在外,充满灵性。就像上帝为她开了另一只眼,这也许是因为在她处于无数孤独飞行的'时光中,在观察黑夜的深度、云层的厚度、还有风速、群星、满月以及孤独中最重要的自己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她不仅仅是热爱生命这样简单,而是对生命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并深刻的察觉人类盲目的无知与自信,这一切也许是因为那些生命攸关时刻所赐予的。那些她所见证的、经历的生死,都形成了她独特的思维高度。

  人类发源之地是抵御所有征服的原动力,它的智慧并不缺乏,只是被现代文明的狭隘眼光视若无睹。

  痛快的吃,尽量的生。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才是令人生畏的妙计。

  我并不想透露更多的故事情节,只能浅谈一点关于我自己的思考,她完美的用亲身经历说明了,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女性不仅仅只能以配偶、母亲的姿态活着,更多的是当你能够足够坦然的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别人会不会喜欢你,至少你喜欢你自己!

  上帝创造了胖鸟和瘦鸟,树有的粗壮,有的细如篱笆。他创造大果仁和小果仁。我就是大果仁。人不该和上帝争辩——托波

  有的人步履匆匆,有的人缓慢安然,这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定他人,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宽容。成功的定义不能只有一种,只要能身心健康的活着,尽力而为已是足够优秀了。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接纳自己的平凡同等重要。

  作为90年代的女性,她时常感到的就是孤独,在夜空飞行中孤独,在篝火燃起时孤独。她承担责任并辛勤工作,经历危险也享受快乐。书中对她的家庭没有提及,但是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与父亲的对话,虽然篇幅不多,但父亲对她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父亲能够坦然的做自己并活得洒脱的时候,她也照做了,甚至做的更好。

  合上书籍,一切从未变化,但又有什么似乎悄悄在改变,在这个连阅读都变得功利的时代,书籍能带来的大约是从未见过的世界和我们从未想过的生命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宛如在一片荒野中前行,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的去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来,最终去完成生命的终极任务。

  时间会继续前行,战胜一路上与之相逢的许多事情。

读《夜航西飞》有感8

  是因为《练习一个人》了解到的陶立夏,在翻看她微博的时候偶遇了《夜航西飞》,是这本书让我领会到“不忍卒读”的涵义,从最初抱着翻翻看的态度慢慢地变成一字[篇1]句细细的读,真是本好书!

  海明威说,柏瑞尔是个天生的作家。那些奇妙独特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她丰富的写作素材,驯马,追捕疣猪,挑逗狮子,飞行,猎捕大象……如果对作者一无所知,很难想象她会是一名女性。柏瑞尔似乎也在生活中有意回避了自己的性别特征,没有因此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寻求更多的女性特权。甚至整本书的`叙述都给人一种极强的“分寸感”,她刻意以更趋于中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对于感情的表达,柏瑞尔也极为收敛,汤姆第一次出场,我就隐约觉得他跟柏儿会有关联,虽然书中并没有果断直接地说爱,汤姆名字高频地出现还是把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痕迹透露了出来。《练习一个人》里,立夏写到,“外婆,是否沉默而倔强地去爱,是种遗传?”

  对我来说,正是这种极强的“分寸感”让柏瑞尔和《夜航西飞》如此有魅力,如此吸引人。她在书里刻意回避了自己的身世和家庭,却在字里行间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信仰揭示给读者,她的父亲为了承诺去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柏瑞尔也为了营救另一名飞行员冒险夜飞。她的善良,智慧,独立,勇敢和爱就像是跑道上支起的火把,给还在黑暗中苦苦探寻出路的人指出了方向。

读《夜航西飞》有感9

  很小的时候看过电影《走出非洲》,记住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知道了非洲不仅仅是沙漠、干旱,还有高山、草原、丛林、河流、湖泊,记住了非洲的美丽。小的时候仅仅看了电影,却没有读过原著,据说电影将原著改动很大,小说主要是描述了作者对非洲那片土地,那里的人,那里的动物,还有闯到那里拓荒的殖民者的故事,电影改编成了爱情为主线的故事。本来一直想着等有空了读一下原著,但现在却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读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不宜过早读经典书籍,因为那时你还对作者在书中表达的东西还理解不了,等长大后可以读了,又认为自己已经读过,没有太强的愿望去读了,结果就是对于经典而言收获很少。就像我还在上初中时,看过母亲从图书馆借的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厚厚的四本,当时很多东西都没有懂,就是坚持着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等长大后再想去重读,就一直激不起读的欲望,实在是太浪费了。

  近来读到另一本有关非洲的书:《夜航西飞》。《夜航西飞》是英国女飞行员柏瑞尔·马卡姆创作的回忆录,首次出版于1942年。以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详细介绍了作者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记述了她和朋友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记录了她在1936年9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作者是一名优秀的驯马师和飞行员,也仅有这一本书问世,但是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我不知道是原文写得这样好还是译者翻译的好,文字简洁,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堆砌,但却细腻舒缓,娓娓道来,在她的笔下呈现出那个神奇的非洲,那个作者自己的非洲。对于作者的文笔,可以引用海明威对此书的评价:“如今所见,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除了对非洲的描写以外,作者更多的是表述她对于人生,对于孤独的思考与感悟。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这是作者在书中的'一大段内心独白。人生就不停的遇到不同的人,或在对的时间或在错的时间,但始终陪着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

  作者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恐惧的勇敢。她似乎只与传奇人物相逢,其中就包括《走出非洲》中的传奇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芬奇·哈顿。严格来说《夜航西飞》并不是一本自传,因为作者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涉及,除了她的工作和冒险。如果说《走出非洲》是作者献给非洲的一本情书,那么《夜航西飞》就是作者讲述一个个有关非洲的精彩故事。

读《夜航西飞》有感10

  人生都会有某一个阶段只想一个人窝着,脑袋放空。一壶茶,一个枕头就能过一整天,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再来点声音,动物世界自然是最好的配乐。无论是弱小的群居动物集体行动时的汹涌澎湃、强大的草原霸主的高傲的孤独都足以说明大自然的敬畏。

  《夜航西飞》描述的是非洲的灵魂,在孤独的飞行中对于生命的体会。广阔完整的草原,她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独有的韵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所有在严酷环境里生活的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对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所有生物的热爱与敬畏。他们顺应自然,尊敬自然,并对此拥有坚定的信念。

  就像柏瑞尔在书中的描述:“我们飞翔,但我们并未征服天空。我们该了解,大自然保有它的尊严。允许我们学习和掌握它的某些力量。一旦我们擅自做出逾越之举,想当然的接受它的宽容,严厉的惩罚就会降临在我们放肆的手脚上。到时我们会揉着痛处,仰头凝望,被自己的无知震撼。”

  独处的时间总是能够让人反复的审视自身,面对生活,坚强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以获得智慧的增长。所以书中很多启发心灵智慧的话语,像是在自省,实则是给读者的启发。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的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我学会了观察,将信任托付于他人的双手。我还学会了四处游荡。我学会了每个梦想的孩子都需要知道的东西:不管那条地平线多么遥远,你都能抵达、超越。”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别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

  细细品味这些话语,越发能感受到那些超越语言的无形能量。曾经的许多困惑,就这样被她的只言片语瓦解了。柏瑞尔之所以会成为传奇,是因为她敢于冒险,敢于听从内心的呼唤,敢于尝试,直到她找到真正内心之所爱。“跨出这一步,似乎就远离了生命的温暖,读后感以及它流动的韵律。它远远超过了我理解的范畴,无法喜欢,也无从相信。……它让你感觉自己比真实的那个自己更强大,已接近你感觉自己可能会达成的事,但你从没提起胆量认真细想。”

  这一段描述的是她在成为专业赛马训练师后,机缘巧合遇到一位飞行员,鼓励她学习飞行。要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往陌生的地方,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虑与胆怯。而不同的是,柏瑞尔选择勇敢尝试,所以成就了她一生的传奇经历。

  “所有的.碎片合而为一,全部归你所有……一句话引发一个想法,一个想法构成一个计划,一个计划付诸一次实践,变化慢慢发生。”

  一切自有其因果存在,这是视野决定的质感。在现今,我们每个人都被社会格式化了。但是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在自己的心里有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还有一点点的对自然的尊重——尊重童年的快乐,尊重青年时期荷尔蒙的迸发,尊重年华逐渐老去的淡定,尊重无所事事的淡然。

  如果我们对于生命的进程本身保持着尊重,那它就是我们心目当中最后一块在城市中的稻田。如果我们可以接受这一切,那年轻的时候就年轻,中年的时候就中年,年老的时候就老年。

  归根到底,拥有自然力量的人,是拥有多重维度竞争力的人。对自然、对心中稻田的保持,是我们面对生命变化最有效的一种滋养。

读《夜航西飞》有感11

  “《夜航西飞》充满诱惑与神秘。”这是书中序言的第一句话,而在这篇充满神秘感的序言前,是二十多页的图片,展现上世纪初的非洲,一个充满原始蛮荒气息的未被现代文明过多侵蚀的生命大陆。也许作者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非洲才能表达出生命的雄壮与震撼。也只有这样,通过上世纪初在非洲的飞行,充斥着中世纪浪漫主义色彩和还未被各种高科技过度武装的飞行,才能写出生活的热情与真相。而非洲与飞行,正是这本书所要讲给我们听的。

  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从一次夜晚飞行开始,作者为垂死的病人运送氧气瓶,并寻找失踪飞行员。回忆慢慢展开,非洲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发达的交通、难以治愈的黑水病、原野上肆意奔跑的动物群、原始的丛林。

  第二部分关于作者在非洲的童年生活,“假小子”带着自己的猎狗布勒,参与纳迪族的狩猎,或者与土著小伙伴们在农场上快乐地玩耍,料理农场上的马匹。即使曾被狮子袭击,不曾从文字中感受到她的胆怯,她是一位在非洲农场快乐奔跑的白人小孩。

  第三部分开始讲述她独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赛马训练师。她训练出获马匹屡屡赢得比赛的冠军,但相较于拿冠军,她更珍惜马匹,不愿高强度的比赛耗尽它们的'生命,字里行间再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第四部分则是关于作者的飞行生涯,从初识飞行、驾驶飞机搜寻大象踪迹、到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抵达美洲的壮举,她遇过险境,曾死里逃生,但也只是娓娓道来,没有夸耀,没有渲染。而更多地是享受其中的乐趣,描述生命在世间的各种奇妙。

  从作者的简介不难看出,她是一位传奇女子,第一位非洲职业女飞行员,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18岁就成为非洲第一位持有赛马训练师的女性。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甚至全世界,女性的地位还没有被完全的认可,“自由女性”这个词更是问所未闻。然而,柏瑞尔·马卡姆以她的魅力,胆识和非凡的意志力,永远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

  也许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人生的宽度我们可以做主!柏瑞尔·马卡姆在那样一个年代仍能做的比男人还出色,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了无限的可能。在现代的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不断拓宽!或许我们没有充裕的财富支撑很多高昂物质的需求,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通过阅读去欣赏纷繁的大千世界!就像《夜航西飞》,读过后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勇敢的小姑娘,曾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飞驰人生!

【读《夜航西飞》有感】相关文章:

读《蝴蝶,飞》有感04-18

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下一句是什么12-20

读《管好自己就能飞》有感04-19

读《管好自己就能飞》有感11篇04-27

读《超越梦想一起飞》有感04-25

西奥加油读后感04-30

会飞的教室读书心得12-14

《会飞的教室》读书心得12-18

《想飞》读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