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
《枪炮病菌与钢铁》简称GGS,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对人类发展历史最广泛的影响模式-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可供狩猎采集人训化的动植物的多寡,大陆的东西轴及南北轴的走向导致训化的动植物传播速度快慢。获得已训化的动植物的狩猎采集人从而由部落制进入到酋长制,最后发展成依赖农业的国家。农业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更稠密的人口,更复杂的政治制度,更专门的工作分工,产生了成员阶梯阶层,产生了专门的军队等,也创造出更多的发明,如枪炮,钢铁等。而训养动物身上的病菌却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意地变异传播到稠密的人员中,人群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产生抵抗力活下来,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遗传到下一代。这种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与欧亚大陆与对比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的人,他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足够的时间发展出完善的农业国家制度,在面对钢铁枪炮以及隐形的欧亚人身上带来的病菌,显得多么的无奈。
另外作者还提到中国与欧洲之间差生差距的'原因-适度分裂。西欧的适度分裂使各国间产生更多的竞争,充分的竞争产生更多的进步。而中国早在几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如一个来自国家管理者的错误的思想或者指挥,整个统一的国家便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发展不进,甚至开倒车。如清朝后期,WG便是如此。这便是造成现在中国落后欧洲的原因。读到此,我也承认这个原因。但不防我们也试想一下,统一的中国,在一连串正确思想及指挥下是什么结果呢?别忘了中国之前也是一直辉煌,诞生了像汉,唐一样的帝国。
最后,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显出的场景太宏伟了,理工的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书,如《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2
本书的几个要点包括:能量、人口、地理出生决定论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
能量:火,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特立独行。特别是吃到熟食后,大脑的发达让人类走出非洲,在地球横行霸道。
人口:人口是精髓,牛逼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急剧增长,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美洲和大洋洲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灭亡于人类的癌变过程中。按照作者的`说法,非洲大型哺乳动物幸免于难的原因在于长期和人类共处,渐渐演化出躲避人类的本领(还记得赵忠祥老师那:当马赛人走来后,狮子们一哄而散,你才能知道,谁才是大草原真正的主人),其他大陆没有这个机会。特别是美洲和大洋洲这样的人类到达较晚的大陆。
可捕食的对象的持续下降,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人类驯化动物和进行粮食生产的动力。而农业生产导致更多的剩余能量,可以养活更多人,人口够多才能演化出政权组织;人口够多,才能精细化分工,才为技术的爆发提供基础条件,才能拥有枪炮和钢铁;只有人口更多,才有机会让流行病盛行(人类的病菌来源于驯养的牲畜)……
地理出生决定论:你牛不牛逼,你出生的环境就决定了,别期望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上的土著建立通行全球的文明,一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能量)让他们演化出足够复杂而强力的社会组织,二来他们人数太少。所以,历史大势是什么,你看看哪个地方人多地盘大就够了。
一些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竞争、统一和分裂——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呢?因为欧洲有适当的分裂,给了历史进程很多可能,而中国长期大一统的思想,容易让个别人的想法左右历史进程。所以适当的分裂(不是过度分裂),特别是具有极大竞争和冲突的分裂,对于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竞争:一定要有竞争,才有突破和前进。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3
我向来排斥网络吹捧的畅销书,可这本《Guns,GermsandSteel》实在值得强烈推荐。为什么我们主食吃面食和大米,而不是吃坚果或浆果?为什么我国土地上是黄种人而不是黑种人?为什么我们能够成为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主要吃猪肉、牛肉、鸡肉和鱼肉等,而不是蜥蜴肉、蝙蝠肉、老鼠肉?为什么世界有富国和穷国的分化?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JaredDiamond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出发,由地理因素影响的`人类群体从狩猎采集向定居集约农业发展,在生产力提高后实现粮食生产盈余,进而发展出先进政治组织、工业生产技术、文字等现代社会元素,以及集中居住带来的瘟疫传播及其抵抗力生成,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欧亚大陆具有对新几内亚、南美和非洲等地的人类社会进化优势。
作者综合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由对大陆人种更替出发,写到粮食生产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在驯化原始动植物的差异及其长远影响,进而论证出病菌、文字、技术从而对中心论点展开辅助论证,接着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国、波利尼西亚、非洲和日本展开具体分析,让作为读者的我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变迁轮廓及我的位置。
然而,作者知识储备领域丰富却在部分学科领域存在知识漏洞(如经济学),在反复论证中对逻辑前提的重复提及相对无用,在篇幅中存在累赘部分,这些是精华中客观存在的缺点,但无法掩盖宝藏本身的光芒。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4
科普类书籍中比较有名气,很早以前看的,算是我从文学类转向社科类阅读的拐点,当时作为小白补习到不少人类史知识,但记得阅读感受很平常,够不上吸引,也不算无趣,现在再回头看,才明白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感是为何。
作者总能从饶有兴趣的`话题切入,比如“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会比另一些地区早得多?”,而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则是直接抛出“推断”:一是那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影响;二是缺乏可供驯化的野生植物┑( ̄Д  ̄)┍
接着围绕第二点,凭空提出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些植物在一个地区被驯化了,在另一个地区却没有,还列举了很多北非、欧洲西部、地中海的“实例”,究竟是不是真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
然后让人措手不及地跳到了下一个问题——怎么评估一个地区整个植物群驯化的可能性?看得我直挠头,怀疑中间看漏了一万字......然后又是“实例”——新月沃地(世界上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从气候条件、祖先作物种类繁富、自花传粉植物比例高等有利方面“论证”了新月沃地之所以为新月沃地。
下面的剧情发展就脱离掌控了,我已经搞不懂为什么跳到了前面说的第一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于狩猎采集族群能否利用好人种生物学知识“操心”了好几页,再经新几内亚、美国东部、墨西哥的变脸节目,最后以印第安人的苹果谢幕,我就彻底晕菜了。
我是谁?我在哪?我看这本书干啥?这一章要论证的是啥?结果是啥?
评分这么高,大概是因为作者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大量“研究数据和事实”之上,这些“数据和事实”在时间、空间上都离我们那么遥远,能判别这些数据真实性的人微乎其微,基于此制造出“权威感”便能让人心悦诚服,直呼“受教了”“学习了”吧。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相关文章: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精选17篇)11-03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病菌来了》01-12
小班健康手上的病菌教案(通用11篇)11-18
钢铁读后感初二03-28
钢铁是怎样炼成读后感04-2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06-0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12-3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06-1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