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27 12:07:3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认真研读20xx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从中深刻的意识到,20xx年版物理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目标,并且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课程目标,接下来我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物理观念

  在新课标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物理观念,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理论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观念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讲授新课和布置作业时多设置以现实背景为依托的问题,让学生多去思考。

  二、科学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平时就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思维模式,对此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在习题课中,多把同类型的习题拿出来让学生练习,从中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类型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等同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模型建构,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题海战术,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刃上;二是在做课本上的实验时,多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方案是什么,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去设计实验,从而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三是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尝试去处理自己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具备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四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我觉得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问题不懂得自己思考,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于别人,坐等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场景作为背景。

  三、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四个基本步骤,即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主要包括四条要求:一是能够从事实和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基于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利用物理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会通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初步发展获取证据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是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其中包含三个要素,即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三条要求:一是通过让学生多动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善于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三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3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读书者博,好追求者成。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鼓励和引导教师读书学习,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增强理论知识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我们物理学科的老师8月23日参加了“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罗莹老师《从新旧课标比较,看初中物理教学变革》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范佳午老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学及案例分析》的讲座,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新课程、新教材增加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具体案例的分析设计,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将学习记录和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一、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炼了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强化了物理课程的育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物理自然观、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注重物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继承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中列举了大量的样例对三级主题进行了举例说明。物理学科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和科研成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之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注重课程基础性和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继承了主题式课程结构,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物理学科核心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凝练了五大主题,主体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每个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价值。

  四、注重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的“实验探究”主题,增强了物理实验的整体设计,要求更加具体科学,体现了实验育人功能。新增的“跨学科实践”主题,关注各学科间的渗透与关联,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将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等主题融入课程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五、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通过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指出教学中要突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要求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作用。

  六、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构建目标明确、主题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同时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还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总之,要践行新课标,我们就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理念,坚持素养导向,明确课标要求,加强学科类知识的整合,推进跨学科实践,因材施教,让教学成为适合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学。以上只是学习课标后一点所思所想。今后我会更深入的学习课程标准,以课标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实践,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独特的育人目标。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4

  一直以来,政治课都被很多学生乃至家长惯性的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这是政治科的悲哀,也是政治老师面临的巨大压力。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的政治课是根据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而开设,是对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主要以活动代替以往的运用,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进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熟练地运用于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事物之中,从而使学生达到有所发现以及创新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这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自由散漫、任意为之,而是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中内化为实际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对于课本的一次再创造,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二、利用好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

  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比较乏味,学生对它不太感兴趣。所以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的特点创设情境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三、调整角色,更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应该避免使用“满堂灌”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好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探讨问题,这样学生就有动手的机会,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同时学生也会踊跃地参与讨论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培养。

  四、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动不动就让学生完成给政府提建议的问题,这样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因为这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相反,如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问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是乐于参加,并且有话可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六、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统一

  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当前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数量上可以适当,在质量上要精彩,不能脱离教材。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挑战,寻求创新和突破,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直都在不断的追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新教材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在这次的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新教材的重要性和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

  首先,新课标新教材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入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生活案例等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生活。例如,课文《一个百慕大地带的红点子》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要素,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新课标新教材加入了更多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学生能够在多角度、多层面上思考问题,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课文《草房子》中的续写作业,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然而,新课标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新教材的难度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和应用。这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引导,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次,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缺乏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境对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尝试,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方法。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要更好地教授新教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我们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更灵活、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6

  经过一天的初中数学培训,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近几年来,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内容也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趋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而恰在这样的时候,培训开始了,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成员。培训期间,在课堂上我认真聆听了一些数学专家、教授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让我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下面是我培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哪些是中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组成模块及知识点,明白了各知识点之间又有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法。

  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通过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中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专家的经典点评剖析,明白了怎样才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中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会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日趋成熟。同时,也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培训学习。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与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完善,更加会影响他们的三观,要想适应课改,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加强落实,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基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这个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基于课堂的教学结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8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初中英语教师《新课标》教育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的专题学术讲座,我对《新课标》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对今后自己的英语学科教学观念上的洗礼和教学技艺上的提升帮助很大。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我又在家上网学习了《20xx版英语新课程标准》,通过研读新课标,对比旧课标,我获得了英语课标方面的很多理论。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回顾自己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这次暑期《新课标》学习,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把握良机,营造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加情感交流互动,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体现这种理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课内外的“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配难易不同的作业,提供不同标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一是要对课堂内的“提问进行分层”。 对较难的问题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让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回答。在探索新问题,巩固新知识时应以较好学生回答问题为主,这样可减少回答时的错误,澄清认识。在复习检查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时,多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利于强化对他们的学习督促,有利于了解学习情况,也有利于他们获得答对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是要对课堂内的“对话进行分层”。每节课在分组进行free talk时,可出示难易不同程度的谈话主题,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排演,并辅之以小组竞赛、个人争先赛等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要对课内外的“作业进行分层”。课内外作业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比如学困生可只要求识记最常用的四会单词、句型,能将书上的对话读下来即可;优等生除了课文的对话、单词能背诵、默写外,还要完成课外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当然,在作业分层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作业后,自觉向高层次作业挑战。

  四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力求采用听、说、读、演等多种方式,将英语知识先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表达,将英语知识输出大脑。课堂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供我们套用,只有教师潜心学习,精心钻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彩的课来。我想更多的还需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扎实走好每一步,开辟出一片英语教学的新天地。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说明:

  1、依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毎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坏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它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枚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习其它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人,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它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折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査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毎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愦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0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xx年、20xx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突出了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正确的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1

  一、新课标的变化

  20xx版历史新课标同20xx版课标一脉相承,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铸魂。历史课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基础性,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凝练出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三)新建了评价体系。新课标设计了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这样就使中考及平时的阶段性考试有了权威的依据,防止命题的随意性,特别是随意拔高命题的难度,进而干扰课程标准的落实,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中注重育人。教师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数。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立德树人。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叙述和评价史事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始终。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检测、作业的设计,都要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其经过学习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达成度,避免以单纯识记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的目标表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或从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单元学习,还是每课学习,都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迁移,获得新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展史料研习,学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以及运用有价值、可信的史料来判明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识。所以,要考虑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并予以实践,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

 20xx年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东教育中心举办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崔建萍、陈宏翠等四位教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教育部刚刚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有关精神和内容。在一上午的集中培训中,关于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主旨和变动,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也在此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教学新理念和新技能,心里也有很多的感触和体会。

  此次课程修订,总的来说有了很多细微的变动,内容的修改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就要注重从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位一体地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吃透教材,做到脉络清晰,胸有成竹.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求我们对教材做到了如指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明确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由此,才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知识为息息相关、层层递进的。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比如:我曾有幸参加过北辰区教研室组织的实验中学听课活动,实验中学选用的是爬黑板的形式,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导者,学生自己找知识点,并写到黑板上,这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锻炼了主动探讨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第三、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教师不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自学。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将来是要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的,而这些就需要他们自身要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校里,老师还可以教会他们,但是出了社会呢,怎么办?老师不可能一生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不可能一生手把手去教育他们。所以,关键的还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懂得去自学、自省和自悟,这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第五、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完善。政治是一门变化性、时政性极强的学科,要想更好、更多、更及时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自己就必须要不断地“充电”。多看时政新闻、报纸、书籍等,及时地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动向,并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开扩视野,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才能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只有自己有满满的“几桶水”,才能倒给学生满满的“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3

  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一.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总体变化

  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

  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 “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

  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

  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

  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

  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

  (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

  (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

  (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

  (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

  (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

  (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

  (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

  (11) 每节另起面。

  (12)插图的变化:更新大部分插图,突出原创性,提高精美度。

  二. 新课标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尽管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4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在新学期开始前,我们参加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在聆听了赵春雨教研员关于新课标的讲座之后,我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了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以下就是我这次参加英语新课标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评价激励。

  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活到老,学到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三、改进教学方法、渗入情感教育。

  当今英语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展多调动学生,教学生怎么做,指导他们,服务他们。

  四、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局面。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整合、增加或删除。当然这一切要根据课程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才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要大胆地进行删减。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要学会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面对即将开放的课堂,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见的,如何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学生,不得不承认这对我们所有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

  20xx版相对于20xx版,做了较大的改变,例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整合成数的'运算,综合与实践由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转化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在互动交流中,深刻理解到计算思维的含义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核心素养。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30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01-08

初中英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06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03-21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2-24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9-19

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05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09

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3-01

政治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