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写使用心得体会范文
20**年一来,我校一直围绕《市教育局关于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指导意见》文件,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开展“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工作。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我们从“抵触、接受、探究”中一步步走来。面对教学的改革,我们有时很茫然,不知路到底在何方?当我们梳理思绪后发现,教学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应该是进步与提高。面对受教育者,我们应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争做最好的自己。
明确思想我们才能擦亮眼睛,带着信念前行。如果说以前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教育的实践,那么这次研读《基础教育课程》的“再议学案教学走向何方”那就是理论的引领。让我再次深刻感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义。
一、学案教学的困惑
结合学校教师对学案教学实施一年来的情况,我先谈谈大家的困惑。
1.学案式习题课。
在编写“导学案”时,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大多数教师都会结合一道道习题,汇集成一张类似练习纸形式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帮助部分学生树立预习目标,明确上课内容。故不知还有一本分学困生,等待我们的关注。本来对独立完成作业就有困难的学困生来说这份“导学案”是不是增加负担?
2.学案式汇报课
40分钟的课堂,有时好像成了汇报课。一个个类似木偶的小人读着自己“导学案”上的答案,而其他同学则漫不经心、心不在焉的听着这些内容。学生的学很大程度上还是在配合着老师的教。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
其实,我们从教育的理论上,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设计开放而又活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学习等能力。只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还不到位,教学方法与技能还待提高。
二、何为学案
文章《学案:一种新的教学文化脚本》从学案的形成过程、学案的基本含义、学案的基本特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为我们介绍了学案。
“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教师指导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方案。”它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更个学习过程中,它还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学法指导,承载着双重使命,体现了教与学的融合。
学案教学,突然像从林中的“世外桃源”,吸引、迷恋着我。它不仅是一种当下教学改革的教学变革,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三、如何制定学案
根据《学案:一种新的教学文化脚本》文中的介绍,学案的基本特点分为:主体性、整合性、开放性、引导性。
1.以生为本 转变观念
学案的使用使用者是学生,学案承载着“学的课程”理念,肩负着引导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使命。因此,我们编写的学案应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习的意向和判断学习进程制定学习的“三维目标”;聚焦学习的重难点;把学习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认识的学习评价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份切合实际而有效的“认知地图”。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的主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权、话语权。
2.研读教材 整合资源
编写学案,教师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首先,我们要对本学段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教辅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把各种学习资源的精华提取出来并融合在一起。这对教师来说不是一见容易的事,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和教师本身的“教”相融合。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带着目的来,在这个中探索总结学习方法;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自己得出学习结论;设法攻克学习困难;自己发现学习规律;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充分的利用学案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3.积极引导 激发兴趣
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小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学案时还要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可尝试语言激励、图画激励等,积极地引导与鼓励。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学案的编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需不断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细节中不断去探索、改进,努力编写出科学合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案。
【导学案编写使用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诗经》二首导学案06-12
《伊索寓言》两则导学案06-15
诗经两首导学案推荐06-17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导学案的内容02-21
编写童话作文03-05
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心得体会04-25
编写寓言作文8篇07-16
编写寓言作文六篇07-14
编写寓言作文五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