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表演的艺术特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等粤人聚居地。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关于粤剧的知识,欢迎阅读参考采纳。
粤剧表演的艺术特性 篇1
早期粤剧多在农村的露天戏棚演出,因应广场艺术的客观条件以及观众的审美认受,所演剧目多为历史题材的武场戏。演出时往往大锣大鼓,形成火爆、热烈、粗犷、激越的表演风格。随着粤剧逐渐进入城市、进入剧场,其演剧风格也起了变化,由武戏为主转向文戏为主,由侧重武功技巧转向侧重唱功。家庭伦理题材的悲喜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喜剧轻松活泼,悲剧缠绵悱恻,表演转趋细腻纤巧。20世纪初“志士班”推行的“改良粤剧”,以及二三十年代一批戏班、剧团锐意革新的剧目,使粤剧的表演增添了生活化、俚俗化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舞台“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三者并举”,剧目题材的广泛,促进了表演风格的多样,程式化与个性化、生活化的结合更趋紧密;话剧、歌舞等表演艺术的手段以及京剧等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更多被吸纳到粤剧中来,使粤剧呈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在总体发展过程中,粤剧长于兼容并蓄,不断吸收鲜活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为已所用。在唱、做、念、打、舞等方面都积淀了丰富而又独特的表演技能。充分体现了岭南民俗文化艺术的鲜明特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基础表演程式
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拉山”、“云手”等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古拙、刚劲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前辈艺人创造了“大架”、“十八罗汉架”、“五更架”、“锣边大滚花”、“七槌头”等表演程式组合,经过不断的筛选、积淀和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粤剧特点。随着粤剧与京剧等剧种的艺术交流渐多,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为己所用,形成驳杂、多彩、全面的程式特点。
二、表演行当设置
行当艺术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粤剧最初是循湖广汉(剧)班的行当建制,设置了包括: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等“十大行当”。清同治期间,十大行当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合,它的排列和行当的名称都发生了变化,依次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丑等十个行当。清末民初,十大行当再次根据演出市场和剧目的需要进行整合,变成了: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此外将大花面、二花面统称花面,把男丑和女丑统纳入丑行。它们都各自保留丰富而又极具特色的行当专项表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粤剧由“十大行当”演变为“六柱制”,随着演剧观念和表演风格的转变,粤剧表演逐渐向程式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作为类型性艺术特征集中显现的`表演行当设置在实践中不断地整合、兼并;单纯的程式性技艺被创造性的表演所替代。
三、武功技巧
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是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以实用性武技入戏,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惯将传统粤剧武戏技能称为南派武技。这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其内容包括“打真军”、“六点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呕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斗、把子等武功技巧。
四、排场艺术
排场是传统粤剧演出的主要艺术元素。它是传统粤剧舞台程式动作的有机组合。早期粤剧“提纲戏”没有完整规范的文字剧本,艺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场,方能应付当时粤剧的演出。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大致可分两类: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敷衍具体戏剧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粤剧排场有固定、规范的表演程式组合,有一定的表演特点,有具体的内容指向,有能够被其它戏套用、仿用、借用的普遍的意义。当年的“提纲戏”往往就是由众多的排场连缀而成。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排场艺术不断地有所创造、发展和丰富,也有部份遭到了淘汰。
五、唱功、唱腔
演唱是粤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演唱的训练方法和唱功要诀与其它地方剧种大同小异,只是名称和细节有所不同。自清末民初开始,随着总体演剧风格的转变,粤剧剧目的重点由武戏向文戏转移,表演手段从侧重武技到以演唱为主;演员的唱念从戏棚官话转到广州话;小生小武等行当演唱的发声方法从假嗓过渡到真嗓,促使粤剧在“唱”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和发展,形成以唱腔为代表的独特的岭南演剧风格。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些名演员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演唱行腔习惯,在舞台实践中创造出适合自己演唱,有鲜明个性特点,受到观众欢迎,为行内承认,并有众多传承和传唱的流派唱腔。
专戏专腔是传统粤剧在演唱方面的积累和贡献。它原来是为特定的戏、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而专门设定的板腔体唱腔。如“祭塔腔”、“教子腔”、“追贤腔”等,这些唱腔曾被传统粤剧大量地使用。这些专腔旋律优美,而且特别适合某种特定的情景下,渲泄相同或相似的情绪和情感。所以常被相近的戏剧情节和情景中套用。
六、传统例戏
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大多保留有各具特色的传统例戏表演。粤剧至今仍有《六国大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传统例戏在农村祀神祭祖活动中进行表演。传统粤剧例戏蕴含着丰富的表演技艺和特定的表演程式和程式组合,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它是粤剧宝贵的艺术财富。
上述的内容凸现了粤剧强烈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特点,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艺术遗产,有待我们努力开掘、继承和发展,使粤剧焕发新的生命力。
粤剧表演的艺术特性 篇2
粤剧做功
粤剧做功五法
戏曲演员的舞台动作,称为「做」,也称「做手」、「做功」。传统艺人认为做功有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关目
「关目」,即是眼睛的各种表演动作。演员透过眼神把角色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向观众和同台演出的演员交待。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的眼睛较细小,不容易看得清楚,所以要以手部动作配合,使观众从演员的「出手」看到眼神的变化。
做手和身段
「做手」和「身段」是通过演员的动作来表达剧情的表演方法。每一个行当有自己的「做手」和「身段」;即使同一行当的演员,表演方法及风格也有不同。传统基本动作有「拉山」、「扎架」、「走水波浪」等等。
水袖功
「水袖」的表演动作有很多,常见的有「滚袖」,演员双手滚动,表示紧张、发怒等情绪;另一种「惊袖」是表现震惊、惊栗、惊惶失色等情绪。
水发
「水发」是缚在演员头顶一束长长的头发。「水发」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跪着、站着、坐着都可以。演员用颈力及腰力把「水发」逆时针方向转动 ,愈转愈快。「水发」是用来表现人物异常激动或颓丧的情绪。
翎子功
广东人称「翎子」为「鴙鸡尾」。「翎子」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例如「捋鸡尾」、「震鸡尾」等。
虚拟动作的运用
日常生活之中,人的动作离不开一定的对像与环境,像开门要有门,骑马要有马,上课会在课室。但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要在不存在或部分不存在的环境和对象的条件下,通过身体动作,使观众联想到原来的对象和环境,这种动作就称为「虚拟性动作」。
虚拟动作的真实和不真实
有些虚拟动作接近生活动作,例如开门、关门、上楼、落楼、做针线等。但是有些虚拟动作已经摆脱对生活动作的模仿,例如坐轿、坐车、策马等。因为经过长期实践和提炼,部分舞台动作已经偏向歌舞化,演变成一种戏曲表演独有、着重形式美的「韵律动作」。
粤剧的表演艺术
排场
【排场】是粤剧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定规范的锣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写、情节、特定环境等因素组成。有一些「排场」比较简单,有一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会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戏。这是由于很多「排场」是从传统剧目的精彩段落提炼出来,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表演片段,而较复杂的基本上可以独立成为一齣「折子戏」,能够作为演员在演出时借用的表演规范。
打功
「打」是传统武术。但是舞台上的「打」是指符合戏曲表演要求的「武术动作」,而不是真正的「打斗」。戏曲的「打」,一般分「靶子功」及「毯子功」两种。凡用刀枪剑戟等兵器,无论是单人或对打,都叫做「靶子功」;在毯上翻腾跌扑的称为「毯子功」。
南派和北派
广东人将粤剧的传统打法称「南派」,而「北派」则由京剧引进过来。
「南派」武功的基础是拳术,其次是棍、刀、枪等。「南派」的特点是硬桥硬马,出手有力、有气势、稳重和沈着。
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六年,粤剧武打开始引进了「北派」,戏班聘请京剧的龙虎武师演出。「北派」动作快捷、潇洒、开扬,打起来和「南派」各有千秋。
手桥
粤剧的拳术,我们统称为「手桥」。
翻觔斗
觔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翻」、「级翻」、「抢背」、「扒虎」、「车轮」或「半边月」等。其实,粤剧在「打」方面的表演技巧还有很多,像在高台或椅子做出各种腾跃跌扑的动作,往往令人叹为观止。上面介绍的是一些基本动作,使大家初步了解粤剧「打」功的情况。
刀和剑
粤剧里,刀剑的打法,一般是劈、刺、挡等。
【粤剧表演的艺术特性】相关文章:
粤剧艺术的生存与发展03-03
关于粤剧的戏曲知识09-27
窗花剪纸艺术表现出的特性01-15
精彩的艺术节表演作文04-16
窗花等剪纸艺术表现出的民间剪纸透光特性01-17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主要美学流派01-16
竞选表演艺术家作文 04-30
狗的特性作文08-17
狗的特性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