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
男高音训练的“难”,就难在是以真声为基础共鸣运用的综合统一上。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希望有所帮助!
一、在中低声区“放下喉打开咽”是唱好高音的基础
对于一个初学声乐的男高音来说,用正确的方法唱好中低声区,是解决高音的前提。而这个“正确”方法的概念,就是首先要在中低声区“打开咽喉”去练唱,这是唱好高音的基本功。但有些初学者却往往弄不清“高”与“低”这对矛盾统一体关系。他们往往“求成”心切,不愿在中低声区下功夫,缺乏牢靠的在中低声区练习“放下喉打开咽”的正确共鸣状态的歌唱体验。
一开始学习就盲目地爬高音,唱大作品。这样的学习者虽然每天努力地练声练唱,由于方法不得当,声音总显得苍白紧张,稍遇高音便变成喊叫。这样练的后果,不但练不出优美辉煌的高音,反而养成许多挤卡的毛病,甚至把嗓子唱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男高音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先在中低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去发展高音才是正确途径。
因为声乐学习是把“人身”作为“乐器”,演唱中低声区时参与歌唱的肌肉、腔体相对比较松弛,正确的共鸣状态容易调节和形成,这时更容易打开咽喉去歌唱。男高音初学者应首先在这种状态下在中低声区(c’一c’、d`一dZ)这一段音域去体会打开咽喉的感觉。这种打开咽喉的感觉,正如声乐教师们譬喻为之的“半打哈欠”的状态。重要的是要体会这种“半打哈欠”状态喉是自然放下的,后咽部在这种状态下是上下打开的,下巴这时也是放松收回的,而这几点又恰恰与歌唱时的共鸣状态相吻合。男高音初学阶段,最好带着这种状态,用下行音阶唱u或mao音进行练习更有利于喉的放下和咽部的打开。
在这一学习阶段,练唱的歌曲不要急于唱音域较宽的作品,甚至可以只摘选优秀歌曲当中某一句易于上口,开口音较多的乐句作为练习用,如黄自《花非花》的前一句(低音从中央C练起)
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蒂·卡普阿曲)选择歌曲的第一句(低音从中央C开始练起)
把这些乐句移调练唱,最低音从C’开始。待最高音唱至“eZ时再往下降。这样反复练习,一边体会喉咽打开的状态,一边带着感情色彩把乐句唱得优美动听,待喉的稳定、咽部的打开在中低声区已成为一种歌唱习惯后。再考虑拓展音域逐步半音半音地向高音区的“换声点”过渡。
二、用“反向着力联想”解决换声点的过渡
男高音演唱的一大难点在中低声区向高音的转换过渡,也可称为“胸腔”、“喉咽腔”共鸣向“头腔”共鸣的过渡,这个换声点一般在”f艺音左右。“换声点”对一些男高音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低声区较宽阔的男高音向高音区过渡会更感觉困难些。要想把“换声点”唱好,首先应在第一阶段“半打哈欠”放下喉打开咽的基础上采用“反向着力联想”来解决“七”“下”共鸣过渡这对矛盾。男高音在唱C`一eZ这段音域时,虽然采用以“胸腔”“喉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但万万不可只想喉咽部而忽略了“鼻咽腔”的存在,一定要注意在喉稳定、咽部打开的基础上把声音的位置多往上想一想,要带着“鼻咽腔”共鸣去练唱,要感觉到鼻梁眉心处“高泛音”共鸣的存在。这种唱“低”想“高”“反向联想”的效果会使中低声区更具有明亮“色彩”,更有“穿透力”和“金属音色”,同时也为“换声点”后的以“头腔”“鼻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做好铺垫,使中声区和高声区音色衔接自如。如演唱意大利歌曲《重归苏莲托》开始的前半句。
打开喉用高泛音共鸣把这前半句唱好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后半句”f、92音色的统一和衔接,如果前半句从e,一eZ唱得较沉闷,后半句“fZ、92的到来会使人感到很突然,从音色上容易形成上下两截不统一的感觉。但从一开始便把共鸣着力点往上想一想,带着头腔、鼻咽腔存在的观念去演唱情况则不同,使声音一进入歌曲便很迷人,让人感觉高音的到来舒适和自然。
另外。唱中低声区时,这种向“上”的“反向着力联想”为抒情歌曲的演唱更增加迷人的魅力,使声音轻柔舒展动人,更能抒发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前一句。
如果带用鼻咽腔共鸣去演唱,抒情之意。
又如黎英海改编的《塔塔尔民歌月光下》。则更具思念《在银色的月光下》。
这首歌在演唱时,要带有轻柔明亮的高泛音共鸣意念,把声音的着力点往鼻咽腔想一想,这就会使歌曲不仅更具有抒情特色,而且为下一句92的到来做好音色衔接准备。
以上举例是唱“低”想“高”的反向着力联想。那么,在唱“fZ换声点左右这几个音时,恰恰要在带有喉咽打开高泛音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的着力点往下往后想一想,这是因为在“换声点”时,共鸣腔的运用将发生状态的变化,共鸣将由以中低声区“胸腔”“喉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转换为“鼻咽腔”“头腔”为主的共鸣状态。这种转换是以声带更加拉紧、咽喉更站定为基础的。在这个转换点上,用力稍不平衡就会产生“破裂音”或导致音色不统一。我们应在唱“换声点”时加强喉咽部和声带的拉力,这时的感觉要在保持住“高泛音”共鸣的同时把着力点往“下”往“后”想。这里所说的“下”和“后”,主要是指喉的更加稳定和后咽壁的更加站定。这种“联想”也恰恰起到在唱高音时又不完全丢掉“喉咽腔”共鸣的混声效果,使音色从低到高的过渡不留痕迹。如例7第二、三句从中低声区向高音转换92的相继出现,声带和喉咽如不能很有效地站定,这两个音就很难唱好。这种站定,歌唱时要在前一句中低声区的基础上把声音的着力点往下往后想一想,这样就会使92这两个音不至于振动不平衡而使音色与前一句中低声区衔接不起来。歌唱当中的这种唱“高”想“低”以及唱“低”想“高”的“反向着力联想”将为“换声点”问题的解决铺平上下统一的道路。
三、关于声音的“靠前”与“靠后”
在男高音的教学与歌唱中,有人主张声音“靠前”,有人主张声音“靠后”,并常为此争论不休。这个问题,除存在人们对声音的审美差别外,还有一个在共鸣运用中对方法和效果的认识问题。一个出色的男高音演唱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声音通畅,穿透力强,明亮靠前,这一点恐怕是多数人的共识。而问题恰恰出在寻找这种“美”的“靠前”声音效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误差。有些初学者,在听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后,便认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非“靠前”去寻找而无出路。于是在练唱中,一味追求“靠前”,久而久之,大师们漂亮的高音不但没能找到,反而把自己的嗓音弄得又挤又卡,甚至把声带唱坏。而另一种情况是,当听到声音宽厚的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时,又盲目地模仿,把声音尽力往下压,这样当然也唱不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
以上两种倾向,都走了极端,甚至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必然会产生“靠前”“靠后”之争,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男高音具有穿透力的明亮音质的得来,是以打开咽喉、声音畅通为基础的。“靠前”“靠后”只是共鸣需要和生理动作的一种感觉,应把二者看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能只盯着一点而不顾其它。在感觉上,打开咽腔,应该说是靠后的动作,但如果不顾声音共鸣的整体走向,把声音仅停留在喉咽部,那将产生沉闷的感觉,明亮的男高音音色便无从谈起。为此,正确地认识声音的走向,在男高音歌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声音自声带发出经打开喉咽腔,应继续向上流动,这时,整个后咽部起桥梁和润色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喉咽腔和鼻腔连接起来。所以男高音后咽部必须站定,把来自喉咽腔的声音向鼻咽腔传导反射,以引起头腔鼻咽腔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下贯通、穿透力强、色彩明亮、靠前的男高音音色。而这种音色的获得,是离不开喉咽腔的打开,离不开后咽部的站定,离不开鼻咽腔的高位释放的(指高泛音共鸣)。从运用共鸣的感觉上来说,这一系列的声音走向,是沿下沿后抛向前方的。可以说声音的共鸣,没有“后”就没有“前”,没有“下”就没有“上”。练唱时,既要想到“后”,还要想到“前”,既要想到“下”还要想到“上”。“靠后”可以说是某一阶段的具体过程,“靠前”是综合的目标和效果。这种“前”“后”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歌唱中,特别是在“美声唱法”中是不容割裂开来的。
男高音的类别
抒情男高音
抒情男高音的音域一般是c3-c5。与抒情女高音的特征相仿,抒情男高音强调音色的明亮,声音优美柔和,气息的流畅,富于歌唱性。适合扮演纯情王子、天真诗人、浪漫少年等角色,莫扎特《魔笛》中的王子塔米诺、《女人心》中的费尔南多、《唐·璜》(一译《唐·乔凡尼》)中的奥塔维奥,韦伯《自由射手》中的猎人马克斯,以及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的鲁道夫都属于这类角色。
大家也许还记得帕瓦罗蒂扮演的唐尼采蒂《爱的甘醇》奈莫利诺那个憨傻可爱的形象,故事描写一个天真朴实的乡下青年奈莫利诺,为了追求聪慧俏皮的邻家女阿蒂娜(女高音),花光钱买了江湖郎中杜卡马拉谎称为爱的甘醇的假酒,酒醉之后丑态百出,更引得阿蒂娜的讪笑。直到他获得叔叔庞大遗产,众村女争相奉承之时,阿蒂娜才发现自己内心其实也是爱着他。奈莫利诺看到阿蒂娜偷偷地落泪,才得知她的真心,两人终于结成连理,大家还对杜卡马拉的“爱的甘醇”大大歌颂一番。
《爱的甘醇》第二幕第二场第五景中,帕瓦罗蒂在台上演唱了一段著名的抒情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这段咏叹调气息悠长,具有清晰的线条感,实属抒情男高音的典型唱段。
另外还有普契尼《图兰多》中的第三幕,当公主下令今夜京城所有的人不得睡觉,必须查出无名异邦青年的名字时,王子卡拉夫唱了一段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眠》。
歌词大意:谁也不睡觉,人人都清醒!公主,你可也清醒,在那寒冷的寝宫看着星星,它正为因爱情颤动,为希望颤动。那秘密藏在我心中,没有人知道我姓名!不!不!等它出自你口中,当明晨旭日东升!那时让我的亲吻打破寂静,你到我怀中! (后台女声合唱:谁知道他的名和姓?害我们都要受苦刑。消散吧,黑夜!落下去吧,星星!胜利就在天明!在天明,在天明……)这一段落将音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演唱者有力激情的嗓音,令人心灵震撼,这便是抒情斯宾托男高音。
戏剧男高音
戏剧男高音的音色要厚实些饱满些,而且精力充沛,它的音域一般为B2~C5。他在戏剧性或悲剧性的特定情境中是通过声音和表情来显示出慷慨激昂的炽烈情感。在感情宣泄上往往带有宣叙性的特点。最著名的就是威尔第歌剧-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曼利可和奥赛罗中的男主角奥赛罗。
奥赛罗在第二幕中唱的咏叹调《啊,永远再见了,神圣的回忆》,表现了他听了亚戈的谣言后,怒不可遏、失去理智的心态。这首咏叹调的前一部分是情绪激动的宣叙调,进入咏叹调后,先宣泄了奥赛罗对想象中苔丝德蒙娜和卡西奥亲热的愤怒痛苦的心情,继而表现了他决心抛弃爱情和信任,与战争胜利的光荣诀别。剧中奥塞罗的情绪的激昂,音色厚实强化了戏剧性特质。
假声男高音
从18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男高音的传统仍然是强调高音区的抒情柔美的特性,要求演员能够轻松地进入假声区。假声男高音是运用假嗓来演唱,这是 20世纪(阉人歌手灭绝之后)的特殊演唱方式,因此在歌剧中很少出现,比较有名的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在他的《仲夏夜之梦》里,由假声男高音担任奥伯龙王的角色,通常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里的奥罗夫斯基亲王也是交给他们负责演唱。由于古乐复兴运动的兴盛,许多原本给阉人歌手演唱的角色,也由假声男高音来担任。
例如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中的咏叹调《多么快乐的一天》让男高音演员在两分钟内连唱九个高音c3,1840年以来很少有人能唱好,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帕瓦罗蒂才成功地演出了这一段。但19世纪下半期以来,柔弱的高音假声只是作为特殊的手段使用。
强力男高音
随着听众要求的提高,男高音要有强力的头声,抒情角色要有更多的英雄性、戏剧性的表现,通过有力而洪亮的歌喉,把音乐推向高潮,这便是所谓的强力男高音。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称为英雄男高音,例如《黎恩济》、《汤豪舍》、《罗恩格林》等作品中均有这类演唱。在威尔第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如歌剧《欧那尼》(1844),歌手须多次以强音唱出高音A4。在《阿伊达》、《奥赛罗》以及普契尼的《托斯卡》中的戏剧男高音演唱均能体现这种英雄气概。
轻型抒情(花腔)男高音
轻型抒情(花腔)男高音是一种演唱风格华丽、轻巧型的男高音,其音域与花腔女高音近似。声音清润、明亮,擅于演唱轻巧灵活、富于装饰性的旋律。花腔演唱,又可以义地理解为具有更高技巧的花唱。是一种超凡的高音技巧,像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阿尔马维瓦伯爵,特别擅于演唱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当今世界范围内此类型年轻一辈的男高音以胡安·迭戈·弗洛雷兹、劳伦斯·布朗利为代表。
男高音唱歌技巧
演唱高音嗓子出现累、紧和"破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演唱者过分的用力造成的,实际上学声乐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先唱好中声区,然后以中声区的感觉去唱高音,虽然你觉得中生区唱得很自然,可实际上中声区一定是有问题的,否则高音就解决了。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演唱者"平时"的状态。人都有一定性格的,一般都会偏向一面,适中的性格是很少见的,自然就是指平和、中正的状态,绝不是以带有一定性格倾向的状态。例如内向的人性格偏"沉",因为状态太懒,就容易唱不出高音。外向的人性格偏"急",因为状态过急躁,容易造成高音紧和喊。
练习高音的方法首先要找到演唱中声区是的平和心态,然后以不变的状态来唱高声区。另一种办法就是注意在演唱高音时不特意深呼吸和用力,尤其是注意喉咙部分一定要自然,你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高音用力,使喉咙捏紧,造成音越高,劲越大,喉咙越紧。另外就是演唱中多注意情感的表现,实际上现在的许多歌星都没学过声乐的发声方法,但他们很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演唱得很投入,当真实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演唱方法的问题。实际上声乐演唱就是表达一定的情感,所以以情带声可以极大的缓解发声方法的问题。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嘴放松唱,这样把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声音就得到平衡了。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好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第二个反向提法是“喉下换字”的比喻。喉下换字的办法,就是说一般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相关文章:
男高音的发声训练技巧01-15
合唱发声的训练技巧01-19
合唱发声训练技巧01-13
男高音整体歌唱训练技巧01-14
假声男高音训练技巧01-15
男高音必备的“关闭”训练技巧01-13
歌唱发声的训练小技巧07-02
声乐的正确发声训练技巧01-14
关于男高音、男中音的发声规律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