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声乐教学的新知识探讨「推荐」
声乐教学中有很多容易忽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对立且统一,处于一种辨证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大家采纳!
一、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一)、“教”中看“学”,“学”中看“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是处于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辅导学生从无知、半知到有知、深知,逐渐成长起来为目的的。声乐教学活动属于抽象性活动,因为声乐艺术是以个人的嗓子为载体,去完成每一个声音。嗓子发出的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教”,怎么“学”呢?全凭双方的想象与实践去完成。教师起到“知识源”的作用,把自己的声乐知识通过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接受声乐知识与技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虽教学双方具有不同的角色,但是从学生掌握的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教师的教学成果也能看出学生学习的成效如何。教学双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并能用各种方法调动其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需要刻苦认真地捉摸领悟老师所讲的要点知识,按照老师的指导方法努力练习,使老师在声乐教学上的教学要求能够在学生身上充分体现。声乐教学就是老师与学生双边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传授经验的过程。从教师的“教”中看到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教”。
(二)、“教学相长”。对于“教学相长”这种讲法,早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已经提及过,并且成为古代教育史上很有价值的教学观念。“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相辅相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立体的、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通过学习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继续学习;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通过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他对于“教学相长”的思想理解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①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却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教”与“学”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单一地把“教”与“学”分开。老师与学生应该紧密合作,共同研究问题,互相帮助,探索式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学习问题,老师也积累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经验,学生进步快,老师也容易教出成果。这就是“教学相长”,双丰收的.意义。
二、声乐教学中专业与非专业用语的辩证使用
声乐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用语的科学性,无论是专业用语还是非专业用语,在教学上必须有科学根据,也就是说理论必须有科学来源。虽然经常会出现类似“将气息放下来”、“叹下来”这种比较抽象,甚至不符合科学的语言,但其是根据“深呼吸”得来的。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部分原理方面的非专业用语,除了在字面表达意思不同,其蕴含的科学依据是相同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非专业用语对专业用语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高位置”这一术语显得单薄、抽象、笼统,很是难懂,但是“声音靠前”、“声音靠后”、“声音贴着脊梁骨”、“气息冲到头腔”这类非专业用语,却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该如何体会高位置的声音,从而更而有效的练习。非专业用语最大的优点在于有极强的操作性,它将生活带入声乐学习中,运用一系列比喻的手法将我们熟悉的事物和动作引入声乐学习中,使得声乐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例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声音传的远一点,教师没有办法使用增加“共鸣”这类的专业用语,不可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只有抽象地跟学生讲声音“顶在眉间”、“想象着操场对面的人也能听见”这类非专业用语;教师想让学生再“打开”,学生无从下手,这时需要使用“把嘴张大”、“笑起来唱”,这类简单地指挥学生完成“打开”动作的非专业用语,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专业用语的最大优点则是科学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专业用语必不可少,切忌只使用非专业用语,特别是在操作中。例如“声音顶着天花板”,显而易见,使用此用语的教师希望有较好的头声,希望学生尽可能在高位置进行演唱;“声音贴着地板”,使用此用语的教师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气息,能让声音沉下来稳住,这样的声音才有质量和保证;“声音贴着后脊梁”,是教师指导学生声音要靠后一点。三个非专业用语,一定要加以科学依据的解释,否则学生会容易混淆、误解。单一地使用专业用语或者非专业用语,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此必然要将二者结合。
三、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辩证统一
要学好声乐不仅需要有好嗓子、好身体与好使的脑子等生理因素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且稳定歌唱心理作保障,也就是与歌唱的生理互为条件。两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声乐学习中,如果仅仅有一副好嗓子而不能运用正确的歌唱心理,不让声音观念作指导,是很难学好声乐的,反之也一样。举例来讲,呼吸的研究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或更早,研究共鸣体兴起于十九世纪(都属于生理的范畴),而二十世纪以来则把注意力转向到了歌唱心理方面来了。以往的教学或是过多地强调了生理机能,使学习进入机械的模仿之中,忽视了歌唱心理的配合;或是过分强调了心理的作用,陷入了纯粹的理论化之中,二者都是片面的教学方法。当今世界广泛推崇的声乐教学法,不是早期声乐教学的纯粹生理机能的模仿教学,也不是纯粹心理调控的教学法,而是走向了心理与生理相结合、心理宏观调控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现已被广泛的认同和采纳。正确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歌唱生理的变化与调整,而建立合理且科学的歌唱生理机能运动状态是歌唱心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二者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四、声乐教学中审美观的塑造
如果把提升声乐艺术的审美观看作教学目的的话,那么对审美观的塑造就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实际上,我们对美的认识审视中就已经孕育着对此审美观塑造的因子。我们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经常说的“以情带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句话既体现了以情为重的审美思想,也揭示了通过情的手段来达到这种审美思想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记载秦青的歌声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鹅的歌声“佘音绕梁,三日不绝”,即是对歌者美妙声音的描写。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进行的发声练习,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发展美好的声音。周小燕教授说过:“练声是为了训练发声的基本状态,所以练声的时候对声音要求要非常严格、规范,唱高声区要上不封顶,不要感觉有任何东西盖着,完全拉开上口盖;换声区要穿针引线,绝不能加力、力量太大,就像线头太粗一样,这样就穿不过去了;高音地下捡,低音天上拿”。②有学者曾提出可以直接以乐曲作为发声训练的途径,同样甚至可以更好地训练声音这样的思路,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动听美妙的声音,就其本身而言,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感可言了。好听音色的一些特点,如每秒6至7次的微颤,有歌唱低的和高的共振峰,特别是2800赫兹,将直接影响声音的优劣。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曾说,他经常思考为什么男高音的高音会让观众特别感动与兴奋,观众的兴奋之情总是在他唱到高音High C并且维持不坠时达到最高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声音本身的感染力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嘶哑、干涩的声音很难想象能够引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总的来讲,歌唱者的终极目标是要做到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声乐教学的新知识探讨「」】相关文章:
有关民族声乐教学的浅探讨07-09
关于声乐教学的最新探讨08-22
关于声乐美感的详细探讨07-12
有关声乐中的视唱与视唱中的声乐问题探讨07-10
2016最新声乐知识探讨「推荐」08-04
音乐知识中声乐基础学习的初探讨「推荐」07-09
声乐教学的重要方法07-07
有关音乐知识中的声乐演唱心理深入探讨07-09
有关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探讨07-11